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PA 一RGI核设施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Content and forma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report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 1988年8月1日发布1988年8月1日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目录一总则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第一章概述1.1 项目名称和建设性质1.2 建设规模和规划1.3 建设目的1.4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依据第二章厂址与环境2.1 厂址地理位置2.2 人口分布2.2.1 80 公里内的人口分布2.2.2 厂址附近的重要居民点和人口数2.2.3 流动人口2.2.4 居民的年龄构成及饮食习惯2.3 土地利用及资源概况2.3.1 工业、交通、军事和文化设施2.3.2 居民点和农牧场2.3.3 副业生产及陆生资源概况2.3.4 水产资源及水生态概况2.4 气象2.4.1 区域气候和当地的气象条件2.4.2 联合频率2.4.3 混合层高度及扩散参数值2.4.4 厂址气象观测2.5 水文2.5.1 地表水2.5.2 地下水2.5.3 洪水2.6 地质、地震2.6.1 地形地貌2.6.2 地质特征2.6.3 地震烈度级别和区域稳定性2.7 居民健康状况2.8 噪音第三章电厂3.1 厂区规划及平面布置3.2 反应堆和蒸汽一电力系统3.2.1 概述3.2.2 燃料元件性能的描述3.2.3 汽轮机和冷凝器的描述3.2.4 反应堆一蒸汽发生器系统3.3 电厂用水和散热系统3.3.1 电厂取排水系统3.3.2 用水3.4 输电系统3.5 工程安全系统3.5.1 安全壳系统3.5.2 裂变产物去除和控制系统3.5.2.1 工程安全设施的过滤系统3.5.2.2 安全壳喷淋系统3.5.2.3 裂变产物控制系统3.6 放射性废物系统和源项3.6.1 放射性源项3.6.2 放射性废液系统及源项3.6.3 放射性废气系统及源项3.6.4 放射性固体废物系统及源项3.6.5 乏燃料暂存系统3.7 化学物质排放3.8 生活废物3.9 放射性物质运输第四章电厂施工建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4.1 土地利用4.2 水的利用4.3 施工影响的控制第五章电厂运行的环境影响5.1 散热系统运行的影响5.1.1 物理影响5.1.2 生物效应5.1.3 散热设施的其它影响5.2 正常运行的辐射影响5.2.1 照射途径5.2.1.1 气态途径5.2.1.2 液态途径5.2.1.3 其它途径5.2.2 剂量计算5.2.2.1 气态途径5.2.2.2 液态途径5.2.2.3 年辐射剂量汇总5.3 其它影响5.4 退役第六章电厂事故的环境影响6.1 电厂放射性事故6.1.1 事敌描述和事故源项6.1.1.1 事故描述6.1.1.2 事故源项6.1.2 事故后果计算6.1.2.1 事故大气弥散条件6.1.2.2 事故剂量6.1.3 事故后果评价6.2 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6.3 其它事故第七章流出物监测和环境监测7.1 运行前的环境监测7.2 运行期间的环境监测方案7.3 运行期间流出物监测方案7.4 质量保证计划第八章户址筛选8.1 候选厂址比较8.2 推荐厂址第九章电厂建设和运行的效益分析9.1 利益分析9.2 代价分析9.3 效益分析第十章结论核设施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一总则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和《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一86),按照(86)国环字第003号文《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和(84)城环字第510号文《核电站基本建设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国核电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导则。
2. 本导则第二部分规定了营运单位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提交的拟建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必须包含的内容,以及为此所进行的支持性工作的范围和深度,并提出了可以接受的报告书的书写格式。
如果报告书的编写大纲经国家环境保护局认可,其内容己为申请审批厂址、颁发建造许可证或反应堆首次装料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则具有不同书写格式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也将是可以接受的。
3. 本导则适用于各种热中子堆型的陆地固定式核电厂。
4. 按照审批程序,核电厂营运单位应在申请审批厂址、建造许可证和反应堆首次装料三个阶段提交相应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申请审批厂址(或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阶段报告书中,应提供足够的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厂址区域地质、地震、气象、水文和周围人口分布的资料,以便国家环境保护局对拟议的核电厂建造和运行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审查。
该报告书可以在资料调研、现场踏勘、以及利用参考电厂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
这个阶段评价的目的,是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通过研究厂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判定所选厂址的适宜性。
并根据厂址的主要环境特征,对核电厂的工程设计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
(2)申请建造许可证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本阶段报告书中,必须通过就地调查和(或)实验的手段,提供核电厂所在地和可能受影响地区的实测环境资料。
提供估计核电厂源项的设计参数、电厂废弃物质的设计排放量和有关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资料,进而评估现在认为的潜在环境影响。
这个阶段评价的目的,是论证最终厂址和核电厂的工程设计能否满足保护环境的要求,从设计上保证环境保护设施得到落实,申请核电厂建造许可证。
(3)申请反应堆首次装料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在反应堆首次装料前,营运单位应编制本阶段报告书。
该报告书应根据所建核电厂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其中关于保护环境设施的建造性能、质量、指标和效果,以及那些在申请建造许可证时尚未完成但规定在试运行前完成的工作成果和现在的环境状况,来评价核电厂运行后的环境影响。
报告中应重点阐述与环境保护和辐射防护有关的电厂实际设计参数、测试性能以及申请废弃物质排放量有关的内容。
提供完整详细的运行环境监测计划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完成并提供核电厂运行前调查结果,重点是放射性辐射水平本底调查结果。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提交核电厂应急计划。
这个阶段的评价目的,是检验核电厂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申请核电厂的首次装料和废弃物质的排放量。
5. 核电厂投入试运行后,根据环境保护设施试运行情况、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环境监测资料以及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措施等情况,每年向国家和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提交实际的环境影响报告。
6.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营运单位申请核电厂各种许可证提供审查的重要文件。
各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关于拟建电厂的一套连续的、完整的独立文件。
要求报告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尽量采用图表来表达所要说明的问题。
列出参考文献目录。
报告书的文字、图表印刷应清楚‘工整。
对于与评价有关的支持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的文献资料,应以摘要或全抄形式,作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附件收入报告书中。
7. 各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分别在申请核电厂审批厂址、建造许可证和反应堆首次装料前六个月报送国家环境保护局。
8. 本导则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修订。
二环境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第一章概述本章应概要介绍核电厂工程项目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依据。
1.1 核电厂名称和建设性质说明核电厂的全称与营运者机构、资金来源及建设性质。
1.2 建设规模和规划给出电厂的堆型、功率、总装机容量和今后的发展规划。
1.3 建设目的从本地区的电力需求量、系统的可靠性和其它主要目的方面,简要阐明拟建电厂的必要性。
1.4 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依据列出国家和地方当局在涉及公众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要求建造和营运核电厂而领取的各种许可证文件和其它批准文件,以及协商讨论的情况。
一般不需要列出上述文件的全文,但应清楚准确地注明文件的出处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主要结论性意见。
第二章厂址与环境本章应提供厂址地区有关环境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人群特性的基本资料。
为满足评价的需要,资料应尽可能反应出较长时间内调查、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2.1 厂址地理位置说明电厂厂址所在位置(省、市、县、乡),标出反应堆堆址的经纬度。
提供厂址区域平面图。
图上应清楚地标明电厂边界、非居住区边界、限制区外边界,以及最近住宅的位置。
说明厂区占地面积和各边界半径的大小。
提供以厂址为中心,半径为10 公里和100 公里的地区地图。
2.2 人口分布2.2.1 半径80 公里内的人口分布给出半径80 公里区域内各子区的人口数。
子区的划分半径为1、2、3、5、10、20、30、40、50、60、70、80公里,辐向以罗盘方位为扇形区中心线,划分为16个方位。
给出电厂运行第一年、电厂‘寿期内每隔十年的预期人口数及依据。
2.2.2 厂址附近的重要居民点和人口数在一张适当比例的地图上,标出半径15 公里范围内重要居民点,注明其人口数;给出半径80 公里范围内城镇的距离、方位和人口数。
说明限制区内是否有学校、大的医院或疗养院、旅游胜地、飞机场、监狱和企事业单位等大的居民点及他们的基本情况。
2.2.3 流动人口提供半径15 公里范围内年平均流动人口数目、活动位置及季节性变化特,点。
2.2.4 居民的年龄构成及饮食习惯提供半径80 公里范围内各年龄组的人口万成比例。
列表给出电厂附近居民(特别是可能的关键组居民)和各子区、各年龄组的食谱及其年消费量和来自评价区域的份额。
在评价区范围内,若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上述情况分别大致相同,则可给出他们各自的区域平均数据,并说明各子区是属于城市还是农村地区。
2.3 土地利用及资源概况2.3.1 工业、交通、军事和文化设施说明半径15 公里范围内工矿区、弹药、油料和易燃易炸的化学品仓库、武器试验场、农林牧区、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和交通要道(航空线、铁路、公路和水路)等位置和简要情况。
2.3.2 居民点和农牧场列表给出16 个方位离反应堆距离最近的居民点、菜园、农田、奶牛场、奶羊场和养鱼场。
2.3.3 副业生产及陆生资源概况按子区列表给出主要家畜的饲养头数、产奶量、产肉量、梢售情况、生一氏期、屠宰后的贮存期、饲养品种及日消费量、饲养方式及其时间。
列表给出陆生植物(蔬菜、粮食、饲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生长期、贮存期和悄售情况。
提供陆上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草场、野生珍稀动植物概· 况。
2.3.4 水产资源及水生态概况提供各水域的水生生物的品种,年捕捞量。
提供重要水生生物的生活习性、栖息地、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回游路线、季节性数量变化、产地及分布情况。
提供各养殖场的分布、规模、水源、养殖品种、产量。
提供保护性水生生物的品种、保护级别、分布及它们的生活习性。
概述可能被污染的水体的情况。
提供居民取水点的位置、饮用量及人数、用于灌溉的水量及灌溉而积、灌溉方式、灌溉作物的品种及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