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种模式南街村模式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
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共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
村里有26家村营企业,诸如拉面工厂等。
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围绕农业办工业,发展壮大集体实力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
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从而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此外组建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在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1993产值突破16亿元。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南街村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南街村提出“二次创业”,本着“巩固老产业、丰富新产品、开发新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指导思想,着力兴建食品、农业生态旅游、医药、电器、钢铁五大工业园区,并聘请高级人才管理企业。
由于集体实力的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福利待遇日益改善,人们在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福利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
南街村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南街村大办公益事业,相继建起了诸多公益设施。
成立了艺术团、军乐队、盘鼓队、门球队,建起了文化园、图书室、卫生所、康寿乐园等。
同时,大办教育事业,投巨资新建了现代化、高标准的幼儿园、中小学和高中。
还办起了报社、广播站和电视台,更好地村民服务。
信奉毛泽东,高唱东方红南街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文化教育人,以雷锋精神鼓舞人,以革命歌曲激励人,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强化了职工村民的集体主义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昂扬向上的集体主义氛围。
南街村投资100万,在村中心建起了东方红广场,占地近万平方米,广场上树立着毛泽东的汉白玉雕像,有民兵24小时为毛泽东站岗执勤。
南街村信奉毛泽东,人人佩戴毛泽东像章,背诵“老三篇”,以毛泽东的集体主义的理念,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教育村民。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早上6点15分,南街村的广播站开始播放颂扬毛泽东的革命歌曲《东方红》,毛泽东的雕如守护神一样耸立在南街村的广场上。
广场上还有一些如“毛泽东思想永远放光芒”南街村新的一天便伴随这轻快旋律开始。
因此,南街村因村风正、民风好、党风廉,社会治安秩序井然,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旅游、“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全国优秀乡镇企业”等殊荣。
建设共产主义小社会南街村与其他村有一个巨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提出建设“共产主义小社会”的目标。
已经富裕起来的南街村被称为“南街村现象”,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南街村“共产主义的要素”的核心是独特的平均主义的经济体制。
村民们在村的行政机构及村营企业上班,根据工作内容,每月付给150元到200元的固定工资。
工资虽然很低,但是村民免费享受粮食、肉、油等配给。
住宅、教育、医疗、办红白喜事也一概不收费。
如果村民上大学,学费也由村里负担。
村民享受的福利费用每年每人平均6700元。
长期在南街村工作,并做出较大贡献的非南街村出身者,村里给予他们“名誉村民”资格。
得到这个资格的人可享受与本村村民一样的待遇。
因此申请当“名誉村民”的人非常多。
南街村团委书记吕小虎(32岁)认为,南街村的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相一致的发展模式。
他说:“南街村的集体主义是非常合乎情理的。
它也符合邓小平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更多人共同富裕’的路线。
这正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过着平等而稳定生活的南街村的现状值得关注。
南街村的体制是在严格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南街村有可称为“村的宪法”的规章制度,这一制度分思想、工作、生活三方面,共有23条,违反者将受到处罚。
村里还有定期从思想、纪律、卫生等十个方面检查各家庭执行规章制度情况的制度。
根据检查结果,只要有一个方面不合格,部分福利就得自费。
据村民说:“满分的家庭很少,大多数家庭都是总有某个方面不合格。
”南街村用非同一般的做法,保证了所有人都能过上一定水平的生活。
从这点说实现了“和谐社会”的目标。
(根据百度搜索资料整理)华西模式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
当时,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
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还是实行大队核算。
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走共同富裕之路。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全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华西特色,被称为华西模式。
村庄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体从村庄的角度讲,在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时,华西村并没有盲目从众,而是仍然实行集体所有制,土地等生产资料统归村庄集体所有。
该村从2001年起,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
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
它解决了村庄治理中极度缺乏合作这一治理难题,使得全体村民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体,极大的增强了激励力度,发挥了全体村民的共同智慧。
从企业的角度讲,华西集团和现阶段中国所有优秀的民营企业集团一样,紧紧把握了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机遇,根据当时国内供给严重不足,人们需求日新月异这一历史契机,全面发展纺织、钢材等有关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994年组建华西集团公司,现下属8大公司、固定资产超60亿元。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
目前,集团公司现有职工2.5万人,其中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00多人,大多数企业已从国外引进了当今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所生产的面料、西服、化纤、针织染整、线材、热带、法兰等系列产品,现已发展到1000多个品种,10000多个规格,并远销亚、欧、美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并且,还创造出驰名国内外的“华西村”牌和“仁宝”牌系列名牌产品。
同时,“华西村”A股股票1999年在深圳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称其为“中国农村第一股”。
由于工商企业的扩大,原来的华西村已经不能容纳更多的生产力。
于是华西就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华西走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占股,他们叫公私合作制。
公私兼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
但是共同富裕不是一样富,是有差别的。
最穷的人家也有100多万的存款,最富的人家有千万股份,但是没有亿万富翁,也没有两手空空。
从分配方式来说,华西村实行“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参股”,每个人拿的现金跟社会上差不多,以前是每个人月工资不能超过八千,现在每人不超过二万。
另外给你的奖金统统参股,参股只能够分红,不能取股。
如果职工违法犯罪了,这个股他们会收回;如果职工跳槽要走人,他们这个股份也不能带走。
这样促使人民勤俭持家,实际是帮他当家。
1961年建村,那时年分配水平只有五六十元,社员“吃粮靠集体,用钱靠自己”,地薄、队穷、人心散。
如今村民住大别墅,房子都在400平方米以上;开小车子,村里有小轿车400多辆。
村民家里有摄像机、等离子彩电、中央空调等各种高档用品成为寻常之物,家家有人出国旅游过。
华西村有自己的艺术团,村里有舞厅、影剧院、篮球场、网球场、游泳馆、体育中心、会议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有大中专以上的人才近300人,有55人有高级职称。
华西村大绿化面积已达875万平方米,人均287平方米。
华西村还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
近年,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到访华西村。
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
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
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2006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2010年超5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600万元—2000万元。
吴仁宝说,作为华西来说,我们既有公的也有私的,公私双富有,如果你要单单标准是公的,搞不好要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如果强调一律都要搞私的,也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所以要把公的和私的两个结合起来,都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来达到共同富裕比较健康,比较长寿。
华西村有句口号:“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要求村民讲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
成立了别具一格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每周村民开大会,每季党员开大会,书场、剧场、溜冰场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
华西村先后为20多个省、自治区举办了100多期基层干部培训班,直接培训1万多人,带动了10万人脱贫致富。
2001年以来,先后有15个周边村加入华西村,为周边村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万多人就业,老人按月领养老金,如今还在全村境内开通了两路公交车。
实事求是,集体主义思想不能丢实事求是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华西前进的路。
他们采用“母鸡下蛋”的办法,先后办起了以冶金、纺织和有色金属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力投入了工业生产。
在副业上,他们通过专业承包,形成了“千头猪”、“千头羊”、“万只禽”的养殖规模。
工副业的崛起,为农业铺了路,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粮食亩产年年超“一吨”。
华西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在了全国农村的前边,从产业布局上来讲,三大产业相辅相成,现代规模化农业将遍布村落周围,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生态环保以及文化传承功能。
多年来,华西经济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从没有过大起,也没有过大落;而资产负债率却一直很低,一般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