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的职业特点

教师的职业特点

结合教师职业特点谈对语文教师重要性的一点认识。

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又开始的茫然,渐渐地,喜欢上了语文这一学科,客观地说: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

诚然,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也离不开语文。

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

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而在主观上:语文学科的价值又体现在个人的专业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思想品德等因素。

语文又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处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更是语文素养以及能力的用武之地。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升学习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

它随着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变化调整而不断变化发展。

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随着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变化调整而不断变化发展。

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层复合性;小学语文教师应更加注重提高文学素养;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专业发展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

有了现代教育理念,才会有现代的教育。

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基点。

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方面应该有两个层次的教育理念不可或缺。

请结合教师职业特点谈谈你对语文教师重要性的认识。

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

诚然,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也离不开语文。

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

纵使你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语文有两性,一是工具性,一是人文性。

语文老师,是学习的导师。

语文老师,是学生心灵的挚友,最富有人文情怀,最善于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百利无害。

语文老师,能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善于把课程目标与学生学习实际巧妙结合,科学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阶段目标;深谙学习心理,科学履行“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责,巧妙捕捉课堂中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生成的瞬间,灵活引领,开启学生思路,点亮学生心灯。

语文教学,需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地感受与体验,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运用,发展思维,体验情感,培养能力。

总之,具备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新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做全面发展的教师,这样才更有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与实践的能力;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总之,他们充当的角色是“导师”、“教练”,而不是“讲师”、“录放机”。

毋庸置疑,作为中学语文教改的开拓者,他们为我们打开了一片颇为亮丽的天地,也为我们职高语文教师提供了绝好的示范。

二、现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存在。

由于现有的考试制度的束缚,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的陈旧,加之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可检查考评的操作程序,决定了教师仍然将教育工作的重心仅仅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去想办法让学生活动起来,不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不去抓学生的落实和消化。

这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即使教师知识丰富,口才出色,到头来,他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的大雨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终归只湿了地表,渗不下去,流跑了。

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差。

2、机械的模仿和搬用,旧瓶装新酒。

由于传统思维的沿袭,教师旧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往往很难改变,加之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貌似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实际上仅仅在做表面文章,其绩效甚微。

我听了这样一节语文课,一堂课老师共提问了85个问题,其中常规性问题占了2.9%,记忆性问题占了73.3%,朗读性问题占22.3%,而真正能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问题仅占1.5%,这种看似热闹的问答式教学的效果与灌输式的讲授到底有多少差异?3、多媒体教学形式单一,浮于表面。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的正确使用的确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在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强化素质教育,也可以强化应试教育,如果方向错了,多媒体课件就会题海战术的新式武器,或者就仅仅成为代替教师板书的工具,失去了使用多媒体的基本功用。

4、以教师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一位职业学校的校长针对有的教师一上课就面面俱到地讲题的习惯说了一番话:也许你每次讲得都很好,很清楚,很全面,很透彻,但总是这样,学生难免不厌倦,如同吃饭,每顿饭都是大鱼大肉,不可说没有营养,但吃多了,吃久了,照样烦腻,那么,为什么不经常地换上另一道同样有营养价值的菜呢?为什么你觉得有营养价值就可以不考虑吃者的心理需求和胃口消化功能呢?这个比喻同样强调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的过多地包办势必削弱乃至剥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滋生自卑和厌烦情绪,养成惰性和依赖性,即使学生在一次两次考试中成绩尚算不错,也是以综合素质的失落和潜在能力的埋没作为沉重代价的。

5、有些教师缺乏教改的热情和责任感。

这种现象在职业学校较为普遍,由于职校生源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学生怕学厌学情况严重,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应有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再加上近几年普高热持续升温,社会、家长、学生对职校的曲解,职业学校招生困难,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导致教师思想负担重,忧心忡忡,感到前途渺茫,因而对教改投入不够,缺乏工作激情,工作的绩效就可想而知了。

鉴于上述种种现象,转变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职高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显得相当重要和迫在眉睫。

一、深刻领悟转变教育观念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不因为职高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有困难而小看他们轻视他们,要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

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决不能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过去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到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的观念的转变。

“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只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不居高临下,不目中无人,把服务于学生会学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

反之,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唯我独尊,动不动就板起面孔训斥学生,总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学生放心不下,放手不得,甚至常常越俎代庖;总喜欢过把瘾似地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这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增强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作为一个职教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大意义,正如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所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职业并没有高下之分,教师本来就是地球上最光辉的事业,最神圣的职业,何至于教职高就不如教普高呢?作为一个职教人更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和光荣,教育培养好一个职校生与教育培养好一个普高生同样伟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前者意义更为深远。

要认识到目前职校面临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这只是深入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而已。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将很快介入中国教育领域,独资合资办学将不是遥远的事。

中国教育将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将面临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作为职校人要增强危机意识,苦练内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们有理由坚信职教事业的明天必将是美好的、辉煌的。

三、结合职高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能力培养,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不顾教学内容、对象特点和目的要求而搞“一刀切”,否则必然最终导致教学状态的僵化;教师必须注意到职高学生在接受知识的难易度和速度上与普高学生的差异,注意到职校生职业性的特点,研究具体的“学情”和“教情”,进而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目的和方法,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的地位,“学”的方法和“学”的效果。

我在上职高语文第四册《张衡传》一文时,有关地动仪的发明是本文的重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学生很难理解的,我补充介绍了“都柱”上粗下细以加强地震仪的灵敏度后,突然有一个同学提问:“既然那么灵敏,那么在地动仪周围跺脚,地动仪会有反应吗?”“那骑马呢?”“打井呢?”这些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当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有的学生说“跺脚”“ 骑马”“打井”不能与地震相提并论,也有的同学提出了地震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它的强度要远远超过上述几种情况,我在课上表示了对同学们自己作出分析的赞同,课后我及时查阅了相关资料,找出问题的答案,地震主要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是由地震波传播的,地震波是与震源深度、地震内部的物质构造等许多因素有关。

总之地震与某些人为的震动是不同的。

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文课就应该上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学生能够大胆质疑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学内容的强烈兴趣,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课堂上老师要退后,让学生居前,教师要重在启发,避开告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质疑、批判、讨论和理解表达的综合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