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广播电视传播语言

第六章 广播电视传播语言


• 节目音乐的类型 • 1)标志性音乐 • 2)描述音乐 • 3)导向音乐 • 4)间隔音乐 • 5)特技性音乐
• 3.音响:指除了人的语言、音乐之外的其他声 响,包括自然环境的声响、机器工具的声响、 动物的声音、人的动作发出的各种声音等等。
• 包括真实的音响与模仿的音响两种 • 音响效果在广播中的作用 • 1)加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 • 2)表现时间和空间 • 3)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三、广播语言系统的构成模式
• 1.纯有声语言的构成模式 • 采用该模式的节目特点 • 1)内容平实、朴素、准确 • 2)节目内容具权威性 • 3)节目受时间限制
• 2.语言+音响类的构成模式 • 实况广播和录音报道 • 3.语言+音乐的构成模式 • 1)以音乐为主、语言为辅的 • 2)以语言为主、音乐为辅的 • 4.语言+音乐+音响的构成模式

(16hz- 20khz)
• 音色 由泛音的数量及强度所确定(谐音)
• 2.声音的心理性
• 同样的声音,在不同的人听来,由于心 理因素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这就是声音的心理性。
• 3.声音的表情性
• 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不同组合作 用于人们的心理,使声音产生了丰富的 内涵,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
• 2.电视画面语言 • 包括造型语言和文字语言
• 1).造型语言——具象的语言符号系统 • a.形体语言(外形——形体姿势) • b.表情语言 • c.着饰语言 • d.色彩语言 • e.空间语言 • f.图表语言
• 2)文字语言 • 包括画面内文字和屏幕文字两部分 • a.画面内文字 • 指摄像机拍摄下的画面内的文字
• 1.语言(狭义)
• 1)广播语言的功能:播报信息、营造节 目内容过渡、营造特定艺术情境
• 2)广播语言的要求:规范口语、形象化、 感知性
• 2、音乐
• 音乐节目与节目音乐
• 节目音乐的类型:标志性音乐、描述音 乐、导向音乐、间隔音乐、特技性音乐
• 3.音响 • 真实的音响、模仿的音响 • 作用: • 1)加强广播新闻的现场感 • 2)表现时间和空间 • 3)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 新闻评论中,画面出现电视新闻现场,记者阐 述的是事件的评述
广播电视传播语言
• 主要观点: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 系统
• 第一节 广播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特性 及其构成
• 一、声音的多种性能 • 二、广播声音的三要素——语言、音乐、
音响 • 三、广播语言系统的构成模式
物理性、心理性、表情性
• 1.纯有声语言的构成模式 • 采用该模式的节目特点 • 1)内容平实、朴素、准确 • 2)节目内容具权威性 • 3)节目受时间限制
内容
• 3)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 心理
• 4)充当画面过渡的桥梁 • 5)促使观众产生联想 • 6)创造独立的形象
• 电视画面的特性 • 1)连续性 • 2)具象性 • 3)选择性 • 4)涵义不确定性
2 电视节目的声画关系
• 1)文学性节目的声画关系 • 蒙太奇(Montage),法语音译词,原意
段《党同戈异》
• 爱森斯坦、浦多夫金(俄)将其上升到 理论
• 1、汉字的组成 “泪” “悲”“鸣” • 2、实验(库里肖夫效应)
• 第一个组合(尤兹金)
• 演员——桌上摆一盘汤
• 演员——一个小孩玩玩具狗 熊
• 演员——一个躺在棺材里的 老妇人
• 蒙太奇的表现形式
• 叙述蒙太奇——顺叙、插叙、倒叙
• 言语活动的研究包含着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要 的,它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的语 言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纯粹是心理的;另一 部分是次要的,它以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 语其中包括发音为研究对象,它是心理、物理 的
•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 比之于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形式、 军用信号等等。
第二节 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系 统特性及其构成
• 一、电视语言的视觉子系统构成元素 • 1.电视画面的物质结构形式 • 照片、电视、电影
• 电视画面与电影画面在物质结构形式上的不同 • 1)纪录画面的材料,制作画面的原理不同 • (物理、化学,24格、25帧,一次、多次) • 2)像素的数量不同,因而画面清晰度不同 • (625*832=52万、100万、1125*832=94万) • 3)在播放原理上不同(光学投影、电子扫描) • 4)在色彩和后期处理上不同(化学、物理)
B)书面语与规范口语比较
• 力求形象化
• 富有感知性
切忌——切记
期中考试——期终考试
产品全部合格——产品全不合格
长命——偿命

• 2.音乐
• 音乐节目与节目音乐
• 节目音乐:是指借助音乐形象来表述节 目内容、深化主题思想、烘托环境气氛、 抒发人物感情、推动情节发展,从而实 现具体节目的目的、结构方式和风格特 色的一种音乐形式。
第一节 广播传播的语言符号 系统特性及其构成
• 一、声音的多种性能 • 声音的物理性、心理性和表情性
• 1.声音的物理性
• 声音在本质上是一种振动,声音的传播 是一种波动。
• 声音的三个主要参数是:频率、波长和波 速
• 人对声音的主观感觉包括:
• 响度 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波振幅决定、 音调 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 a 声画合一
• 分为画内声画合一——同期声讲话和同 期声音响
• 画外声画合一——播音语言与画面的统 一
• b 声画对位(声画对列)
• 画面一目了然,报道词的任务是解释、分析、 说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满足观众的要求
• 电视记者无法拍到实况,又非报不可,则采用 报道词反应新闻事实,画面反应时过境迁的一 些实地景象或附近的动态
第六章 广播电视传播语言
• 关于语言广义的定义,参考索绪尔的《普通语 言学教程》
• 几个要点: • 语言是言语活动的一个部分,一个主要的部分 • 言语活动是异质的,而这种活动规定下来的语
言却是同质的,它是一种符号系统 • 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个人以外的东西,
是可以分出来加以研究的对象。个人本身不能 创造语言 广义的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是由多种符号 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 言语活动(异质的)、语言(同质的)、 言语之间的关系
主要观点: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 系统
• 本章研究的广播电视语言,是广义的语 言。包括广播电视上运用的,能够表达 出思想感情,并使接受者获得信息的一 切手段、方式方法比如口头语言、屏幕 文字、各色音响、图像等等
• 三、广播语言系统的构成模式 • 1.纯有声语言的构成模式 • 2.语言+音响类的构成模式 • 3.语言+音乐的构成模式 • 4.语言+音乐+音响的构成模式
• 第二节 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特性及 其构成
• 一、电视语言的视觉子系统构成元素 • 二、电视语言的听觉子系统构成元素 • 三、电视语言的构成方式
二、广播声音的三要素——语 言、音乐、音响
• 1.语言(狭义) •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身体语言等等 • 广播语言是语言中的一种(声音语言)
• 1)广播语言的功能 • 播报信息 • 营造节目内容过渡 • 营造特定艺术情境(表情性)
• 2)广播语言的要求
• 使用规范口语
A)一般口语与规范口语比较
• 表现蒙太奇——积累式、对比式、平形 式、平行交叉式、象征比喻式
• 蒙太奇的功能 • a 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 • b 引导观众注意力,激发观众联想 • c 创造独特的电视时间和空间 • d 形成丰富多彩的电视节奏 • e 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2)新闻性节目的声画关系
• “主声说”、“主画说 ”、“双主体结 构”
• 2)音乐的作用 ——强化画面语言的感染 力和概括力
• 音乐与画面结合的两种方式:
• 音画同步——用音乐复述强调画面内容
• 音画对位——音乐与画面不统一,又有 内在联系
• 2 抽象性的音响语言 • 人的话语,包括画内和画外语言 • 1)画外语言
• 指后期制作中加进去的语言,包括播音 语言、解说
• b.屏幕文字 • 指后期制作时加到屏幕上的文字 • 屏幕文字的功能 • a.文字提要——加深记忆 • b.听读一体(轻易性) • c.及时传递信息
二、电视语言的听觉子系统构 成元素
• 包括形象的音响语言和抽象的音响语言 • 1 形象的音响语言(音响和音乐) • 1)音响的作用 • a 渲染气氛、点染画面 • b 突破画面限制、扩大信息总量 • c 现场证实性 • d 画面间的衔接
是建筑上的一个专有名词,是装配、建 组合构成的意思,引申到影视中来,是 指镜头组接的章法、技巧。
• 蒙太奇的发展:
• 葛里菲斯(美)
• 1908年,《杜莉的冒险〉,第一次运用 镜头切割
• 1、发现通过改变镜头的长度就能够影响 观众的心理逻辑反应
• 2、首先发现平行、交替的蒙太奇手法 • 3、蒙太奇成为电影的极其重要的表现手
• 播音语言
• 解说 • a 旁白(画外音) • b 独白
2)画内语言
• 是由电视画面内场景中传来的有声语言 • 新闻中,称为“现场语言”、艺术片中,
称“对白”。 • 现场语言的作用 • 提高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心理参与程度 • 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和实证感
三、电视语言的构成方式
• 1 电视声音与画面的功能与特性 • 电视声音的作用 • 1)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亲切感 • 2)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扩充电视传播
• 1.电视画面的物质结构形式 • 照片、电视、电影 • 2.电视画面语言 • 包括造型语言和文字语言
• 二、电视语言的听觉子系统构成元素 • 包括形象的音响语言和抽象的音响语言 • 1 形象的音响语言(音响和音乐) • 2 抽象性的音响语言 • 人的话语,包括画内和画外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