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当时,突厥、吐蕃、高昌、渤海国,以及朝鲜半 岛的新罗、百济、高丽等,都派遣留学生来长安, 其中意义比较重大的交流要属中印、中日的文化 交流。PaFra biblioteke36
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输入印度的佛学。
与日本的文化的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
这些人员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遣唐使; 第二类为留学生; 第三类为学问僧。
Page 27
八股文特点
1.取材于《四书》、《五经》;
2.代圣人立言;
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
一体。
Page
28
4.清代的科举制度改革
(1)考试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
(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
“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
Page
29
四、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Page 5
二、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隋朝设立了国子
寺,后又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
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教育成为独
立的部门。 唐代国子监统辖下属的各学校,对学校的领导和 管理加强。
Page
6
三、学校教育体制的完善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是我 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典型。
4. 教育管理
规定修业年限,形成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考试 等学业评估检察体系,还规定了旬假、田假、授衣假等假 期制度。
Page 9
第二节 科举制度建立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 四、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五、科举制的影响
Page
Page
41
韩愈还提出,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
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评价: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 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 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
Page 30
五、科举制的影响
1.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存在了1300多年,说明有 其存在的合理性: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 (3)给下层人们以从政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 (4)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5)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Page
31
2. 其消极作用主要是:
Page
37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思想特点 二、“性三品说”及教育作用
三、教育目的
四、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 五、论尊师重道
Page
38
一、生平与思想特点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 育家。
他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反对藩镇割据,猛烈抨击佛老,极力维护儒家的 道统及其独尊地位,提倡复古运动,可以说是 “振兴儒学的卫道者”。
Page
24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 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 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发榜 图)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 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 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 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 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1. 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包括儒学与专门学校两类,在管理上,“六学一 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另外的学校 是中央的一些事业和行政事务部门结合自己的需要办的, 归他们管理。 唐代官学的特点: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 制;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增添教育内容;教育等级 制明显;学校类型多样化;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合为一 体。
他的主张代表了世俗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 符合中小地主阶级以及农、工、商等小生产者的 利益与要求,因而具有积极意义。
Page 39
二、“性三品说”及教育作用
(一)性三品:
第一、他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 天习染的,性和情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上品 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 恶性。 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 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 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
(1)国家只重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3)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4)排斥自然科学,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整个发 展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LOGO
第四章 封建国家 教育体制的完善
主讲:谢志斌
第四章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Page
2
第一节 隋唐时期教育体制的完备
Page
3
一、隋唐的文教政策
隋唐的文教政策可以归纳为“重振儒术,兼容佛、 道”。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1.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 2.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 (1)将孔子偶像化; (2)重用儒家人才; (3)统一儒家学说;
Page
40
(二)教育的作用
从性三品说出发,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 之人,气质太坏,只能以刑罚制之。因此,对于不同的人 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 对上品之 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 扬光大。
对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他们的人性改造起着 重要的作用。 至于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顺情而行的, 教育对他们 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作用。
第二甲:名列第三等者,赐以“进士出身” 名义;
第三甲:名列第四,第五等者,赐以“同进士出身”名义。
告 示
Page
21
2.元代的科举制度改革
(1)明定三场三制:
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 : 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省试第一场为农历二月 初一。 (3)规定考试范围 : 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 集注》。
Page
32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Page
33
科场舞弊
Page
34
Page
35
第三节 中外教育交流开辟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文 化教育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加上政策比较开放, 与亚洲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更加频繁,长安成了 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大批留学生。
10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选举制度的发展演变:以德取人的察举制-以门第取人的 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 607年,隋炀帝招十科举人,其中“进士科”的开始,标 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重要政事。唐太宗执 政时,继续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 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开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到 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 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 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
科举制度是选士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育士制度。 在科举之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 科举制的产生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 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 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弊端,社会只重 科举,不重教育,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导致了封 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终极。 科举制与学校关系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 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 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手续:经学校或地方长官考核送礼部参加考试,再经吏部复试后 授官 。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
Page 13
(二)科举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
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 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 道学、童子科等。 其中经常举行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 字、明算六科。
Page 11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把被选的士分为九品三级, 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
将士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为中正官,郡设小中 正、州设大中正,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担任。
为“综核名实”而立,在初期受到一定的效 果,之后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产生了“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势族”的流弊。
Page 25
乡试发榜图
Page
26
“八股文体”考试形式
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
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 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 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 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
Page
14
(三)科举考试的方法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五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