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客观性原则-Read.doc

新闻客观性原则-Read.doc

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上一讲我们说的是新闻真实,真实与新闻的客观性原则(Objectivity)紧密相联。

今天重点说这一头。

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客观性的理念,我们曾经定性为“资产阶级”,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的思维产物,不科学的。

“客观性”理念的出现,伴随以下三方面的历史背景:首先,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我们学习新闻史的时候都知道,世界上的报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报时期。

在党报时期,报纸大都具有党派色彩,记者写新闻稿是不客观的,按照党派的观点需要来选择和报道事实,通常只选择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方的事实加以强化,或者在报道对方的事实的时候添加较多的记者的批评性评价,以减弱公众对有利于对方的事实的理解。

在这种情形下,新闻很不客观。

处于政党论战之外的公众想要了解真实的情况,得同时对比几份观点对立的报纸消息,或通讯社的电讯稿,才可能较为全面地把握事实的真相。

在19世纪中叶前后,首先在美国和英国,报刊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党报刊消失,商业化报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客观性的理念。

传媒不再以党派的观点作为选择事实和加以报道的标准,商业化传媒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受众群,受众多了,广告就会多,经营才能维持。

现在传媒的目的,是尽可能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自己提供的新闻。

通讯社则希望各传媒多多采用自己的电讯稿,因此,也要求记者把电讯稿写得适合所有传媒服务于最大多数受众的目的。

这样,在选择事实的时候,原来的党派选择标准必须变化,得考虑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都愿意接受我提供的新闻,这是客观性这个新闻工作的职业理念得以产生的大背景。

传媒原来是为党派服务的,即使亏损,党派也会出钱,有一部分党派的报纸还赚钱。

现在商业化的传媒以盈利为目的,它的产品的购买对象——每个公众,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你的媒体带有很强烈的倾向性的话,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同意你的观点的人会自然购买你的产品,但是不同意你的观点的公众就会不睬你,这在商业上是很吃亏的。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传播业的经营哲学,就变成了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受众都接受我提供的新闻。

而能够让广大公众都接受的报道模式,自然是客观报道,因为这种报道方式,原则上不会损失原来的受众,还能争取原来不赞成传媒观点的人群,也接受这家传媒。

两位美国传播学者回顾19世纪中叶这一转变的时候,曾写道:“大部分记者都客观地报道,不把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意见写在内,因为编辑知道,……各党派都可能有读者。

”在这种认识下,传媒逐渐用关于事实的报道替代了评论式的报道,编辑在立场上尽力避免一面之词,于是客观的写作方式渐渐浮出水面。

第二,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18世纪,哲学上有一种观点叫“不可知论”,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是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1711-1776)。

他认为,人对许多事物是不可能完全认识的。

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了反对不可知论的观点,认为经过人类的不断努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持这种观点。

这个观点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影响,因为新闻报道是对事物的反映,能够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吗?需要有哲学观点作支撑。

在哲学上,过去不可知论占有相当的地位,现在另一种哲学观点占了上风,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事物的,而且最终可以完全地认识事物(当然不会终结对事物的认识)。

哲学理念的变化,无形中使得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发生变化,19世纪的新闻工作者确立了一种理念——可以把外部事实比较全面地报道出来。

原来的职业理念是以党派的利益为选择标准,现在变成了尽可能完全地反映外部世界。

第三,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支持着客观性理念也是在19世纪,照相术发明了。

那时候,人们对照相有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认为照相是完全客观地反映了这个世界,谁也不能改变。

现在的数字化时代,照相也可以做假,可在照相术发明的时候,照片做假太难了。

照片本身就很珍贵,照一次相的花费也较大。

马克思一生留下的照片只有10张左右,恩格斯多一点,也就20张左右。

那个时代,照相是很郑重的事情。

这种传播的技术给人一种理念——外部事物可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来,这其中包含客观的理念。

1922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记者同志会上有一个演说,给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

”其中“写真”这个概念,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就是“照相”。

李大钊的这个新闻定义,无形中反映了当时照相术的使用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确立的影响。

这就是说,19世纪中叶前后报业自身经营理念的变化、当时哲学观念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都使人感觉到,传媒和记者有可能把这个世界客观地反映出来。

这样,客观性理念无形中形成。

客观性理念的形成虽然在19世纪,它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纪。

现在我们可以找到的关于客观性原则的最早表述,是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the daily courant(《每日新闻》)(“courant”是古英语词汇,现已不通行)创办人马利特(E.Mallet)的告白:“本报创办之目的,在迅速、正确而公正地报道国外新闻,不加评论(这句话后来成为美联社社训的内容),而且相信读者的智慧,对刊载消息的确切含义,一定有正确的判断。

”这里没有出现“客观”这个词,但是含义与新闻客观性原则很接近。

当时英国刚刚进入政党报刊时期,这种理念太超前了,过了一两年,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家日报就变成了英国最早的党报之一,托利党的日报。

客观性作为新闻报道的原则,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但不管怎样,该报的创办人提出了这个理念。

19世纪初,客观性理念的初期表现是“公正”,即“不偏不倚”。

这方面我发现了很多例子,例如青年恩格斯遇到的一件事情。

他于1839年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性的通讯《乌培河谷来信》,刊登在《德意志电讯》杂志上,文章批评了他故乡《爱北斐特日报》的一些观点。

《爱北斐特日报》不同意恩格斯的观点,在该报上刊登了指责恩格斯的文章。

那个时候恩格斯只有19岁,写了一篇反驳文章塞进报社的门缝。

该报尽管不同意恩格斯的反驳,依然加了按语(脚注)发表了它。

该报编辑部在脚注中说:“昨天我们在本社发现了这篇文章,但不知投稿者是谁。

现予以全文发表,因为我们愿意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黑体字是原来有的,全集41卷698页)当时的该报编辑是马丁·龙克尔(Martin Runkel),他持一种办报的理念——公正,不偏不倚。

既然我们发表了批评恩格斯的文章,现在有一篇反驳文章,那我们也刊登。

这是一张很小的地方性日报,已经有了“公正”或“平衡”的理念,这些都是后来客观性原则的重要内涵。

马克思1860年在给一位德国报纸编辑的信中,使用了一个英文词组“一般的公正”,当时英国的报业正在从政党报刊向商业化报纸过渡。

事情起因于德国这家报纸(奥格斯堡《总汇报》)发表了批评马克思的文章。

随后,马克思的反驳文章被该报采用。

在报纸发表了第一位作者的第二篇批评马克思的文章后,马克思的第二次反驳文章被这家报纸拒绝。

于是马克思在给该报编辑的信中,就英国报刊的情况写道:在我们这里,“最低限度是common fairness[一般的公正],即任何一家英国报纸(无论它的派系如何)都不敢违背的这种公正。

”(14卷768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报纸要平衡,你登了对方两篇文章,才登了我一篇文章,这不合理,违背了“一般的公正”。

“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概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双方的观点时,报刊一般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

报刊面对的每一事件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报刊本身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但作为社会性的传播媒介,要取得社会的承认,就不能只报道自己赞同的观点或偏爱的事实,而要尽量表现出公平的态度。

“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表现为客观,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

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

马克思把这种方式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新版全集1卷398页),恩格斯则进一步提出了这种报道方式的基本原则,即“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全集42卷413页)这是对客观性的一个比较经典的描述,你可以有你的观点,但是你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

恩格斯主张党内的传媒也应运用客观的报道方式,他称赞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倍倍尔(August Bebel,1840-1913)的通讯说:“我不先看倍倍尔关于某一问题的通讯,从来不得出关于各种事件的最后意见。

他对事实客观的丝毫不带偏见的描述是很出色的。

”(37卷474页)一个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的主要领袖(倍倍尔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公认的领袖),在描述事实的时候可以做到客观和丝毫不带偏见。

主观的立场观点与客观的表达,可以并行不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这些论述都是19世纪的。

19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变动,使得新闻传播业处于一个转折点上,“客观性”这个理念得以产生。

还有一点需要说一下的是,开放的文化环境,也会迫使作者减少主观性,不得不多少接受“新闻客观性”这种意识。

19世纪的西欧,基本实行新闻自由的政策,但是欧洲东部的沙皇俄国,则是一个高度封建专制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谈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时的沙皇俄国记者,习惯于每天撰写颂扬沙皇的新闻,但是当他们向西方公众报道俄国的时候,就被迫换了一种报道方式。

恩格斯就此写道(引文中的评语是我加的):一旦作者选用了一种西方语,情况就不同了。

那时欧洲(指欧洲的公众)成了法官,西方具有的新闻公开(“新闻公开”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会很快把那些因为剥夺了反对者的答辩权而被盲目信以为真的种种说法吹得精光。

颂扬神圣的俄国及其沙皇的倾向依然如故(沙皇统治下的记者还得颂扬沙皇,这一点尚无法改变),而手段的选择则愈来愈受到限制(逼着你要客观,因为对方的传播环境厌恶主观推销自己的观点)。

必须更严格地遵循准确的事实,选择更稳妥的和实事求是的叙述方法,虽然企图进行歪曲(因为他们有强烈的主观宣传愿望),而这种歪曲通常很快就会被不攻自破(西欧是一个新闻公开的地区,俄国的记者要时刻考虑到他写的新闻是给西欧人看的,必须符合那里的人们接受新闻的心理特征)。

(全集44卷214页)这就是说,“新闻公开”的语境,能够造成一种记者客观报道的氛围,就像我们到了文明程度高的地方,不走人行横道、随地吐痰、上车不排队等等陋习自觉不自觉地改掉了一样。

开放的文化环境,传媒对社会事物的无形监察,以及传媒之间的相互监督,会使报道者的主观意图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而,这种条件下的新闻,比专制统治下的新闻要“客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