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同的情势变更原则
摘要: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逐渐确立起来的,现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立法中予以规定或在司法实践中予以认可,
而我国现行法律尚未有关情势变更的直接规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
逐渐完善,情势变更原则作为合同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越来越显其重要性。
本文通过对情势变更原则基础理论知识的全面阐述,指出情势变更原则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并结合我国对情势变更原则的研究现状和实际国情提出立法建议。
关键词 : 情势变更价值立法
一、情势变更原则的历史沿革及理论依据
(一)历史沿革
罗马法确立了“合同必须严守”(partasunrtServanda)的规则,认为只要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即就应产生双方当事人所追求的效果。合同成立以后,无论出现何种客观情况的异常变动,都不应影响合同的法律效力。罗马法所坚持的“合同严守”原则及普通法所力主之“绝对合同”理念无一例外地拒绝在合同效力领域外留有认允合同当事人合意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合同效力的空间。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思想上坚持纯粹形式主义的观念。“所以尽管一些法学家对情势变更原则是否源于罗马法存在着不同看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罗马法时期不存在情势变更原则,而是固执契约严守的原则。
实际上,罗马法在坚持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契约严守原则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排斥合同法的补充性原则……情势变更原则,从履行契约的方式和解释契约的角度,罗马法时期之契约可以分为严法契约(或称为严正契约)与诚实契约(或称为宽法契约)。”1在诚实契约中(benlifidei)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不仅要根据契约的条款本身,而且要适合诚实的观念。因宽法契约而发生争议,承审员不仅需要根据契约条款本身,同时也要根据诚实信用的观念,探求定约人的真正意图,对契约做出公平合理的判决。因而罗马法中有关宽法契约已经包含了诚实信用、公平合理的原则。这就不得不考虑情事变更的问题。所以在于罗马法时期已表现出情势变更原则
1阳映红,杨琳琳:《论合同情势变更原则之产生及演变》,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
1月第15卷第1期。
的精神,只是还没有作为一项固定的原则或制度被确立下来。
直到13世纪,在注释法学派著作《优帝法学阶梯注释》中才明文有了“情势不变条款(Clausularebussicstamtibus)”,称这是一种假设的默示条款,即缔约时作为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应继续存在,一旦这种情况不复存在,则应对合同予以变更或解除。
16、17世纪, 自然法思想居支配地位,情势变更原则得到广泛的运用,许多自然法学家提出了有关情势变更问题的观点。例如,格老秀斯认为:“合同义务的履行如果变得过于艰难而不可忍受时,无论是基于一般的人类理性,或是比较人、事与法律关系的目的之后认为是正当的,则可使该义务归于消失。”2科塞济甚至将情势变更原则视为“整个法律秩序的基本精神所在。他认为事物的状态由许多情势构成,如果事物的本质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合同义务应予免除,因为原来约定的意义和目的已经完全丧失。”3到18世纪后期,该条款的适用过于泛滥,损害了法律秩序的安定,于是受到严厉的批评并逐渐被法学家和立法者所摒弃。19世纪初,历史法学派兴起,极力贬低自然法思想的价值,该法学派创始人萨维尼在其巨著《罗马法体系》中,对情势变更原则只字未提。之后兴起的分析法学派,强调实证法,主张形式主义,重视合同严守原则和法律秩序的安定,故情事不变条款愈丧失其重要性。情事变更原则得到确立并在审判实践中得以广泛的适用,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情。一战、二战、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及消亡、冷战的潮涨潮落,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摆脱“情事”的“变更”。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学者们借鉴历史上的情事不变条款,提出情事变更的种种学说,并经法院采纳成为判决理由,最终成为当代民法的特别规范。
(二)理论基础
⑴大陆法系
除约款说、相互性说、法律制度说等之外,颇有影响的有如下三种:
①为法国的不可预见说
法国的不可预见说认为依法成立的合同,于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但当事人因不可预见的情势变更,其履行对当事人之一方成为非常重大的负担时,关于此点并无当事人之合意,因而原约定于当事人间已无法律效力,应允许变更或解除。因这一理论未成为通说,亦未被审判实务所采纳,故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是很大。
2关涛:《情势变更原则辨》,载于《法律科学》2000年4月第52页—53页。
3关涛:《情势变更原则辨》,载于《法律科学》2000年4月第53页。
②为德国的法律行为基础说
法律行为基础说由德国学者欧特曼(Ortmann)于1921年提出。所谓行为基础,乃针对契约而言,是指在订立契约时,当事人一方对特定环境存在发生的预想,这种预想须由相对方当事人也认知其重要性而没有提出异议;或者是双方当事人对订约时特定环境的存在发生有共同预想。这就是所谓“奥特曼公式”。所谓“基础”是法律行为的客观基础,但确定标准却是主观标准。奥特曼提出法律行为基础学说以后,经过实务上的反复运用,而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功能和内涵的新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在实践中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法律行为基础制度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已经德国民法实务上证明其系一种用于处理经济和社会情况剧变问题的有效制度。此项制度虽形成于灾变时期,但实际上却不仅于灾变时期有意义,尤其处于社会环境万变之现代,此种制度有其不可或缺之重要性”4。
③诚信原则说
该说认为情事变更是诚信原则的具体体现。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后,由于出现了订约时所不可预见的情事,继续履行会违背诚信原则,因此应允许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台湾学者林诚二指出,“诚实信用原则系道德规范,乃法律道德化之表征,学者乃立之最高指导原则。易言之,诚信衡平原则系一种领导性规范,情势变更原则系诚信衡平原则之一适用耳。是故,余以为情势变更原则之理论根据应以诚信衡平说较为适宜”5。
⑵英美法系
①默示条款说
由英国法官劳尔伯恩(Loreburn)勋爵于1916年提出。该学说同情事不变条款说类似。
②合同基础丧失理论
为哥达德(Godard)法官于1937年采用。该说与法律行为基础说有类似之处。
③义务改变理论
该说是拉德克利夫(Radcliffe)勋爵在1956年的一个案件中提出来的。按照这一理论,由于双方均无过错的情势变更,使合同义务变得不允许被履行时,将构成合同落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履行的已是与合同双方当事人所承担的义务完全不同的义务,即合同义务已发生重大改变,以致与原来双方所承担的义务完全不同。
4彭凤至:《情势变更原则之研究》,52页
5林诚二:《情势变更原则之理论于实际》。载于《中兴法学》,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