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背xx行测资料分析各块复习心得

背xx行测资料分析各块复习心得

行测各块复习心得+快速选答案法已更新06 308楼管理提醒:本帖被朝飞暮卷执行加亮操作(2010-12-16)先说本人情况,07年毕业于某某211大学,学的是工科,纯工科思维。

“荒淫无度”不知社会为何物的玩了大学四年,快毕业的时候因为种种因素的叠加被迫选择了一个让人很清闲的事业单位。

过着不痒却很痛的日子(主要是money太少)。

在纯粹的虚度了2年的时间后,开始思索人生规划。

于是乎,随即决定参加本省省考,一直以为省考都是7-8月举行,谁今年情况有变,提前到了4月,也就是13省的联考。

还好我从一月份就慢慢准备。

都是在电脑上看PDF格式,也没看过什么视频之类的。

(没买过任何培训机构的教材,电子版倒是下了很多,主要是华图砖块。

书籍在自己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凭着感觉买了几本本省某些机构出的。

随着技能和知识的提升,后来想想又花了冤枉钱。

那些东东就是粪草。

)虽然自己每天都看电子版的教材,但很少动笔,行测没有系统总结,申论更是不知如何下笔,就知道申论都是神马。

可想而知,省考彻底败北。

败的很实在,但有收获。

没有灰心,继续总结失败的原因。

之后,定决心一定要考公,脱离现在的这个单位,依然花了200多大洋买了书面教材,并制定了计划,从8月份开始看书。

这里顺带提一下,这套砖块很有帮助。

大概6月份买的书,吸灰了大概一个月半。

8月份开始全面系统复习。

接下来我就把自己对行测各块的学习心得和大家交流下,一个可以让自己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记忆,一个就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少走弯路。

从八月到现在,差不多四个月半的时间,也算是有了很大提高,不论从正确率和速度,但离最终状态还有一定距离,我也的抓紧。

本心得对有有些实战经验但有困惑或是迷惑的人,非常实用。

困惑,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等。

先来说说资料分析吧。

资料分析,大家头痛,我也头痛。

自信心满满的去做,步骤方法都对,可答案还是错了。

信心备受打击。

最后形成,越是错的离谱,自己越是想去做,试图证明自己能行,可最终证明自己如此的行为只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僵局。

所以心态很重要,如何正确看待错误。

总结资料错误率高,普遍错在那些题后。

我得出,要快速而又准确的选对答案,基础是关键。

那那些是关键?我认为:直除、差分法、短除法、估算法、十字相乘增长率、复合增长率等这些概念及其的快速算法都是重点,同时,要非常熟悉1/n=0.0xxx (N小于等于20),能快速的进行小数和分数的比例混算。

接下来我会一一介绍。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做资料分析的关键一点:先提取题干关键词,并且快速观察选项。

知道问什么,知道选项有什么区别。

这样能让我们快速定位选对方法。

因为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已经知道哪些方法了,要么能算对可时间太长,要么用时很短却错了,总之就是不能非常精确找准答案。

很不幸,你面对直除、差分法、短除法、估算法、十字相乘增长率、复合增长率这些概念不做介绍。

我会结合部分例子进行解析。

这里先给出一些东东背1=1 1/2=0.5 1/3=0.333 1/4=0.25 1/5=0.2 1/6=0.167 1/7=0.142857 1/8= 0.125 1/9=0.1111 1/10=0.1 1/11 = 0.0909 1/12=0.08333 1/13=0.0769 1/14=0.071 1/15=0.06671/16=0.0625 1/17=0.0588 1/18=0.05555 1/19=0.052 1/20=0.05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资料分析中的90%以上的比例都可以化成或近似化成分数。

掌握好分数和小数的转换,做题的时候那种简介找那种,非常快。

题目是随机找的,以此证明方法的通用型。

例如:坛子里有这样的一题。

2002年某省文物事业机构数目由上年的158个增加到了164个,文物事业机构人员数由上年的2420人减少到了2393人。

具体如下:文物单位:文物单位个数为63个,比上年增加5%,文物单位人员数为320人,比上年增加7.02%。

其中:文物保护管理单位个数为61个,比上年增加5.17%,文物科研及其它文物单位个数为2个,与上年相等;文物保护管理单位人员数为266人,比上年增加9.47%,文物科研及其它单位人员数为54人,比上年减少3.57%。

博物馆:博物馆个数为90个,比上年增加3.45%,博物馆人员数为1690人,比上年减少2.14%。

其中:综合类博物馆个数为43个,比上年增加16.22%,历史类博物馆个数为34个,比上年减少8.1 1%,艺术类博物馆个数为6个,比上年增加20%,其他博物馆个数为7个,比上年减少12.5%:综合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1004人,比上年增加2.76%,历史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568人,比上年减少11.2 5%,艺术类博物馆人员数为69人,比上年增加21.05%;其他博物馆人员数为49人,比上年减少7.5 5%。

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个数为11个,与上年相等,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

93.人员比上年有所减少的文物事业机构减少的人员总数为A.89 B.78 C.85 D.27一、找题干关键词人员比上年减少文物事业机构根据这个我们只能在博物馆:博物馆个数为90个,比上年增加3.45%,博物馆人员数为1690人,比上年减少2.14%。

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个数为11个,与上年相等,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

这里面找减少的机构人员。

在定位到:历史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568人,比上年减少11.25%;其他博物馆人员数为49人,比上年减少7.55%。

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

第一步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计算的问题,如何快速计算历史类博物馆的人员数为568人,比上年减少11.25%求减少量。

11.25%近似化成11%(这里缩小了0.0025,最后的结果肯定也是缩小的。

基本上最后的计算结果会非常接近真实值) 11%=1/9 于是增长量就等于568*1/8=71 这个一下就口算出来了。

比直接568-568/(1-11.25%)快很多。

扩展一下:基数为A,变化率为B(包括增长率和减少率)。

在进行变化率近似时,假设近似值为C,如果C小于B,估算的结果缩小(缩小的大小,视你近似的幅度。

一般小于1%,那么这个值基本上可以当做实际值)如果 C 大于B ,估算结果略大于真实值。

围同上。

其他博物馆人员数为49人,比上年减少7.55%。

7.55%近似=8% =8/100=2/25(扩大了0.05) 。

最后结果就是49*2/23,为了便于计算在进行变化等于(因为有个23,所以直接把49估算为46.因为前面我的变化率进行了放大,这里基数我进行了缩小(缩小的幅度(49-46)/49=0.06,当然考试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这样进行考虑,这里这样做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考试的时候数字都比较特殊,我们进行这样估算的时候可以比较放心),所以两者基本上互消了)46*2/23=4 这个结果基本上和真实值没什么差距。

文物商店人员数为383人,比上年减少2.79%。

这里的2.79%既可以近似为3%也可以近似为2.8% 究竟选那个比较好呢?当然是2.8%了,这个近似幅度小,误差小。

并且也有现成的分数进行近似。

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当然要近似成3%了。

因为1/7=0.14,所以2.8%=1/35 最后结果就是383/34=11(因为只放大了一点点,所以最后的结果基本上和真实值一样。

)熟悉以后,这样的题目坐下来基本上就1分钟不到就收操。

很速度。

我期间,我会借鉴数量关系、语言理解的一些解法。

换句话来说,这些部分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用一些语言理解的思维解资料分析,例如关键词法。

用资料分析的估算法比例法等接数量关系的部分题目。

先谈点题外话,扯几句闲。

先放个框架,看有人愿意听我是如何来准备公考的没(尽管我也没上岸,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借鉴价值。

司令说过,要想成功就要找上岸的人取经,这句话我认为正确了一半,现在补充一下下半句,要想成功也可以去听一个用心去准备公考人的心得。

他走过的路,你也许正在走或是即将要走;你走过的路没发现的风景,说不定我可以发现。

不知道大家同意否?)申明一点:我也是个普通人,我所写的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摆cool,我也是一个没有上岸的人,同样在努力,我之所以这么做,上面说的很清楚。

另外,这些都是我的个人看法,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有同学发现问题是,欢迎提出,我会立马改正。

我们如何看待公考,如何准备公考,用怎样的心态去分析公考呢?从打算公考开始,我就有意识没有意识去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的公考大军越来越壮观,而难度也越来越大,如国家考试中心说的这个试卷是有非常好的区分度的。

那我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脱颖而出。

思前想后,我发现公考的行测有规律可行,申论亦如此,只不过申论需要更上一层楼。

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的申论系统思维非常全面,逻辑很清楚,也就是一个人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全面的去看待,在把这套思维通过有变化有发展的用来行测的准备中,这个人绝对能成功。

我一直在寻找系统的复习方法。

我先来说说我是如何看公考的试题的。

大量的题目,超高人气的岗位竞争。

那我们还能从这里看到些什么了?当然有,企业里有一句话:一个企业发展前景如何,关键看他有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那我们的优势在那里?不管你是全职公考还是兼职公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时间和毅力。

以140道题为例,我们要想保证又快又准的做完,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相信没有几个人能踏实的做完,甚至有些同学题目还没来得及看时间就到了。

所以把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端问题就是又快又准的搞定140题。

经过我的总结和思考,要搞定这个,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完题目以后就能条件反射的选答案。

如何做到条件反射呢?前面我说到我们的优势是时间,我只能从这里做文章。

(未完)。

我称之为快乐的公考准备法,当然这个是相对来说。

什么叫快乐的公考准备了?就是用一颗平常而又乐观放松的心态去看待公考,去看待结果。

我知道每个人都想上岸,包括我,可我也知道心态不好的人,考试的时候能力是不可能完全发挥的。

言归正传。

昨天我主要说了点分数和小数的转化。

说明一下,鄙人从准备公考到现在总共做了不到10套试卷。

具体没数。

我这个应该不是题海战术吧。

申明一个我也不喜欢搞题海战术,主要是太累了。

试卷都是真题。

我认为做一套就要有一套的收获和问题的发现。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是思考如何快速解决问题上。

这个主要是抓住了应试的特点来进行招诀窍的。

今天我就谈一谈比大小。

纵观国考和省考的的资料分析,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发现一些这样问题,给你一个柱状图表格图烧饼图等等,一些数据罗列其中,问你他们中那个的增长率最快那个的产量最大等等,本质是比大小的问题。

这类问题,碰到好点数字还好说,但大多数都是浪费时间的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