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作品在教育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对学生教育的特殊作用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素养的培育等方面。
这些特殊作用如果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我们在教育上会取得很大的成功。
标签:文学作品;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素养
文学作品在思想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特殊作用
1.文学作品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唤起道德情感
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选取素材,又以生活为最终归宿,这说明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文学通过塑造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增强审美意识,陶冶人的情操,从而达到教育的功效。
可以说,学生学习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不仅是欣赏与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受感染受教育的过程。
面对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与人生思索,唤起心中的是非观念和道德情感。
2.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文学作品,往往使人在阅读时产生某种共鸣,得到某种启示,对读者的思想、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帮助他们纠正缺点,完善个性,提高修养,更好地生活和斗争。
保加利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季米特洛夫曾经说过:“我还记得,在我少年时代,是文学中的什么东西给了我特别强烈的印象?是什么榜样影响了我的性格?我必须直接说: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怎么办?》。
我在参加保加利亚工人运动的日子里培养起来的那种坚持力和我在莱比锡法庭上所采取的那种一贯的坚持力、信心和坚定精神——这一切都无疑地同我在少年时期读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作品有关系。
”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學作品,引导季米特洛夫走上革命道路,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养成了坚毅的性格,成为无产阶级勇猛顽强的斗士。
二、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特殊作用
1.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软化学生心理矛盾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学生心理产生压抑,发生障碍时,最好的方法是进行疏导,而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暂时忘记心中的不愉快,减缓压抑。
2.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心理辅导材料,引导学生行为
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用文学作品的讲读作为心理辅导的有效手段,纠正学生的认识,效果明显。
3.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鼓舞人们精神的特殊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遭受不幸或身处逆境的人以心理上的慰藉和鼓舞,给他们信心和力量,解除苦痛,战胜困难,迎接美好未来。
英国作家斯蒂文森说:“当我在精神上遭受痛苦时,小说就成了我的避难所;我把它当作精神上的鸦片,而且我认为写小说的人就是治疗精神病的医生”;“在我们处于战斗的关键时刻……此刻我们需要的是查尔斯·里德,或大仲马,或《天方夜谭》,或司各特的杰作……”
三、文学作品对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特殊作用
在文学范畴里,美是文学最深层的基本内容,而审美是我们进行文学推广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也就是说让学生从小养好眼,为以后进行独立地自我判断和鉴赏做好准备。
文学作品中丰富健康的审美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得到纯正的美学观念的熏陶,让他们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书本所提供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都是可以让学生凭借直觉从中感受到的审美内容的载体。
重视学生审美的直觉性,可以使学生审美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首先,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感染学生,唤起道德情感,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文学作品向学生传递着优美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方法,也是学生丰富知识的捷径,这正是文学作品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表现;再次,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心理辅导材料,可以软化学生心理矛盾,引导学生行为,还具有鼓舞人们精神的特殊作用;最后,文学作品还具有审美教育作用,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