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篇文章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第一篇:做好三篇文章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做好三篇文章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李江南前段时间,本人在县局组织下到南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项目、冠辉服装加工贸易园、三九医药集团洋际中药种植基地、县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园、县标准化厂房等地实地调研。
走马各项目区,到处热气腾腾、热潮涌动、热火朝天,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深深的震撼。
可以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县一中心”战略目标,不但有响亮的口号,也是有具体行动的,是符合我县实际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定会变为现实。
作为财政部门更应有所作为,当前主要是做好“财源建设、财政监督、财政扶持”三篇文章,助推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做好财源建设文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是“十二五”的主题。
作为一个贫困县来讲,要发展,首先要加大财源建设力度,推动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
因此,解决贫困县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项目壮大财源。
我县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比重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传统的、简单的商品经济在经济总量中仍然处于支配地位。
如何迅速地发展二、三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攻坚的课题。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特征和我县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建设一个增长强劲、结构合理、税基丰厚、收入稳固的财源,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我县由于矿产资源、地理位置、交通信息、人口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技术与市场上都不占优势,唯有农业资源是其立命之本。
这就要求我们革新观念,树立用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的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适销、对路、优质、绿色、有机、品牌产品,积极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
在具体方式上,要坚持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路子。
同时,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坚持城乡互动,实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突出发展县城和有资源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做大做强城镇化这篇文章,实现城市建设服务社会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使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和承接地。
此外,还要以增强经济活力、实现财源结构多元化为出发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以其面广、稳定、灵活、财政风险小的特点在地区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发展民营经济,要正确处理好“予与取”、“扶与弃”的关系,区别不同情况,利用财政杠杆,从政策倾斜、融投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民营经济在短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做好财政监管文章加大财政监管力度,提高依法理财水平,是解决财政正常运转的根本保障。
要围绕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目标,建立和完善预算监督机制,健全规范、科学、安全的资金运作机制,坚决查处各种财政违法违规行为。
首先要强化收入征管工作。
收入征管要体现公平税负,鼓励竞争和应收尽收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征管法》,坚持依法征管。
既要严厉打击偷、逃、骗税行为,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又要注意培育税源,不能涸泽而渔。
其次要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工作。
要实行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实行综合预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实行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加强预算内外资金的监管,增强财政预算的统一性。
财政投资要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项目,集中财力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政府采购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共利益,力争做到竞争、择优、公正;要逐步拓宽政府采购范围,切实搞好政府的采购招标工作,注重把竞争机制引入招标中。
第四要全面履行财政监督职能,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
多年来,由于财政工作重分配,轻监督现象突出,财政监督缺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资金浪费比较严重。
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严格、完备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加大和完善财政支出监督力度,对建设资金不充裕的贫困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监督方法上,要采用财政监督与业务监督相配合,财政部门与县级有关部门相配合,事前、事中和事后相互结合的全过程监督,将预算支出的重点放在事前审核把关和事中跟踪监控,辅之以事后的专项检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要重点加强对财政改革中出现的新课题、新事物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对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基建、教育、卫生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真正把财政监督检查融入财政改革中去。
三、做好财政扶持文章贫困县的财力是有限的,而要把有限的财力放在刀刃上,要做到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就必须在投入方向上有所侧重。
当前,我们增加财政支出的社会发展需求非常多。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日益增多的公共社会事业与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的公共财政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如交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其完善的运行机制需要有强大的财力作保障,而我县财政的现状仅是能保吃饭而已,无法满足众多突如其来的社会事业的需求。
为此,我们在充分利用本县现有税源基础上,还要积极争取中央国债资金、专项建设资金、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扶贫资金,加大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整合各类建设资金,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民营企业发展,培植新兴财源和后续财源;要强化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盘活资源性、非经营性和公益性国有资产;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企业创税能力;要做到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一起抓,税务部门与财政部门一起抓,形成齐抓共管、应收尽收、高效征收的整体联动格局。
在充分聚集财力的基础上,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安排。
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有限的财力,突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
资金投入进一步向医疗、农林水、社会保障、廉租住房等事关群众利益的民生支出方面倾斜;进一步向支农惠农的种粮直补、退耕还林、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村低保、新农合等各类补贴方面倾斜;进一步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助学金补助的教育方面倾斜。
在确保各项基本支出的基础上,真正解决好财政的“缺位”和“越位”问题。
第二篇:打造绿色矿山助推域经济绿色发展打造“绿色矿山”助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桂林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发言材料兴安县人民政府县长黄钦xx年11月1日尊敬的彭代元副市长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全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现场观摩会在兴安召开,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我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生态立县”战略、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
下面,我就我县开展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并恳请大家给我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深化改革,平衡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一直以来,兴安县委、县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牢牢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
尤其是近年来,更是确定了“生态兴安、文化兴安、富裕兴安”的战略目标,把生态立县置于各项工作的首位,全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兴安既是建筑石材的储量大县,又是建筑石材的需求大县,矿业经济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采石场的科学规划建设成为考验我县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
对此,我县坚持矿山资源的开采与保护平衡发展,把建设高标准的“绿色矿山”作为始终追求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进矿山企业改革,全面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
xx年以来,全市全面实施采石场整顿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建设“绿色矿山”的步伐。
尤其是今年3月15日全市启动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我县被列为试点县,县委、县政府统筹运作,充分调动各乡镇、县直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采石场标准化建设,以探索“绿色矿业”发展助推“生态兴安”建设。
二、因地制宜,齐抓共管,精心打造“绿色矿山”兴安被列为全市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县之后,县委、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国土、环保、安监、林业、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其中,并通过招商引资成功选定两个试点采石场。
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分管副县长带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试点采石场的相关负责人,专门前往江苏、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标准化采石场的管理和运营先进经验,为在全市率先完成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彻底改变原有采石场选址不科学、布局不合理,甚至部分采石场沿干线公路分布既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又破坏公路沿线景观的不利现状,我县综合考虑资源分布、工农业产业布局、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和环保、林业等多方面因素,根据《桂林市采石场建设试点实施细则》精神,重新调整了《兴安县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全县的采石场设置,全力打造“绿色矿山”,其中高尚拓贝山采石场、界首小水弄采石场这两个试点项目的选址都在“绿色矿山”规划范围内。
正是因为有了系统性、前瞻性的矿产资源发展规划,为此次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节约了大量的选址时间和项目论证时间,切实保障了项目建设进度。
为了推进采石场标准化建设,我县在进行采石场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在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监管工作,引导企业进行矿山整顿升级,督促企业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在工作过程中,相关乡镇、县直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国土部门指导试点采石场严格做好规划设计,确保矿山开采更加合理有序、生产工艺流程更加科学实用,比如,生产流程因山就势进行设计,在传送带电费上可以为企业节省一定开支;安监部门定期到试点采石场进行安全巡查,指导企业在矿区内设立醒目的界桩、在矿区入口道路及危险源点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督促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制度上墙,并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环保部门指导试点采石场对粉尘、扬尘采取密闭作业空间、喷雾增湿、静电除尘、洒水车定期洒水等方式加以控制,并通过做好绿化构建防尘、滞尘的“绿色屏障”,定期冲洗滞留在场地、墙体、机械设备和绿化植物上的粉尘,避免二次扬尘,保持场区清洁。
三、政策激励,安全保障,大力助推“绿色经济”为了保障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的顺利建成,县委、县政府积极深化改革,结合兴安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来促进项目建设进度。
一是出台了《兴安县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加快工业发展若干意见》《兴安县工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在税收、融资、用地、用电、用工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奖励规定,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发展热情,特别是有效助推了采石场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
二是及时出台鼓励建设“绿色矿山”的政策,用“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来带动矿产企业良性竞争发展,比如:延续并加长采矿权开采年限,探索实行开采年限由三年一审批转为十年一审批;将临时用地审批改为永久用地,彻底打消企业顾虑,充分调动了企业建设标准化采石场的积极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