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上册10月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上册10月月考试题

高一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2分,共76分)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A、部落联盟争夺首领位置的结果B、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C、专制代替民主的历史倒退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的倒退2、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

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井田制3、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4、西周的分封制规定,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的义务有知识改变命运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5、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6.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A.远古传说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D.古代地名7.《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使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8.2010年8月世界蜀商在郫县望丛祠举行祭祖活动。

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9、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10、“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朱元璋11、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中央政府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C、地方实行郡县制D、确立皇权至高无上12、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13、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①负责管理军务②负责国家监察事务③执掌群臣奏章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4、秦朝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控制,官吏不能世袭15.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 .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1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7、右图为清朝设置的军机处,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有①皇帝的谕旨可以迅速传达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②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③军机大臣掌握了国家最高决策权④避免了皇帝决策的失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 ①②D 、 ①③18、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 、《浅议西周分封制》B 、《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C 、《元朝行省制影响》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19、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专权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20、汉初在地方上实行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郡国并行C、实行州郡县三级制D、实行刺史制度21、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废丞相B、在中央设内阁C、创设八旗制度D、设军机处22、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23、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清顺治时D、清康熙时24、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25.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知识改变命运A.改国王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D.采用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2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27.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28.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29.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举制②察举制③九品中正制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①③②D .②③①30.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 .皇权不断加强C .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D .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31.《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A .推行郡县制B .设置刺史C .实行三省制D .实行行省制度32.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者快活。

”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

”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个叫万刚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朱元璋赞赏万刚并对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 .万刚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刚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33、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34、下图描述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35、唐史记载:“太宗在洛,登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

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与此相关联的古代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6、元朝设立行省制、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等措施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改革选官制度C加强思想统治D加强中央集权37.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丞相制度的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明宣宗D.明神宗38、下列中央官制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中外朝制④内阁制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③②①④39、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24分)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材料二:材料三:(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材料五:(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请回答:(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什么制度?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8分)(3)材料三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4分)知识改变命运(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材料五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4分)(5)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够看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设置变化的什么趋势?(4分)参考答案知识改变命运39.知识改变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