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

西方社会社会福利思想整理版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第一节社会福利的概念1、社会保障最早见于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英国社会保障是社会福利6大服务项目之一(社会保障、个人社会福利、健康服务、教育、就业服务、住房)2、*定义社会保障:指国家或有立法保证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社会福利:广义: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社会福利事业,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狭义: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它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同为促进人类幸福的制度措施,只是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

(1 )三个不同点:物质生活vs精神生活行政取向vs理念支持预防保护vs提升发展(2)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并不是同义词(3)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比社会保障要宽泛。

社会保障可以是一个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但反之不然。

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构成(1 )、社会救助(低保)一一最后的安全网(先择性原则)(2)、社会保险一一先有保障制度的主干中间(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3 )、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服务)一一非营利性的服务性保障(普遍性原则)3、公共福利:政府为其公民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尤其是那些旨在提高其公民生活质量的商品或服务。

◎公共福利W社会福利——国家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均可为主体实施主体主要内容4、慈善(崔乃夫)一一有同情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慈:父母对子女的爱一一纵向关系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一一横向关系二、社会福利的特征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保障对象的全民性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性(社会保险的对等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和高层次性第二节社会福利的类型1、认识过程:针对社会问题一社会发展剩余型和制度型威廉基斯莱伯克斯剩余型:暂时性、替代性制度型:常规化、永久性(针对每一个人)发展性社会福利卡恩2、四分法(1 )、福利国家型(国家福利型)强大的社会福利和国家企业投保的社会保险系统为基础的突出公平优先的社会保障体系优点:高水平、全保障、广覆盖、普需型缺点:财政负担重、效率不高代表国家:西欧国家、英国(2 )、社会保险型(投保资助型)以雇员和雇主投保,国家给予资助的保险为主要保障措施的制度优点:广覆盖、多层次、效率公平兼顾、财政负担较轻缺点:差异较大、公平性差、管理较复杂代表国家:德国、美国、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3 )、个人储蓄型(强制储蓄型、中央公积金制度)政府通过法律强制规定雇员和雇主出资建立保障个人账户,不予补助的调剂优点:政府无负担一一完全个人账户缺点:共济性差代表国家:新加坡及南亚、东南亚、非洲等数十国家(4)、国家保障型(国家保险型)完全由国家和企业为职工建立保险和救济的社会保障制度优点:公平性好、管理方便缺点:效率低下、国家和企业负担重、个人没有选择代表国家:公有制经济国家为主如前苏联/东欧国家3、三分法:‘实际”国家(美国)、社会保障国家、社会福利国家P5.东亚社会福利模式三个特点1)政府干预程度较西方更 2 )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助而不是政府的帮助(观念与西方不同) 3 )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第三节研究方法指导方法:1、要历史的看问题2、阶级的看问题3、逻辑的看问题 4 、多角度的看问题技术性方法;1、国别法2、阶级法3、学派发4、人物法5、著作法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第一节古希腊的社会福利思想一、背景介绍荷马时代(前12c—前9C):原始公社解体,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希西阿像时代(前8c):产生私有财产奴隶制,阶级和城市国家(城邦)的时期1、荷马时代的希腊社会健全的父权制家庭社会风气阶级的出现2、古代雅典社会家庭、人口、教育、阶级分化、社会危机(人口危机和暴动)3、古代斯巴达社会阶级划分(斯巴达、希洛人)政治制度(二王制、长老会议、全民会议)重农轻商社会风气比较雅典与斯巴达社会二、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P121、阶级结构社会发展经历四个阶段:a•家族时期b.结群时期c•部落王时期d.部落联盟时期等级划分人性理性意志情欲品德智慧勇敢要节制代表人统治者军人武士工农业劳动生产者代表物金银铁铜2、政治制度社会经历了 5 种政体:贵族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人呢和整体无论其好坏都是暂时的,非永久性的,这是一种社会规律3、共产制度在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中实行晚年在<法律篇>中恢复私有制评价4、婚姻制度公妻与公育:伯拉图式爱情总结:她的婚姻家庭观,只在第一和第二等级内组成一个排他性婚姻集团,以妻子公有,儿女公育为手段,以生育优质分子为动力。

减少私有感情,消除妨碍公有精神占统治地位的因素。

以逐步养成统治阶级内部的统一意志和集体主义精神,巩固奴隶制度为目的5、男女平等具体内容:教育相同。

事业相同评价:柏拉图提倡那女平等的动机,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努力制度服务的,但是这种思想本身你所包含的可取性却是不言而喻的6、教育思想目的:举国之人,皆能敬神、孝亲、爱人对象:全体公民内容:重心不重身儿童教育:一生中最和重要的教育阶段三、亚里士多德的社会福利思想生平简介:《政治学》《伦理学》1、社会起源论和社会阶段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社会起源与人的自然本性人类有延续后嗣的自然要求人类自然的分为两类:理智的远见的vs 体力的劳动的人类有趋向城邦生活的自然本性*社会组织(团体)起源自然社会团体由二人以上群体所组成A.家庭——第一种自然形式B.村落——由一个家庭繁殖而衍生得聚落,为其成员提供更多的需要C.城邦——满级的完备的状态*阶级划分共产制vs 产业私有而财务共有三个阶段:极富,极穷,中产阶级总结:从生活和心理学角度论述了社会的起源,把社会看成是自然生成的东西而不是契约或者意志的产物2、政治制度父权制家庭T君主政体T立宪政体——寡头政治——僭主政治——民法政体*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准整体所要实现的宗旨正当的政体:照顾到公共利益错误的政体:只照顾统治者利益*政权的形态:少数人3、家庭伦应当掌握四种技术:父权技术、夫权技术、管理技术、致富技术1)配偶关系 ; 男女地位平等,但丈夫终身受妻子尊重 2)亲嗣关系:孝慈,尊卑,长幼高下的关系3)主奴关系:奴隶制是合理性的,公平自然的。

奴隶就是一宗有生命的财产和工具。

努力学术 vs 家主学术4)致富技术:主张从自然的方式获取致富,反对经商和放债这样聚集财富 总结:配偶关系亲嗣T 家庭T 城邦 主奴 J 善德————善德 4、社会中庸之道 1 )伦理标准的中庸之道 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这就是善德,善德者就是适中 2)财富的中庸之道三个善用:外物的诸善,躯体的诸善,灵魂诸善 物质财富过多无益且有害3) 政体观念的中庸之道 中产阶级的民主势力,只有他执政最好 其优点有: a 可以使城邦安定 b 可免除竞争5)人口观念的中庸之道城邦应该有适当的人口限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 在人口趋向增加的城邦中必须严格的限制人口增长 5、教育制度 目的:实现最大的团结统一,民族一切不必要的欲望,宗旨是培养人的善德 对象:全体公民 内容:善德操修具体来说就是教育人端正操行,探究一切行为准则。

A. 婴儿阶段 B. 少年教育和青年教育 *重视妇女教育评价 : 目的:铲除社会弊端,建立稳定的奴隶制社会秩序 立场:代表了中等奴隶主阶级在希腊城邦生活中的地位需求和主张 功效:由于希腊奴隶制社会已经进入了衰败时期,任何改良措施是不能他起死回生的 第二节 古罗马的社会福利思想一、背景 1、古罗马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王政时期(前 7世纪—前 5 世纪):征服了中部和南部2) 共和国时期(前 500 年左右):不在设立国王,人民选举两名执政官担任国家首相 3) 帝国建立和崩溃时期(前 5—2 世纪):建立横跨亚欧非三洲的罗马帝国 2、古罗马社会1) 社会矛盾突出: 大地主阶级和佃农阶级之间、 统治阶级上层内部世袭贵族与工商贵族之间、 奴 隶主和奴隶之间2) 家庭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一个包含宗教、教育、社会管理等各种功能的社会生产共同体 3) 罗马法律4)重视教育: 男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分为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类、 高等教育分为三种即哲 学医学和诡辩术 5 、生活方式二、 基督教的起源以及在罗马地位的变化 1. 犹太教希伯来民族的 12 个支派 摩西时代: 5 卷律法书,即,摩西五经丢失的十个支派“巴比伦囚奴” 2. 原始基督教(1)背景介绍“第一次犹太战争”耶稣 (2) 主要教义3. 基督教教父学家庭观的物质基础是奴隶制度劳动 维系这种家庭关系的纽带则是超阶级的善德什么是快乐幸福(1)基本内容:1.创世学2. 三位一体说圣父(天上的上帝)圣子(地上的救世主)圣神(连续圣义,圣子私人的东西) 3 、原罪说4 、救赎说5 、天国报应说总结:就是调和和掩盖绝对对立的两极4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三位一体》《忏悔录》A. 两种社会厌弃自己-- 上帝之城{ 永恒的幸福,大公教会}轻视上帝-- 世人之城{ 地域,现实世界}B.国家和教会的关系教权高于俗权政府只能与教会密切联合,接受教会的指导,政府不仅维持公平与和平,同时也是敬拜上帝的国C. 社会控制手段:习俗和网络目的:为了实现和维护社会和平所谓和平就是有秩序,即:有秩序的统治与服从或者有秩序的命令与遵守这种秩序的表现就是:爱上帝、爱领人、爱自己。

D. 禁欲思想和平的秩序=躯体的和平+灵魂的和平所谓躯体的和平,是指把人的躯体的欲望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越轨行为都源于“争权夺利”和“耳目之娱”E. 社会经济观积极提倡生产劳动,甚至把它提高到对上帝的信仰,提高到能否得救的高度; 强调体力劳动和精神活动同要重要;提出在各种劳动中,农业是最高尚最纯洁的事;论述了奴隶制的合理性;反对商业活动。

F. 婚姻家庭观一夫一妻制:婚前男女都要保持贞操;男女双方一旦结婚就不能离婚;父母应以伦理道德宗教来教育子女;教辅严禁任何杀婴、堕胎、节制生育的行为;男女不平等,女子要服从丈夫的意志第三章中世纪社会中世纪(476—1453)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开始)暗黑时代: 战争频繁,生产力停滞,人民生活痛苦一、经院哲学1、背景介绍西欧的封建等级社会:僧侣、封建领主、园主、农奴教会地位的变化2、经院哲学定义:指以辨证方法运用理性与持基督教信仰,以基督教信仰指导理性,论证基督教信仰的哲学思潮,也是一种在基督教与许可范围内的思辨哲学特点:证明教会是地上的天国辩护教义的神灵性宣扬宗教蒙昧主义二、托马斯•阿奎那1、神权论(国家产生说)存在的理由:人性的需要人天然是个社会的和政治的动物产生于上帝国家的职能2、君权说:君权神授,君主高于法律,教会全力至高无上3、婚姻家庭:家庭起源于自然法4、社会经济观*奴隶制A.奴隶制是天然合理的B. 奴隶社会是人类堕落上帝惩罚的结果C.奴隶身体属于主人,心灵属于自己*私有财产A. 人占有财产是符合自然法B. 私有制是最好的形式C.物质财富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准备的,但一个人占有财富时,不应当妨碍其他人时财富的占有*商业贸易A.交换物品的两种方法(社会需要和牟取暴利)B.靠重利盘剥获得的金钱完全违反自然法C.认为商业会造成社会文化和习惯的变迁,使社会堕落道德败坏第二节重商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一、背景介绍1、经济:庄园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天灾人祸:黑死病农村城市2、政治结构的变化1)特点:君主权力的加强,教皇权威衰落,贵族地位下降,市民阶级上升2)市民阶级的要求:发展工商业,消除封建堡垒,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3)神权与俗权的斗争:三级会议、阿维农之囚3、世俗教育的发展1)传授实用技能的学校开始得到人民的青睐,开始迅速发展起来2)教会丧失了对教育的垄断地位,为整个西欧世俗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二、重商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1、重商主义介绍1)重商主义考察的不是个人或者单个商人的致富技术,而是整个国家的致富之道,是国民财富的增大2)结论:流通支配着生产,流通过程产生财富3)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多卖少买或不买,来积累货币即通过调节货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货币平衡/ 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扩大对商品的购买,但是必须保持商品的输出超过输入(顺差),即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来达到积累的目的——商品平衡/ 差额论2、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1 )鼓励增加人口2 )管制食物价格3 )强调生产劳动的重要性4 )重视对外贸易,积累贵金属 5) 殖民地理论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P30)实质:一场以古典文化为外表的新文化运动 宗旨: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人文主义) 1、但丁及其思想1 )《论世界帝国》阐述其政治理想和主张2 思想: 1) 人是高贵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