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地方,就是“三旧”的所在,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的“旧疮疤”。
“三旧”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客观事实,更与珠三角城市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高强度开发有关。
与国内其他经济区域相比,珠三角的城市规模都非常小。
曾有人说,在深圳修条主干道,一不小心就修到东莞境内去了。
而像东莞这样的城市,就是由32个镇“拼凑”而成。
与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面貌相形之下,“三旧”的问题日益突出。
据初步统计,广东省“三旧”用地面积十分可观,总量达175万亩,其中旧城镇34万亩,旧厂房81万亩,旧村庄60万亩。
珠三角地区最为突出,“三旧”占地达99万亩,其中广州30.5万亩,佛山25.3万亩,中山9.7万亩。
同时,城市开发强度几乎逼近极限。
据测算,珠三角地区的开发强度已达27%,珠三角9个市中,绝大部分建设用地占土地面积的比例超过30%,其中深圳47%,东莞41%,佛山33%,广州也达到了23%,而世界公认适宜人居的土地开发强度高限为30%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2009-09-27内容摘要:近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旨在剖析近年区域发展态势,探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对策,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
关键词:区域经济分析广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山区、粤东、粤西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近年来,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有所抑制,产业布局得到优化,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各区域发展基本情况广东经济发展从一极到多极。
1978年,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
1979-2008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作为率先发展的珠三角注1经济年均增长16.2%,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其他三个区域相对较慢。
2008年珠三角GDP达29745.58亿元,占全省的79.4%,分别为西翼、东翼、山区市10.8倍、11.9倍、12.0倍。
2007年、2008年珠三角两年的经济增量之和高出其他三个区域2008年的总和,充分显现珠三角在广东经济中的“龙头”地位。
近年来,在一系列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带动下,山区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经济增长居各区域之首,分别高出珠三角、西翼、东翼2.3个、5.4个、5.6个百分点。
2006-2008年山区经济年均增长高于珠三角、东翼、西翼2.1个、3.3个和4.9个百分点。
2000年增长处于最后一位的东翼,今年上半年位于各区域之首,分别高于山区、西翼、珠三角1.5个、1.9个和2.6个百分点。
珠三角人均水平已进入工业化中等发达国家阶段,而非珠三角市人均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区域水平差距仍较显著。
2008年珠三角人均GDP达62644元,按当年汇率计算跨越9000美元,达9020美元, 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阶段水平。
其他三个区域人均GDP 相对较低,2008年东翼、西翼、山区人均GDP分别为2217美元、2588美元、2237美元,仅为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左右,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差异明显。
从2008年各地人均GDP看,占近54.0%人口的13个市人均GDP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广东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人均GDP7000美元以上的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中山、东莞,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深圳、广州、佛山人均GDP进入万美元大关。
第二梯队为4000-7000美元之间的惠州、江门。
第三梯队为2000-4000美元之间的阳江、清远、茂名、汕头、肇庆、韶关、潮州、湛江。
第四梯队为2000美元以下的河源、云浮、揭阳、汕尾、梅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与珠三角相比最少落后10年。
广东人均GDP位居前列的均是珠三角地区,从最高人均GDP的深圳至江门具有明显梯度,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珠三角内部及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之间,非珠三角内部之间的差异较小。
珠三角内部人均GDP最高是最低的4.7倍,非珠三角内部人均GDP最高是最低的1.8倍。
人均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广州以南的地区,人均水平较低地区主要位于广东东部;从土地面积看,人均GDP10000美元以上的广州、深圳、佛山面积之和不及清远的七成,人均4000美元以上的地区都是珠三角地区,面积仅相当于清远、韶关、梅州面积之和的四分之三。
各区域人均GDP单位:美元珠三角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出口对经济影响较大。
2008年95.8%的出口集中在珠三角,而东翼、西翼、山区仅占2.3%、0.8%、1.1%,从净出口占GDP比重数据显示,2008年西翼、山区仅占3.0%、2.0%。
珠三角地区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外贸对GDP影响不断加大,珠三角出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83.3%上升到2008年的90.4%,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
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0.3%上升到2008年的27.4%。
东翼、西翼出口依存度有所降低,外贸对GDP影响降低,出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33.0%、16.7%分别降至2008年的25.7%、8.2%,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6.1%、7.0%下降至2008年的15.4%、3.0%。
分区域出口依存度及净出口占GDP比重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008年,广东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68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1.7番,年均增长达16.1%,分别高于人均GDP现价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2008年珠三角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最高,达4711元,高出全省平均35.8%,最低的西翼地区仅为639元,为全省的18.4%,区域财政实力差异显著。
近年各区域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提升,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2006-2008分别增长20.7%、22.2%、20.7%和26.0%,高于现价GDP增长3.0个、5.5个、4.7个和4.8个百分点,从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模型第一层的方程:QZ=β1(GDP)+r模型第二层的方程:β1=γ10+γ11(D)+u1,方程中QZ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D 为区域变量,珠三角地区取值为1,其他区域取值0。
结果显示,珠三角β1值0.08,非珠三角地区为0.04,表明增加单位GDP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提高,珠三角明显高于非珠三角地区,这也反映珠三角与非珠三角财政实力差异除经济实力差异外,单位GDP产生的财政收入也具明显差异。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8年全省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33110元,相当于人均GDP的88.1%,比2007年提高了3667元,与2000年相比,翻了1.3番,年均增长达11.5%,低于现价GDP增长4.7个百分点,分区域看,近年山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最高,2001—2008年年均增长达13.4%,高出珠三角2.8个百分点,其次为西翼、东翼,分别高出珠三角1.6个、0.3个百分点。
计算数据显示,2008年东翼、西翼、山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均高出人均GDP,就业水平偏低,从业人员负担率高。
珠三角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服务业主导地位凸现,山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
珠三角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2000年的47.0%提升到2002年的48.6%,随后有所下降至2006年为46.0%,近年开始提升至2008年为47.3%,特别是今年上半年达50.0%。
从其增长轨迹显示,2007年第三产业增长16.5%,高出GDP增长0.4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增长同步,2008年第三产业增长高出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呈现服务业占主导地位作用。
2008年珠三角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注2比2000年提升了1.4%,且产业结构层次明显高于东翼、西翼、山区地区,2008年分别是东翼、西翼、山区的1.08倍、1.14倍、1.14倍。
各区域三次产业比重随着政府实施“双转移”战略,近年东翼、西翼、山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快速上升,特别是山区市从2000年的31.8%上升到2008年的50.4%,八年间上升了18.6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在山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2008年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57.2%。
二、基本判断地区扩大的趋势已有所抑制,广东已顺着区域协调发展道路方向前行。
作为广东先行地珠三角,“九五”、“十五”、“十一五”以来经济增长分别为13.9%、15.4%、15.1%,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之差由“九五”的2.9个百分点下降为“十五”的2.2个百分点后,又降至“十一五”以来的2.0个百分点。
全省人均GDP最高的市与最低的比值从2003年最高9.3倍,不断下降至2008年为7.7倍。
从广东GDP的2地理集聚度C2(GDP最大的前2个市所占比重)显示,2005年数值已开始下降,GDP的3地理集聚度C3(GDP 最大的前3个市所占比重)已从2007年开始下降,显示广州、深圳已加快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两极分化的趋势得到抑制。
从人均GDP的地区差异系数显示,广东的地区差异从2007年开始下降,人均GDP的基尼系数也在2007年开始下降,从单位土地面积所创造增加值的HHI指数从2005年已开始下降,从各方面观测,广东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已有效控制,经济已向协调方向发展。
各区域分时期GDP、人均GDP增长产业分工体系初露端倪。
各区域重心各异,呈现区域共同协作格局。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前六位的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6.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6%)、金属制品业(4.6%)占全省51.6%,支撑了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半壁江山。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优势较高的地区为深圳、惠州,位于广东东南部。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区位优势较高的地区为珠海、佛山、中山,位于广东西南部。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区位优势较高的地区为广州、惠州,位于广东中南部。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区位优势较高的地区梅州、汕尾、潮州,位于广东东部。
2008年各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区位商2008年广东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优势产业(区位商大于2)近年山区、东西两翼发展动力强劲。
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近年广东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山区、粤东、粤西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05-2008年东翼、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超过20%速度增长,2006-2008年东翼、西翼、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出珠三角8.8个、1.8个、15.2个百分点。
各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单位:%三、政策建议借国际金融危机之机,促进珠三角的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双转移的措施落实,进一步缩小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