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小龙虾的养殖误区,,,x淡水小龙虾是夏季常见的美食,在我国各个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看见小龙虾的热销,但淡水小龙虾养殖中存在不少误区,是什么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淡水小龙虾养殖在的误区一、对小龙虾生活习性认识不足从第一年秋天9~10月份达到性成熟的小龙虾开始交配、打洞、抱籽,虾苗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越冬过程是附着在母体的腹部,到第二年春天2~3月份虾苗达到2~3cm以上时脱离母体,进行独立生活。
经过2~3个多月的生长即为抱卵成虾。
因此,小龙虾苗、种的科学投放时间段为春、秋两个季节下塘,春投可以选择在3月底4月初虾苗入塘,秋放应在9月底10月初种虾入塘,在自行休整和适应后,让其在塘中自然繁殖,不但可以为自身塘口提供苗种,还可以出售一部分。
因为小龙虾有挖洞、逃跑的习惯,故小龙虾的养殖池塘要用网片、木桩、厚塑料皮或其他片状物在池埂边建好防逃。
小龙虾打洞一般在30~40cm,有的达1米左右,因此塘埂的宽度最好在3米以上,以防小龙虾打洞逃跑。
二、关于淡水小龙虾的品种问题我们目前所说的淡水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20世纪初日本从美国引进后不久又经日本传入我国南京,现在分布范围已经超过20个省、市,变成了我国淡水小虾类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目前在江苏、安徽、湖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养殖的小龙虾均为一个品种,还有一种“杂交”的小龙虾品种,它是水产专业部门研究的对象,基本处在实验阶段,技术水平还有待成熟与提高。
人工驯化过的种苗与自然繁殖苗是有区别的,人工化繁育苗,由于成本太大加上目前沟、塘、河、湖野生种苗产量很大价格便宜从而难以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品种。
当然,人工培育的苗种其成活率很高,可达85%左右,而野生苗一般只能达到70%左右,同时也有水体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通常来讲,塘口养殖小龙虾苗种选择与投放只是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更重要的是日常养殖中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如果管理上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养殖则成功概率较大,反之则失败。
三、对淡水小龙虾的产量过于理想化小龙虾的养殖产量与虾苗的投放、水体环境的控制、饲料的荤素搭配、日常科学系统的管理、常见病害及时的预防治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
一般选择4、5月份每亩放养规格130~150尾/公斤的虾苗50~70公斤左右,经过70天左右的快速生长,在6月份就可以开始采取卖大养小的方法,一直到10月底基本结束,总计每亩塘口能捕获小龙虾150~180公斤,根据养殖水平,一般平均规格都在20~30尾/公斤,养殖技术、池塘条件好的可略增加虾苗投放数量,加大投喂,亩产量将会有一定提高,至于那些不切实际地夸大、鼓吹能达到更高的产量则毫无科学依据,最多是个案。
四、养殖水体坏境控制不够通常小龙虾对养殖水体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造成了部分人误解为小龙虾喜欢生活在发黑、发臭的水体中,水体质量好坏都不重要。
而事实却是,生活在肮脏水体中的小龙虾又脏又黑,外壳硬厚,体小头大,既没有卖相,也让人难以产生食欲。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水质清新、水草丰富、溶氧量高、无污染才是养好小龙虾的关键。
缺少水草的水体,一是溶氧量不足,二是在小龙虾脱壳时没有较好的蔽敌害区域,它们会受到同类或其他食肉性水生动物的攻击,从而产生动物的应急反应,很多小龙虾会出现生长慢现象,“老头虾”发生的情况会很明显。
五、饵料投喂不到位小龙虾的精养塘口,一定要加大饵料投喂力度,可以减少小龙虾因缺少饵料而自相残杀,提高小龙虾的成活率。
在饲料品种选择上,注重粗精、荤素科学合理搭配,采取荤—素—荤方式,即:前、后期动物性饲料占70%,中期植物性饲料占70%,条件允许时尽量不投禽类内脏等动物料[六、对小龙虾疾病预防治不够重视由于小龙虾对病害的抵御能力较强,一般不会生病,而当其被人工精养后,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都容易引起疾病。
如前几年在盱眙县沿淮片乡镇小龙虾养殖塘口出现了近千亩连片的白斑病状况,很多养殖户最后只落得一池空水。
究其原因,小龙虾养殖一定要做好疾病预防治工作。
第一、开始就做好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工作,每亩用生石灰80~160公斤进行全池泼洒,彻底杀死各种敌害和病原微生物。
第二、在5~9月份养殖过程中,每隔10~15天用生石灰或氯制剂全池泼洒,可以有效地杀死多种病原体。
第三、7~8月份高温时适当提升水位达1.2米左右,降低养殖水体坏境温度,使小龙虾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
第四、到了养殖中后期,池塘中积累过多的有机物由于缺氧得不到充分的氧化分解,厌氧分解代替了氧化分解,产生了大量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造成小龙虾慢性中毒,各种病原体大量滋生,导致小龙虾生病或者出现死亡。
此时要用生物制剂、EM菌调节水质和改善底质,通过生物拮抗的方式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产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五,做好日常塘口巡查工作,当小龙虾有异常现象出现时,要迅速排查诊断,摸清是水坏境发生问题,还是虾体生病,要对症下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要把死虾从池水中捞出离池掩埋,切断病害再次扩大传播。
龙虾养殖相关问题随着“龙虾热”的不断升温,近年来“龙虾养殖热”也逐年升温,然而多数从业人员因不能正确掌握养殖技术和受到“龙虾好养”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忽略养殖过程中对水质、养殖环境、投饵、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正确管理,导致多数养殖失败。
同时,“养殖热”也给那些心态不良、投机者大肆骗取钱财的机会,去年的“龙王811”就是近年来最典型的案例。
为此,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该项目的养殖实验结果,给各位欲从事龙虾养殖人员予以下忠告:1、亩产量:龙虾亩产量与放养密度、养殖环境、投饵量、病害防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常4-5月份苗,每亩放15尾左右/斤的苗60-100斤,每月“捕大留小”不少于一次,当年产量在450斤左右;每亩放50尾左右/斤的苗100斤,每月“捕大留小”不少于一次,当年产量在550斤左右。
夸大超出此产量太多的,提醒大家注意了!小心上当!养殖环境好的可以适当增加投放量。
2、苗种:我们目前所说的小龙虾均为克氏螯虾或日本克氏龙虾,均为一个品种,所谓的“杂交品种”还在实验阶段,不可轻信!有区别的只是训化过的种苗与自然苗之分。
人工繁殖苗,因成本过高以及目前自然苗丰富、价廉而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说是人工苗的也不可轻信!经过训化后的苗种一般成活率在85%左右,自然苗成活率不高于60%,而且还与水域有关。
一般建议选择在同一水域的苗种,成活率才能得到保证!3、养殖环境:选择具有良好水源的池塘,池中水草的覆盖面要在30-60%,最好是浮性水草如水花生等和底生水草如枯草等混种。
水体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
好坏水都能养龙虾的思想是不正确的!4、饲料:龙虾虽是杂食性生物,其生长是否良好,取决于蛋白的摄取量,可以以新鲜小杂鱼、田螺为主,辅以植物饵料,也可投喂蛋白含量不低于32%的配合饲料,腐烂变质的动、植物饲料不宜投喂,因其利用率低、容易使水质变坏,而不宜投喂!5、病害防治:养殖如要成功,病害防治也非常重要,千万要走出“龙虾不会生病”的误区,要定期消毒。
如水中PH值低于7的,每隔15-20天,按20克/立方水体终浓度的生石灰,化浆后均匀泼洒。
一般池塘每隔15-20天用药物消毒一次,每隔15天左右在饲料中添加蜕壳促长素,连喂三天。
看过的人还:,,,x淡水小龙虾是夏季常见的美食,在我国各个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看见小龙虾的热销,但淡水小龙虾养殖中存在不少误区,是什么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淡水小龙虾养殖在的误区一、对小龙虾生活习性认识不足从第一年秋天9~10月份达到性成熟的小龙虾开始交配、打洞、抱籽,虾苗幼体的生长、发育和越冬过程是附着在母体的腹部,到第二年春天2~3月份虾苗达到2~3cm 以上时脱离母体,进行独立生活。
经过2~3个多月的生长即为抱卵成虾。
因此,小龙虾苗、种的科学投放时间段为春、秋两个季节下塘,春投可以选择在3月底4月初虾苗入塘,秋放应在9月底10月初种虾入塘,在自行休整和适应后,让其在塘中自然繁殖,不但可以为自身塘口提供苗种,还可以出售一部分。
因为小龙虾有挖洞、逃跑的习惯,故小龙虾的养殖池塘要用网片、木桩、厚塑料皮或其他片状物在池埂边建好防逃。
小龙虾打洞一般在30~40cm,有的达1米左右,因此塘埂的宽度最好在3米以上,以防小龙虾打洞逃跑。
二、关于淡水小龙虾的品种问题我们目前所说的淡水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20世纪初日本从美国引进后不久又经日本传入我国南京,现在分布范围已经超过20个省、市,变成了我国淡水小虾类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目前在江苏、安徽、湖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养殖的小龙虾均为一个品种,还有一种“杂交”的小龙虾品种,它是水产专业部门研究的对象,基本处在实验阶段,技术水平还有待成熟与提高。
人工驯化过的种苗与自然繁殖苗是有区别的,人工化繁育苗,由于成本太大加上目前沟、塘、河、湖野生种苗产量很大价格便宜从而难以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品种。
当然,人工培育的苗种其成活率很高,可达85%左右,而野生苗一般只能达到70%左右,同时也有水体地理位置的局限性。
通常来讲,塘口养殖小龙虾苗种选择与投放只是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之一,更重要的是日常养殖中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如果管理上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养殖则成功概率较大,反之则失败。
三、对淡水小龙虾的产量过于理想化小龙虾的养殖产量与虾苗的投放、水体环境的控制、饲料的荤素搭配、日常科学系统的管理、常见病害及时的预防治等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
一般选择4、5月份每亩放养规格130~150尾/公斤的虾苗50~70公斤左右,经过70天左右的快速生长,在6月份就可以开始采取卖大养小的方法,一直到10月底基本结束,总计每亩塘口能捕获小龙虾150~180公斤,根据养殖水平,一般平均规格都在20~30尾/公斤,养殖技术、池塘条件好的可略增加虾苗投放数量,加大投喂,亩产量将会有一定提高,至于那些不切实际地夸大、鼓吹能达到更高的产量则毫无科学依据,最多是个案。
四、养殖水体坏境控制不够通常小龙虾对养殖水体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造成了部分人误解为小龙虾喜欢生活在发黑、发臭的水体中,水体质量好坏都不重要。
而事实却是,生活在肮脏水体中的小龙虾又脏又黑,外壳硬厚,体小头大,既没有卖相,也让人难以产生食欲。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水质清新、水草丰富、溶氧量高、无污染才是养好小龙虾的关键。
缺少水草的水体,一是溶氧量不足,二是在小龙虾脱壳时没有较好的蔽敌害区域,它们会受到同类或其他食肉性水生动物的攻击,从而产生动物的应急反应,很多小龙虾会出现生长慢现象,“老头虾”发生的情况会很明显。
五、饵料投喂不到位小龙虾的精养塘口,一定要加大饵料投喂力度,可以减少小龙虾因缺少饵料而自相残杀,提高小龙虾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