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2018年)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十三五”目标任务,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为谱写美丽长春新篇章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151万吨标准煤以内;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5.03万吨、11.04万吨以内,比2015年分别下降15.7%、19.1%;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55.6%,劣Ⅴ类水体比例低于11.1%;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4.4722万吨、1.1198万吨以内,比2015年分别下降11.9%、12.9%。
二、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一)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吉政发〔2016〕6号),积极推动长春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扎实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加快重点行业改造升级,提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益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能力。
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推进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
(二)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
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计量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
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7%,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有序发展风电,扩大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公共建筑、工业园区和城市集中供热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生物质固体燃料、液体燃料的生产和应用,部分替代燃煤、燃油等常规能源。
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培育天然气下游市场,有序拓展城乡居民用气、天然气燃料以及交通、电力等领域应用规模。
实施秸秆基础原料、百万吨聚乳酸产业延伸等工程,重点推进德惠泉德和长春大成等秸秆利用等项目建设。
到2020年,全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63%以下。
三、持续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一)着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1.煤炭节约。
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提高在运火电机组发电效率。
加强燃料管理,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提高原煤入洗比例,进行锅炉制粉系统和油枪改造。
升级热电联产现役燃煤机组脱硫、脱硝设施,逐步更新和淘汰高能耗的老旧设备。
加大供热设备技术改造力度,改进换热站设备,安装变频调速装置。
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供热设备运行效率。
2.用电节约。
优化、创新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严格按照国家公布的机电设备淘汰目录,及时淘汰高耗能机电设备,推广使用高效能机电设备,提高重点用能企业电机系统运行效率。
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应用和推广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提高主要用能设备和生产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二)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1.新建建筑节能。
严格按照节能标准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对达不到设计标准的单位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确保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商品房供热系统须达到按热计量收费的条件。
加快清洁能源发展,鼓励新建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使用清洁能源供热。
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供热制冷、照明等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
到2020年,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100%。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加大既有建筑墙体围护结构改造和采暖、空调等技术改造工作。
鼓励现有公共建筑、宾馆、饭店、大型商场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优化改造。
推广太阳能、地热源泵等节能技术,提高各类建筑整体用能效率。
到2020年,机关事业单位、其他公益性建筑楼群、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的供、用能系统和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率达到80%以上。
(三)积极促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1.优化车辆运力结构。
加大城市公交车辆更新力度,优先采用混合动力汽车和大容量公交车辆,减少废气排放。
出租汽车严格执行“进一退一”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定期对出租车进行强制排放检测,淘汰排放不达标的老旧出租车。
客运车辆要坚持线路分类和线路分级的原则,在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班线上,发展大型化、高档化、舒适化客运班车;在农村客运线路上,发展经济适用车型。
2.调整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
积极推进车用替代能源应用。
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合成燃料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推广电动、混合动力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
到2020年,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能源消费总量中替代燃料所占比重提高至5%。
3.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技术。
大力发展货运信息服务网,促进货物运输市场的电子化、网络化,提高实载率和运输组织效率;完成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和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建设,加快高速公路车辆多路径识别技术的推广应用。
逐步实现车辆智能化、数字化运营,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降低能源消耗。
4.不断提升运输组织和管理水平。
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公共客运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积极引导私人交通转向公共交通。
贯彻执行公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稳步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核查制度,不符合辆燃料消耗限值标准的车辆,不得进入公路运输市场。
促使高耗油营运车辆提前退出运输市场。
争取加大对重型载货汽车、大型营运客车及各型公交客车补贴力度。
(四)加快推动商贸领域节能降耗1.加强商场超市节能。
推进大型商场、超市节能减排工作。
新建商场在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等环节全面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采用先进节电、节水技术,使用高效照明灯具、节能空调、智能控制系统等节能产品,大幅度降低电力消耗。
2.加强宾馆饭店节能。
鼓励使用高效燃气灶、高效空调、中水回用装置、高效照明灯具等节能产品,实施空调、通风、照明系统及厨房节约燃气、节约洗涤用水等改造工程,减少一次性消费品使用。
(五)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领域节能1.大力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
推进生物质能源(秸杆)利用,加快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建设,推广家用沼气池,带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实现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2.加快提高农机作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引导农户统种统管和连片种植。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水稻钵苗育插秧、高效机械化植保、节水灌溉、农机运用节能减排农机化新技术。
利用农机购置财政补贴政策,优先补贴高性能、高技术含量的节能环保的新型机具,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加强对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依法对超标准的农业机械限期进行调修和改造;超标严重的,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
(六)加强公共机构节能1.建筑物及用能系统。
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采用高效保温墙体材料和节能门窗;实施配电、空调、采暖、照明、电梯、饮用水设备等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办公建筑能耗信息动态计量监管体系。
推动建立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机制。
到2020年,力争全市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达90%。
2.附属设施。
积极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采用高效换热设备、节能UPS等技术和工艺。
建立公共机构绿色数据中心标准。
开展公共机构食堂灶具、排烟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灶具。
3.公务用车。
探索公务用车保障模式,加强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管理,把住采购关。
加强公务用车集中统一管理。
实施公务用车油耗定额管理,建立公务用车档案和原始台账,实行单车能耗核算。
(七)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指导重点用能单位围绕能耗总量控制和能效目标,健全能源消费台账,完善能源计量体系。
依法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组织实施能源绩效评价,采取企业节能自愿承诺和政府适当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提升。
严格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管理岗位和能源管理负责人等制度。
(八)强化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构建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加强锅炉运行及管理人员节能环保专项培训,普及锅炉能效和环保测试知识。
开展锅炉节能环保普查整治,建设覆盖安全、节能、环保信息的数据平台。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能量反馈等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推进老旧电梯安全节能改造。
加快推广高效换热器,加快高效电机、配电变压器等用能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逐步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用能设备,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到2020年,新生产燃煤锅炉效率不低于80%,燃气锅炉效率不低于92%。
四、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一)控制重点区域流域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利用,逐步淘汰供热供气范围内的燃煤锅炉(窑炉),到2019年底,基本淘汰全市范围内20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窑炉)。
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强化工业集聚区水污染防治,工业集聚区要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工业废水必须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推进绿园经济开发区、皓月清真产业园区、空港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含工业集聚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加快黑臭水体治理,落实一河(湖)一策治理措施,基本消除我市全部75处黑臭水体。
开展良好水体生态环境保护,对松花江干流、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波罗湖湿地等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江河湖库,开展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编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二)深入推进工业污染物减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2倍减量替代。
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体系。
严格执行农药、制药、汽车、家具、印刷等行业排放标准和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洗剂等有机溶剂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强制性环保标准,控制集装箱、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推动有关企业实施原料替代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
加强工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推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
(三)做好移动源排放控制加强道路交通执法,划定黄标车禁行区域,使用遥感等监测手段进行尾气排放检测,严禁排放不合格车辆上路行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