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研究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经济逐渐在恢复,并迅速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营企业推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了区域发展的差异,增加社会就业并且维护了社会稳定。

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有不少的问题,其中公司治理方面的矛盾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矛盾。

因此,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的探讨,对促进民营企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出发,提出了民营企业治理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现状;问题;措施目录摘要 (I)目录 (II)引言 (1)1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2)1.1 公司治理的含义 (2)1.2 公司治理的内容 (3)1.3 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及其特点 (3)1.3.1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 (3)1.3.2 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3)2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1 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 (5)2.2 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6)2.2.1 家族式管理盛行 (6)2.2.2 股权过分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 (6)2.2.3 董事会职责不清 (6)2.2.4 监事会机构不健全,许多职能不到位 (6)2.2.6 民营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不规范 (7)3 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 (8)3.1 双向利他主义增强家族凝聚力 (8)3.2 引入机构投资者和职工董监事 (8)3.3 加强董事会问责制 (8)3.4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9)3.5 实施核心管理层和技术层的激励机制 (10)3.6 优秀的民营企业治理模式 (10)3.6.1 董事会包含的成员 (10)3.6.2 独立的监事会制度 (11)3.6.3 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 (11)3.6.4 完备的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 (11)3.6.5 信息披露透明,接受市场监管 (12)结论与展望 (13)参考文献 (14)引言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因此,怎样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选择合适的公司治理机制十分关键。

针对我国不同所有制的形式和管理水平的企业,各所倚重,采取的治理模式也不尽相同。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民营经济的政治方针也在发生着演变,国民经济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国的新兴组织形态的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撼动的力量。

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水平深深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国内比较早地研究民营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的学者郭勇则借鉴了90年代从国外兴起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

他认为公司制民营企业的治理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即与企业共存亡的个人或团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一般雇员,而不再仅限于创业者。

公司法人治理权(剩余索取权)应归股东、债权人、员工共同拥有,他们之间通过治理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

由于把企业所有权对称配置给所有利益相关者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共同治理缺乏可操作性。

同时,共同治理还存在道德风险和效率障碍,忽视治理主体的主导力量及对共同治理团队的惩罚机制等局限性。

为了克服共同治理的局限性,许多学者在共同治理的原则下,对共同治理模式进行了改进。

民营企业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使区域发展的差异缩小,提高了社会就业率,从而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它显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急需解决,其中公司治理成为了最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鉴于此,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对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和深远。

民营企业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它自身与市场经济有着很接地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展迅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

但是,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遭受到转轨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进行公司治理。

本论文着重对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措施。

1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1.1 公司治理的含义最早出现公司治理这一术语的时间要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近 30年来,因为它在处理民营企业管理中出现问题的重要位置,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和关注下逐渐成为焦点。

我们来看一下企业发展的历史,这其中前后出现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企业,依次是合伙制(partnership)企业、业主制(proprietorship)企业以及公司制(corporation)企业。

公司制企业与合伙制企业和业主制企业不同,它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伴着股权的日益分散,管理工作逐渐变得复杂化,之前认为有资金就是王道的股东有种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感觉。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将企业委托给专业经理人员去经营和管理,现代企业由受“所有者控制”转变为受“经营者控制”,公司的股东与专门的经理之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按照西方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股东与经理都在各自追求彼此利益的最大化,目的的偏差,于是产生了代理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使经营者的行为能够与股东想要的目标吻合,公司治理方面的相应的实践和研究便逐渐发展起来【1】。

对于公司治理的具体概念,理论界并没有作出一个严格的统一定义,结合之前人们的研究,文章认为它是基于业绩评价机制——淘汰机制,参与者不但包括公司内部的股东、董事、经理,而且也包括公司外部的与之利益相关的人,比如说消费者、政府、金融机构等,其中业绩是评判经理人员的工作的成果,它是股东、董事及公司外部来进行选择和控制的基础。

图1.1给出了上述定义的最基本的公司治理的结构框架,这里面的实线是决策链,它包含的意思是上级对所指向的下级具有选择和决定权,如董事决定是否选择或开除经理,经理的行动又决定公司的业绩等;虚线表示依据链,表示做出决定者的决策依据。

图1 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模型1.2 公司治理的内容公司治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主要指的是在公司内部构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权利机构,这样会在在股东、董事会与经理人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与制衡机制,以保证公司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并实现公司及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是指公司外部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人才市场通过产品与价格竞争、公司控制权竞争、经理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产生的激励约束作用。

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指政府及监管部门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保证公司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包括董事的法律责任、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要求等,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约束【2】。

1.3 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及其特点1.3.1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容公司治理模式,也可以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意思是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

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比较准确的解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一个被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界定是在上个世纪末经合发展组织 (OECD)理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给出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每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比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s)。

而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也提供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3】。

”1.3.2 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1.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主要以机构持股为主,然而机构中的持股力量在公司治理中作用弱小。

从股权结构的角度来看,机构投资者是最大的股东,如人寿保险、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互助基金、慈善团体及大学基金等等。

这些机构在一个特定公司中经常最多持有1%的股票,所以在公司的发言权也非常有限,对经理人员产生不了压力。

2.高度流动的股权使公司治理通过外部治理来实现。

以股票市场为主导的外部控制机制高度发达。

在所持有股票的公司业绩不好时,投资者一般不干预公司运转,而是卖出该公司股票,因此,重组、兼并、退市事件频频发生。

单个股东对公司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证券市场,表现为“用脚投票”。

3.在治理机制方面,主要依靠外部经营管理者市场和与业绩紧密关联的报酬机制对经营管理者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为一种外部市场治理。

用高效的资本市场来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

这种外部控制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重视所有权的约束力,股东对经理的激励与约束占支配地位,这种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是借助市场机制来发挥的。

评价经理业绩的重要指标是投资回报的多少和所有者权益,因此,经营者要尽到责任,通过提高公司业绩来回报股东【4】。

2 中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 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发展现状:企业成长理论认为,小企业的成长包括五个阶段,依次是创业阶段、生存阶段、摆脱束缚成功发展阶段、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的发展是在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会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

所以,对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自创业至今时间在十年至十五年间,从年龄来看,大多数尚处在成长理论的前两个阶段。

中小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战略须经过创业、生存、发展间的升迁【5】。

产业特点: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每个产业都存在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

所以,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比起来,要避免并且克服规模经济所带来的竞争劣势,必须选择最佳规模比较小的行业。

所以,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一般选择进入规模经济壁垒较小,资金、技术门坎较低,不存在市场准入的限制的行业。

该类行业的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或为垄断竞争市场,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管理特点:现在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处在经济发展中的前期,根据该时期发展战略的需要与其“路径依赖性”,企业大多数实行的是家族企业管理制度。

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权主要由血缘、亲缘和姻缘为纽带组成,主要经营管理权由家庭成员掌握,企业决策程序按家族程序进行。

企业的伦理道德规范取代了经济行为规范,通常企业的主人具有绝对的权威、制度环境: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很多制度正在修改或者重新制定。

当正式制度规则处于变革,或者是在建立过程中,非正式的制度规则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而由于我国制度上存在着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经济制约和政策制约,政策环境的可预见性与不确定性更为严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