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减负问题
小学生减负
一、为什么要减负——减负的背景 二、国内外有关减负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过程 四、减负面临的突出问题 五、典型经验 六、对策建议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
(2013年8月21日开始征求意见)
1 阳光入学 各地要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 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 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积极推行统一的网上报名招生。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花小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吃力”、学生收效平平的状况, 正在尝试分层教学。以数学课为例,在班级教学中将学生 分为A、B、C、D四组。课堂练习中可让学困生(D组)练 习计算正确率,中等生(B、C)边计算边找规律,优等生 (A组)思考多种解答法。同样,在家庭作业的布臵上分 层设计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也各有侧重。比如 学困生的作业以基础题的练习为主,中等和优等生则会补 充一两道思考题。如此,教师既可在批改作业上提高效率, 又方便了解各层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作业评讲反馈 时更易兼顾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
四、减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家长越重视学习成绩,学生学习负担越 重
在大部分家长眼中,与其让孩子无所事事或者看电视、打 游戏,给孩子“学坏”留机会,不如让孩子利用这些时间参 加补习班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补课或者做题上,这更有利 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学生作业时间长且种类繁多
五、典型经验
(一)采用分层教学,减轻“后进生”负担
2.作业量过大
经调查,小学作业形 式有:正式作业、课堂作 业、家庭作业、同步练习、 单元作业,语文还要增加 日记、周记、作文、背诵 等。由于作业量大,学生 大都不能按时睡觉,晚上 过晚睡觉已不见怪。有些 作业学生已经做了多次, 并且掌握了,但教师要求 非做不可,因而有父母代 做的现象。一些学校的实 验班作业量比普通班更多。 作业量大,学生拼命完成 它;有的学生实在完不成, 就受到教师的惩罚。
四、减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些学校超课时现象较为严重
河北省某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课程偏多,语文课每周 11节,数学课每周11节,而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按照国 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周要2到3节,而实际上该学校每周只有 1节,其他课时均被语文等占用。
(二)学校越重视学习成绩,学生学习负担越 重
升学率成为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衡量学校、学校衡量老师、 老师衡量学生以及家长衡量学校的主要指标。为提高升学率, 学校往往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成绩,就往往不遗余力实施超时、 超量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日益沉重。
(五)扩大社会就业面,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
各级政府应以行政手段扩大就业门路,使中 考、高考落榜者另有择业的途径,以减轻升学就 业的压力。
小 结 • 减负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该减负。 • 减负在短时间里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应试 教育体制不改变,学生升学方式不改变, 教育的传统观念不改变,减负就只能是一 种口号…… • 展望未来,你希望……
(二)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负面影响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超出了小学生的承受能 力,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造成学生普遍睡 眠不足,体育锻炼不够,学生体质下降、视力减 退;心理压力沉重,容易产生焦虑、忧郁、恐惧 等症,使学生由怕学、厌学进而上升到逃学、辍 学,给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困难,妨碍 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影 响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形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 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导致学校、教师、 学生本人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忽视音体美等 学科,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 扭曲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最终培养出“高分 低能”的不合格人才。
但是,“减负”越减负担越重,原因何在?
首先,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 家长们并不领情,反而有不少家长 增加了担忧。 他们担心现在进行 的快乐教育,到时候就是考不出好 成绩的结果。面临的情况是小学不 好好学就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好 初中就别想考上好高中,考不上好 高中上大学就没戏,这是一环扣一 环,哪环松了也不行。 现在社会 竞争这么激烈,就是学校放松了不 少家长也会给孩子暗地里加码,那 反而是一种更可怕的竞争、更可怕 的压力。
2 3 4
均衡编班 “零起点”教 学 不留作业
5
规范考试
6 7 8 9 10
等级评价 一科一辅 严禁违规补课 每天锻炼1小 时 强化督查
一、为什么要减负
为了把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 出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玩耍时间,促进孩 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减负”。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
1.教学要求过高,学习时间过长,睡 眠不够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 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有的学校在教 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超纲脱纲授 课和延长日授课时间;有的学校延长复 习时间,利用自习搞突击,提前结束课 程进行复习;有的学校到现在还“双休 日”排课,让学生到学校上课补习。
按照随机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严禁以各种名目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编班过程 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接受各方监督。 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 教学进度。 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积极与家长、社会资 源单位联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 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 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从四年级开始,除语文、数学、外语每学期可举行 1次全校统一考试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统考。每门课每学期测试不超过2次。考试内容严禁 超出课程标准。 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 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教辅材料购买遵循“一科一辅”和家长自愿原则。学校和教师不准向学生推荐、推销或变相 推荐、推销任何教辅材料。 学校和教师不得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和其他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公办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举办“占坑班”及校外文化课补习。 按照国家课程方案上好体育课。安排好课间操、眼保健操或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体育锻炼 时间。 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减负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每学期公布督导报告。县区教育行 政部门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
六、对策建议
(一)改革陈旧观念,端正教育思想
“减负”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 同时要认识“减负”不是目的,目的是全 面提高教育质量。不能简单地认为“减负” 就是减少课时、减少作业、减少考试,以 至于对学生降低要求,削弱基础训练。所 以,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要 正确理解“减负”的含义。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严格 法规法纪 一是监督新华书店,搞好课本发行工 作,订什么,领什么,防止乱搭配书籍。 二是监督学校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 课,防止随意增减课时量,防止学校、教 师给学生乱搭配书籍。 三是加强听课、评课制度,随时纠正不 正确的教学方法,推广交流好的经验,以 此来促进各学科齐头并进,德智体全面发 展。
五、典型经验
(二)改革课堂形式,提升课堂吸引力,减 轻学生心理负担
重庆市九龙坡区天宝实验小学从2008年9月起开始尝试课堂教学 改革,学校把课堂教学时间作了规定:八分之五的时间给学生,八分 之二的时间给老师讲,八分之一的时间来检测。学校在试点班级里取 消插秧式课桌摆放,学生们六人一组围坐,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语文 课前,学生们读诗,讲时事新闻;数学课前,学生出题给同学们做。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关键在于 浓厚教研气氛,加强教学科研,改进教学 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合理布臵作业也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 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 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同样的内容,教师教的方 法不同,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不同。教学得法,学 生学得轻松、有趣,学得活,学得好。教学不得 法,则学生学得吃力、枯燥,师生负担都重。因 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对教师培训,提 高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
二、国内外有关减负的相关研究
(三)国外减负的经验
1. 宽松教育
2.严格控制课时数,使学生更“自由” 3.规定作业时间、丰富作业形式,使作业更有效
三、研究基本过程
2012年1月到3月调查了广西、湖南、天津、安徽、福 建、甘肃、广东、贵州、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江西、 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浙江、重庆等20个省市 自治区,180多所中小学。此次调研发放5000份问卷,实 际收回4512份,问卷有效率90.2%,其中男生2225名,女 生2287名;城市学生1342名,农村学生3170名;重点学校 学生1300名,非重点学校学生3212名;4年级学生264名, 5年级学生640名,6年级学生725名,初一学生825名,初 二学生1028名,初三学生1030名;成绩优秀的学生568名, 成绩良好的学生1369名,成绩中等的学生1626名,后进生 949名。
其次,学校的态度与措施
目前有些学校的“减负”出现令人忧虑 的倾向:借口“减负”随意删减教学内容; 借口“减负”随意修改教学计划;借口 “减负”随意减少教学时间。甚至,“减 负”成为个别教师工作不负责任,降低教 学要求的理由。
二、国内外有关减负的相关研究
(一)什么是课业负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的课业任务,以及对课业 任务的心理体验。 (二)课业负担的影响因素 1.教育因素:评价制度、教育改革不彻底、优质 教育资源不足 2.社会因素:苦读文化、唯学历人才观、父母过 高期望
5.追求高升学率
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用的 主要甚至唯一的指标就是升学率。这种片面的升 学导向使学校教育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衡量 教师,教师用分数衡量学生。“分,分,学生的 命根”就是其真实生活的写照。更有甚者,把分 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一切都好, 成绩差就一切都差。在这种严重失衡情况下的教 育,就更不用谈什么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