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经济危机中同类人的忠告(转)忠告1:就业压力大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
“危机”是危难也是机会,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把握。
无论有没有危机,你自己必须努力,什么时候都有扶不起的阿斗。
忠告2:心态要好,这个世界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完美,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有志者,事竟成。
危机中最忌讳的是浮躁和颓废。
浮躁会让你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而颓废则让你丧失机会争取的斗志。
忠告3: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是水源,所以,要修水库;一个企业资金就是企业的水库,美国的危机告诉我们,再大的企业如果资金链断流,企业就只能破产;一个人呢?面对人生,你需要自己的人生水库。
毕业生只是文凭或学历的毕业,而对于自己的“知识”而已,要知道学无止境。
今后的日子代表着,你需要边工作边修自己的水库。
忠告4:危机实际上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要想不被淘掉,你需要让你变成金子。
就我所知,参加一些职业培训,可能是你必要的选择。
(我不是自卖自夸)忠告5:人生来就不是平等的,在危机面前更是如此,有些人拥有“啃老”的资本,而有些人可能需要的就是一份“工作”,仅此而已。
所以,你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
而对于多数人而言,毕业意味着从前是父母养你,今后你该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忠告6:现实一些,并不代表理想的丧失。
Remembers,You have a great Ideal。
(记住,你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
思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没有思想就是行尸走肉。
当然有理想之外,也需要知道实现这个理想的具体方法。
要知道你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无人可替代的。
要有勇气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少小离家,比如甘心**受寂寞,比如不随波逐流……。
忠告7:社会好像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
一个人的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层更高的阶层去。
当然,因为你要向上爬,而必然会有自上而下的阻力。
克服它,你就成功了。
当然,危机中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将会更大,但也许更加值得。
忠告8:一个人贫穷,不是口袋没钱叫贫穷,而是脑袋的贫穷;人要有富有的想法,然后才会有富有的生活。
头脑致富是未来趋势;翟鸿燊教授说:“如果要投资最好投资脖子以上”。
不要做“三等人”:等下班、等薪水、等退休。
忠告9:“不是学习没有用,而是因为我没用,因为我没用,所以我没用”如果你学会了应用,你就会变得很有用,你的学习也才变得有用。
精通的目的都是为了应用。
知识不是力量,学会使用知识才是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有财富才有自由;真正的财富不是口袋里有多少钱,而是脑袋里有些什么东西。
要想有财富先要让自己的脑袋富有起来。
所以,你要想成功,你首先要让自己变得有用起来。
忠告10:一位牧师在为第二天讲道煞费苦心,他的妻子外出了,年小的儿子无所事事烦躁不安。
牧师随手抓过一本旧杂志,看见其中有一张色彩艳丽的世界地图,于是他用剪刀剪成小纸片。
递给地板上的儿子:“儿子,你把这幅地图拼起来,我就给你买一盒巧克力”。
牧师想,这样的地图,儿子怎么也会拼上半天。
谁知不到十分钟,儿子就来敲门,他已经拼好了。
牧师很惊讶,问儿子是怎么拼好的。
孩子说:“这张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图画。
我想如果我把人拼对了,地图也该不会错吧。
”牧师猛然醒悟:“假如一个人对了,他的世界也就肯定对了”。
如果你发现你眼中的世界错了,你该反省一下,看看是不是自己活反了呢?忠告11:障碍是你看不到目标。
《论语》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你的目标如果定的过低,则你的收效也许就更低。
300多头鲸鱼因为追逐沙丁鱼被困死在一个海湾里。
鲸鱼因为追逐小利而暴死,为了微不足道的目标耗掉了自己的生命。
你追求的目标一定是值得追求的才对。
忠告12: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是改变的力量;多花时间成长自己,少花时间去苛责别人。
多花时间学会改变自己。
忠告13:有个北大硕士写了一本《北大毕业等于零》的书,他发现通过互联网,他在北大所学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这让他很沮丧,所以写了这本书。
同时告诉青年人:知识只需要检索,根本不需要储备。
毕业了,你需要找机会将你的储备释放出来,危机中与其等待徘徊,不如尽快进入角色。
忠告14:态度决定结果。
消极的“墨菲定律”认为: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看上去那么容易;办任何事情所要花的时间比你想象的都长;问题往往出在你认为最不会出问题的地方。
而积极的“艾利斯情绪理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
真正决定事物结果的根源并非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该事物的信念和行动。
忠告15: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美国的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认为成功决定于五个要素,取决于信念、态度、目标、潜意识和习惯。
他有三个成**则:成**则1:成功(V)=自信(S)+意志力(W)+积极心(P)成**则2:目标(O)=希望(H)+热情(E)成**则3:成功(V)=想象(J)+潜能(L)+努力(M)忠告16:流行是短暂的,趋势才是长久的,掌握趋势就能领导流行。
危机就是一个负面的流行,不会长久存在,这次的危机算了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对于IT企业的冲击;第二次是2003年北京的“非典”的影响。
都过来了。
这一次,或大或小,总之,依然会过去。
如果你能够掌握趋势,你依然能够成功。
2009年12月13日10:29深圳商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12月12日,几名环保人士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场的地球模型前唱歌,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在伦敦出席G20峰会时,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以个人身份在央行网站刊载了一篇有关世界货币储备体系的文章,用“超主权”货币来替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周小川的这一个人“见解”在国内外迅速升温。
经历金融风暴冲击的美国银行。
据《2009年全球饥饿指数》报告显示,刚果(金)是全世界饥荒最严重的国家。
应对各种危机的过程,也是一个化危为机的过程。
许多危机在给世界发展带来重重困难的同时,也在方方面面为未来的发展孕育、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给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带来重大变革,使人类生活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步入全新格局金融危机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或许就是改变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数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此次危机爆发后,世界已经无法继续指望债台高筑的美国消费者来带领世界走出危机,各国纷纷开始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力。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指出,“危机之后”的一大特点,就是世界经济力量和经济增长模式需要重新平衡。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作为金融危机中心的美国“将目睹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下降”,世界将可能出现“多极增长”,而这将有助于世界实现平衡、全面的增长,“通过对基础设施、民众以及私营企业的投资,拉美、亚洲以及中东国家都将为世界经济的新模式作出贡献。
”“超国家储备货币”这次危机证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适应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由于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和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等原因,美元加速贬值趋势明显,美元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无体系之体系”的霸权货币地位有所动摇。
一些国家尝试“货币互换”、拉美九国推行“苏克雷”替代美元特别是关于建立“超国家储备货币”的建议,反映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大势所趋。
新兴国家地位提高此次危机反映,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由发达经济体向新兴经济体进一步转移,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以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模式越来越不合时宜。
在不久前举行的匹兹堡峰会上,领导人声明“授予G20为我们进行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舆论认为,G7体系将让位于G20体制。
中国赢得广泛尊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言行一致,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致力于应对危机的国际行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面对危机挑战,中国在履行国际承诺方面没有丝毫迟疑。
中国免除了46个最不发达国家4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援助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坚持如期兑现对非洲国家各项援助。
金融危机以来,保护主义抬头,对此,中国以行动实践“不搞保护主义”的承诺。
这一开放姿态向世界传递了积极信号和发展机会。
英国《卫报》指出,中国以其努力,为“全球复苏增加了希望”。
新的经济哲学流派在酝酿这次金融危机在学术界引发的一大争论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孰进孰退?此次金融危机颠覆了“市场原教旨主义”,干预、监管、协作成为新共识。
经济哲学的争鸣与探索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时代环境。
低碳经济带来能源革命这次金融危机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虚拟经济生产能力超过实体经济需求水平而形成“金融产能过剩”,但从根本上说,是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实体经济难以为继。
在“后危机时代”,传统实体经济必须通过形态转变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一个以低碳为核心的新经济图景正变得愈发清晰起来,这可能导致全球产业的重新定义和重新洗牌。
各国都在创新经济模式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上,各方仍在最关键问题上争执不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到底该怎样分担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从表面上看,是各国就未来一段时期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讨价还价,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各国关于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博弈。
任何国家为应对气候问题而出台的碳减排方案,都意味着该国将对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对经济增长速度进行调整,并最终影响到该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与中国一道,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和环保技术的发展。
“绿色技术”成新的增长点当前,一些发达国家把发展新能源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开发投入不惜血本,竞争激烈。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伊始即提出,新政府将致力于把新能源、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并许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超过GDP3%的历史最高水平。
“我们将利用太阳、风和土壤来为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奥巴马说。
欧盟也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几个月前宣布将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本地区的“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提出“引领世界二氧化碳低排放革命”的口号,其高达56.8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6万亿日元用于加强日本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后劲。
中国也提出了在新能源、生物科技、信息化、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培育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所有这些竞争,原因很简单,谁能在低碳经济的角逐中抢得先机,在新能源战略竞争中取得优势,谁就能在下一场产业革命中占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并成为国际经济新规则的“制定者”。
西式民主非洲水土不服西方一向将其“民主制度”视为普世真理,认为西方式民主是解决非洲所有问题——包括腐败、政治动荡、违反人权、发展迟缓等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