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学年高中语文05书序张中丞传后叙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05书序张中丞传后叙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张中丞传后叙本课话题——责任与正义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张巡、南霁云舍生取义的壮举,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价值,而在于是否能够为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秉持强烈的责任感、正义感,通过锲而不舍的采访和准确权威的报道,推动呼格吉勒图案这一全国关注的重大案件重审,使人民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法治尊严得以彰显,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

勿忘人民、敢说真话、坚持信仰。

这是汤计调研的三大“法宝”,也是他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坚守和操守,诠释了记者职业的精神内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2.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李百药3.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欧阳修4.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韦伯斯特5. 声张正义和扶植自由,是革除时弊的关键。

——享·乔治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蚍蜉..( )( ) 诟. ( ) 饿羸.( ) 霁. ( ) 泗.州( ) 须髯.( ) 帙.( ) 亳.州( ) 【答案】 pí fú ɡòu léi jì sì rán zhì b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答案】 (1)“藏腑”同“脏腑”,即内脏 (2)“志”同“识”,作标记 (3)“常”同“尝”,曾经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恨⎩⎪⎨⎪⎧ 然尚恨.有阙者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 也《魏公子列传》(2)诚⎩⎪⎨⎪⎧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3)比⎩⎪⎨⎪⎧ 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逍遥游》 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引⎩⎪⎨⎪⎧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刺客列传》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 蔺相如列传》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恭疏短引.《滕王阁序》【答案】 (1)名词,遗憾/动词,感到遗憾 (2)连词,如果,表示假设/名词,真心诚意/副词,的确,确实,实在 (3)动词,并/动词,等到/动词,合/形容词,紧靠的 (4)动词,牵,拉/动词,拿,举/动词,召请,召引/动词,自杀/名词,序文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翰以文章自名.( )________(2)屡道.于两府间( )________(3)引绳而绝.之( )________(4)又降.霁云( )________(5)不乐成人之美.( )________(6)食其所爱.之肉( )________(7)虽食,且不下.咽( )________(8)远见救援..不至( )________(9)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________【答案】(1)名词作动词称道(2)名词作动词取道,经过(3)动词使动用法使……断(4)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5)形容词作名词美名(6)形容词作名词爱的人(7)名词作状语向下(8)动词作名词救援的军队(9)动词使动用法使……成就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2)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3)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4)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5)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答案】(1)通晓。

(2)感动,激愤。

(3)任职。

(4)处处,到处。

(5)脸色。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他则又何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城陷而虏。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所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君主罢了。

(2)状语后置句我曾经在汴州和徐州二府任职。

(3)状语后置句南霁云向贺兰求救的时候。

(4)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怀疑(许远)是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5)宾语前置句其他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6)被动句城破之后被俘虏。

(7)被动句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

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东)令。

安史之乱爆发时,他率部英勇阻击叛军,先后坚守雍丘(今河南省杞县)、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

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受封为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与睢阳太宗许远合兵共同守城,同围敌苦战十月,终因粮绝兵尽,无人救援,城破,与部将雷万春、南霁云等36人壮烈殉国,年48岁。

张巡、许远功勋卓著,而当时一些文官武将为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罪责,却百般诋毁他们。

李翰是张巡的好友,曾客居睢阳,亲见战守实况,便撰写《张巡传》上呈肃宗,意在澄清是非。

然而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仍处于藩镇割据、军阀混乱的状态,为割据、分裂制造舆论的人还在诽谤张巡、许远。

韩愈对此异常愤慨,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出发,写了这篇文章,对李翰的《张巡传》作了重要补充。

后叙“叙”又称“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本文对李翰的《张巡传》作了重要补充和发挥,驳斥了对张巡、许远的诬蔑,表彰了他们为国守土的卓越功勋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同时,也对专务姑息、为叛乱势力张目者以有力回击。

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①叙南霁云乞救贺兰进明的经过②详叙张巡博学与英勇就义的事迹一、阅读课文第2~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 第二段中,韩愈驳斥了什么论调?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韩愈驳斥“畏死而辞服于贼”的错误论调。

(2)在驳斥时,韩愈列举了两个事实论据。

第一,大敌当前,许远不顾尊卑身份,与张巡齐心抗战。

第二,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许远仍旧“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

2. 第三段中,韩愈又驳斥了什么论调?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辩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韩愈批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论调,说明“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