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的发展以及启示
一.背景
价值理论是个动态演进的系统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每一种价值理论都是适应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出并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价值理论逐渐会被新的价值理论所取代。
二.价值理论回顾
1.古典价值理论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在他的《赋税论》中很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系统地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资本也同劳动和土地一样要参与分配,他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根本源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另一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 同样重视价值理论研究。
他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 对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分, 对价值量的确定,对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 都有新的理论建树。
但总的说, 他的认识并未脱离亚当·斯密的原有框架。
所以, 通常人们是将这二位的价值学说看作是相连一体的。
古典学派的供给决定论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将资源集中于能够最大限度扩张的生产领域,所以古典学派认为价值来自于生产过程。
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使资本家有将他们利润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进行再投资的强烈动机,结果使产量大幅度增长。
但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理论仅仅适用于不发达经济,工业革命开始100 多年后,这个理论的局限性越来越显著。
2.马克思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并在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构筑起自己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大厦。
价值实体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马克思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性质,即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一般说
来是在市场价格的形式上,进一步说,就是在起调节作用的市场价格或市场生产价格的形式上表现出来的。
”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生产价格理论和价值理论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下列数量关系上:
价值总额= 生产价格总额;剩余价值总额= 利润总额= 平均利润总额
3.边际效应价值理论
德国的亨利·戈森和奥地利的冯·维塞尔等人以效用理论为基础,发展处编辑效用理论。
他们分析了商品效用递减规律和商品价值的关系,认为消费真随着消费某一物品的增加,主观心理上感觉带来的满足程度不断递减,在总效用中的最后一单位效用,即边际效用决定了一商品的价值。
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在生产过程的作用不断加强,美国边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克拉克吧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提出了生产要素四要素的价值决定论。
边际效用学派坚持主观价格论,这种主观价格论和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对立的。
但边际效用论毕竟描述了市场经济运行中价值和价格的形成心理要素及相关的现象形态,作为价格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边际效用学派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论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如何促进财富增长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边际学派给予需求应有的重视,使资本家的注意力从盲目生产转移到如何使产品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毫无疑问,这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
但边际学派极端忽视供给,存在需求决定论的片面性。
4.均衡价值理论
它由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创立。
马歇尔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申出商品的需求价格,又根据生产费用递增规律引申出商品的供给价格,价值由供求双方达到的均衡决定,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值。
“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马歇尔认为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由该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并用商品的均衡价格去衡量商品的价值。
马歇尔在说明均衡价格时,吸收借鉴了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用前者说明需求的变动,用后者说明供给的变动。
需求价格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这就构成需求表,供给价格由于边际生产费用递增规律起作用,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增的,这就构成供给表。
马歇尔在边际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他的供求决定论,在当时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且举足轻重的。
正因如此,新古典经济学的供求决定论在很长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
三.价值理论发展启示
如前文所说价值理论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如今高速进步的经济价值理论必将随之发展。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乃至第四次信息革命的广泛深入进行,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又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无形的非物质产品在国民财富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
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乃至70%。
工业化社会模具制造、批量化生产所造成的产品堆积正在逐渐被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所取代。
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知识经济社会已经向我们大踏步地走来。
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价值理论。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呼唤正确理论的指导。
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历代经济学家的价值价格理论中吸取智慧,寻求启迪,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和价格改革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贺建平,价值理论发展的脉络,中共山西党委党校学报,2006年2月第29卷第1期
(2)闵宗陶崔建军邓戬,价值价格理论的历史溯源及其理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24卷
(3)钱津,价值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现实意义,北京社会科学
(4)步艳红,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发展、演变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02年3月
(5)吴涌汶,价值理论的发展与综合论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1月第25卷第6期
(6)许辞寒徐鹿李勇,价值理论回顾,商业研究,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