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概论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一、选择题1.英国殖民主义者宣布占领香港的时间是(B)A.1840年B.1841年C.1842年D.1860年2.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强行占领澳门半岛的时间是(B)A.1845年B.1849年C.1851年D.1887年3.清朝政府同英国政府签订的租借“新界”的不平等条约是(C)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展拓香港界址专条》D.《天津条约》4.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A)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C.《北京条约》D.《天津条约》5.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C)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港澳台问题6.“一国两制”的前提是(D)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坚持和平共处原则C.坚持高度自治原则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7.标志着香港进入回归前过渡时期的重要文件是(B)A.《中英北京条约》B.《中英联合声明》C.《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D.《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8.台湾问题的本质是(A)A.中国的内政问题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C.中国同英国的关系问题D.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9.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C)A.1998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B.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1日C.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D.1998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1日10.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A)A.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B.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C.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D.中国抵御外敌的彻底胜利1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C)A.实行三通B.和平共处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求同存异12.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B)A.充分自治权B.高度自治权C.可以拥有军队权D.完全自治权13.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D)A.“叶九条”B.“邓六条”C.“一纲四目”D.提出的八项主张1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C)A.武力统一B.只争取和平统一C.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15.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更特殊的权利是(D)A.立法权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C.行政管辖权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二、辨析题1.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这是因为:(1)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
现在,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
在台湾问题上,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2)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
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3)我们在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4)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
如果不以武力为后盾,和平统一祖国就可能成为泡影。
错误。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一国两制”构想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包融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内,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从未有过的。
(2)允许两种制度并存于一个国家,就要求国家既要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要为一定区域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这就突破了一定的国家只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传统认识(3)“一国两制”的构想,展现了国家结构的新模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的新发展。
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一国两制”属于单一制,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制。
在这种单一制下,香港、澳门、台湾等特别行政区享有单一制下的地方政府所没有的权力。
这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复合制特点的单一制。
正确。
三、简答题1.简述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是:(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点: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实行“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③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
④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至少50年不变,50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2.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
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这是因为:(1)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
现在,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
在台湾问题上,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2)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
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3)我们在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4)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
如果不以武力为后盾,和平统一祖国就可能成为泡影。
四、论述题1.试述“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1)“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允许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存在;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2)“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祖国统一,须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原则问题。
是丝毫不能动摇和改变的。
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与现状,允许两种制度并存,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3)“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和平共处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一国两制”的构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运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的关系问题。
因此这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符合整个遗传性的利益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当今世界,存在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经常引起国家间、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千万严重影响。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这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
作为“一国两制”构想之延伸的“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新思路,是邓小平对世界和平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2.试述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必要性。
台湾和大陆和平统一,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
(1)台湾自古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由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个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3)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以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
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4)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
而且台湾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潜力有限;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
两岸统一后,利用广阔的大陆市场空间,台湾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
近二十年来,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增强,祖国大陆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
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
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