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
• 出土时软组织有弹性,关节能活动,血管清晰可见, 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见的不腐湿尸,
• 据病理检查,辛追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在其食管、肠 胃内发现有138 粒半甜瓜子,可知死于瓜熟季节。可 能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
• 遗体得以保存,主要原因是密封、深埋形成的低温、 缺氧和无菌的环境,棺内80多公升棺液也具有抑酶作 用。
《天文气象杂占》
利用天象占验吉凶的图书。朱墨两 色绘云、虹、恒星、彗星等天象图, 附有图象名称、占文。
《五十二病方》
《导引图》
一万余字,记载 治疗52种疾病的 方剂和疗法。疗 法以药疗为主, 也有炙法、砭石 及外科手术割治 等。是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医方专 著。
四、马王堆汉墓发掘价值
•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 中出土的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的最高水平;华丽 轻柔的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惊人成就;浪漫神奇 的帛画,叙述了神秘的天国幻想与永生渴望;翰墨飘 香的帛书,传承了先哲的学识与智慧;千年不朽的女 尸,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 •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 究均有巨大价值。
《战国纵横家书》
共二十七章,一万一千多字。其中 有十一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 《史记》,文字大体相同。
《周易》
占卜之书,其卦序与今本 不同,是现存最早的《周 易》抄本之一。抄写年代 约在汉文帝初年,字体为 较规范的汉隶。
《老子》甲、乙本
帛书老子甲本一万三千余字, 最后附古佚书四篇。 甲本的文字介于篆隶之间,文 字没有避汉高祖刘邦的“邦” 字之讳,因此抄写年代应在刘 邦在位之前,即秦末汉初之际。 乙本的文字是隶书,避“邦” 字讳,但不避“盈”“恒”字 讳,应抄于刘邦在位时期。 甲本的某些段落前有圆点标志, 乙本却无。 《老子》甲、乙本次序都是德 经在前,道经在后,和现在的 则是相反;不分章,章句也略 有出入。
•
“利苍”玉印、“长沙丞相” 铜印与“轪侯之印”铜印 纪年木牍(长30厘
(边长2-2.2厘米、高1.4-1.7厘 米,二号墓出土)
米、三号墓出土)
释文:“十二年二月乙 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 葬郎中,移葬物一编, 书到先筫,具奏主葬 君”。经考证是汉文帝 十二年(前168) 二月二 十四日。
分别为墓主私印、官印和爵 印,是推断二号墓墓主的主要依 据。
云纹漆锺
酒器。内有 酒或羹的残 渣。
云纹漆鼎(一
号墓出土)
旋木胎,出土 时鼎内尚有藕 片浮在水面。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一号墓
出土)
盖、壁为夹纻胎,底为斫木胎。 分上下两层:上层放手套、丝 巾等物,下层装盛白粉、假发、 梳、茀等物的子盒。
云纹漆钫
云纹漆案
模仿墓主生前用餐的陈设,说明 汉代贵族分餐而食。
素纱襌衣(一号墓出土)
身长1.28米,通袖长1.9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 衽、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 2.6平方米,重仅49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代表了 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4、“漆器之美”
• 出土近500件漆器,基本组合为鼎、盒、壶、耳杯。 胎质以木胎为主,少量夹纻胎、竹胎。大小兼备,清 秀华美,是西汉前期漆器的代表性作品。
3、“丝国之光”
• 一、三号墓出土纺织品及衣物100余件,绝大多数为 丝织物,绢、纱、罗、绮、锦品种齐全,印染、刺绣、 印花、彩绘工艺兼备,全面反映了汉初的纺织成就和 工艺水平。
几何纹绒圈锦
(长60厘米、宽24厘 米、三号墓出土)
采用提花装置和双 经轴织法,利用起 绒工艺,在锦面上 形成丰满美丽的大 小绒圈,它是汉代 织锦工艺的一种创 新与发展。
5、马王堆汉墓帛画
• 覆盖于一号墓内棺上,呈T字 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 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 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 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 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 西汉初年神仙方术思想,学 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 者走向天国。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堆帛书
• 三号墓出土帛书近四十种,10余万字,大多是失传已 久的佚书。包括大量学术与方术文献,有助于了解汉 初思想演变和占卜、星相、医术、房中术等内容。 • 帛书的字体接近于汉隶,而别具一格,被书界称为 “马王堆体”。
• 六艺: 《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 • 诸子: 《老子》甲本(附佚书3篇)、《老子》乙本、《九主图》、《皇帝书》 • 兵书: 《刑德》甲、乙、丙3种 • 数术: 《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 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 图》、《园寝图》、《相马经》等 • 方术: 《五十二病方》(附佚书4篇)、《胎产方》、《养生方》、《杂疗 方》、《导引图》(附佚书2篇) • 地图: 《长沙国南部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
三、出土文物
1、墓葬棺椁
• 马王堆一号墓为长方 形竖穴墓。墓内一椁 四箱,棺室居中,周 围有头、足和左右边 箱,是典型的井形椁 室。
• 椁室用厚重的松木板构筑,内置四重套棺,从外至里 依次为黑漆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与锦饰内棺。 四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各不 相同。 • 三号墓结构大体一致,但规模有一定的差别。
马王堆汉墓
一、缘起
• 马王堆墓址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 《湖南通志》卷三十六:“马王疑冢,在县东 南五里,楚王马殷筑。”
二、考古发掘
• 1972年建造地下病房,从堆底打坑道发生严重塌方, 从白膏泥的小洞中喷出凉气,点着后燃起淡蓝色火苗, 断定为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 • 1972年发掘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 画、竹简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及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 1973年发掘二号墓。由于墓室密封不严,曾多次被盗, 椁室已朽塌,仅残留印章、漆器、玉器、铜器等200 多件器物。 • 1973年发掘三号墓。出土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 纺织品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
朱地彩绘棺
通体内外皆髹朱漆。外表朱漆地 上,用青绿、粉褐、藕褐、赤褐、 黄白等色,彩绘龙、虎、朱雀、 鹿和仙人等“祥瑞”图案。
一号墓木椁
2、马王堆尸——辛追
• 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据考证 为利苍妻子辛追,年龄约五十岁。女尸身着丝绵袍和 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用丝带将 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再用20层锦衾和丝麻织物包裹, 半浸于棕黄色棺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