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研报告:深化基层“微腐败”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调研报告:深化基层“微腐败”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调研报告:深化基层“微腐败”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一、基层“微腐败”的典型表现
以权谋私。

这是典型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主要表现在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等窗口行业和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少数基层干部将手中公共“小权力”沦为牟取私利的“大利器”,违规任性利用权力捞取好处。

乱收私分。

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公开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导致挪用、侵占集体“三资”案件时有发生,也有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虚报经费、收受红包等现象。

吃拿卡要。

群众办事时,虽然“门好进”“脸好看”了,但依然“事难办”,甚至还存有推诿扯皮、雁过拔毛、收受克扣、收取好处、索要钱物等现象。

优亲厚友。

有的基层干部在土地征收流转、拆迁改造、招投标、集体“三资”、惠民补贴、扶贫救济、低保社保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等、公开不透明或选择性公开以及社区居民维权意识缺乏等情况,违规为亲朋好友谋取私利。

失职渎职。

一些干部对待工作庸懒散浮拖,对待群众生冷横硬推,作风不实、漠视群众等,存在“不贪不占,啥也不干”“廉而不勤,勤而无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出事就行”等懒政怠政思想。

基层“微腐败”看起来小,但也可能导致“大祸害”,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

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

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
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为全面掌握河北省解决人民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开展农村基层“微腐败”专项治理工作现状,省纪委驻省社科院纪检组选取3市6县12乡12村作为典型样本,对“微腐败”治理情况开展调研,分析形势、总结经验,剖析治理难点及其成因,从机制创新和长远建设上提出对策建议。

二、基层“微腐败”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形势依然严峻
强化组织领导,专项治理的精准性实效性不断提高。

狠抓各级党委履行主体责任、各级纪委履行监督责任、有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的落实,以从严执纪开路先行,以严肃问责形成震慑,扎实开展基层“微腐败”专项治理整治。

各市、县将县(市)直部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党员干部纳入治理范围,实行清单化明责、痕迹化履责、台账化记责、精准化问责模式严格自查自纠,以“市县纪委常委包案”方式对违纪问题线索挂牌督办,扎实开展基层“微腐败”专项治理。

紧密配合脱贫攻坚,将治理损害基层群众利益问题作为专项治理的重中之重。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扶贫领域“微腐败”作为工作重点,坚决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

在工作方法上,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见人、见事、见钱、见物”要求,开展“微腐败”专项治理工作。

同时,采取监督人员不固定、监督时间不固定、监督区域不固定、监督形式不固定的工作模式,对全省42个贫困县的扶贫脱贫工作开展专项巡视巡察,对省扶贫办开展“机动式”巡视。

基层“微腐败”治理收获综合效应,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明显提升。

调查显示,
基层“微腐败”治理对干部作风转变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对促进干部担当作为、提升精神状态,优化营商环境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广大基层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调查还显示,基层“微腐败”治理取得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一些基层干部漠视群众正当利益、责任感弱化、服务意识不强、执行政策不坚决不彻底、自由散漫不作为慢作为。

警惕基层“微腐败”新动向,治理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一是易发多发,总量居高不下。

据某市综合统计,基层“微腐败”问题线索近三年来占问题线索总量比例分别为69.5%、71.9%和66.2%,反映出基层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二是与民争利,欺压百姓。

调查发现,基层一些村干部往往与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互为倚仗,与民争利、横行乡里。

三是“小官巨腐”,危害严重。

嗡嗡乱飞的“蝇贪”,不仅让基层群众深恶痛绝,更可能成为“大祸害”,甚至出现“小官巨腐”,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基础。

此类问题在“微腐败”问题线索中占比较高,群众反映强烈。

四是漠视群众,懒政怠政。

有的县直单位、基层站所工作人员作风散漫,高高在上,责任担当意识淡薄,工作拖拉推诿。

据某县统计,近年来受处分人员违反工作纪律的占比为36.39%,这与群众反映强烈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较为突出相一致。

二、治理机制存在短板是基层“微腐败”蔓延的根本原因
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压力传导还不够。

一些基层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履行还不到位,特别是一些乡镇党委还没有真正担负起对农村干部的监督管理之责。

二是有的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担当不足。

一些基层党组织甚至认为监督执纪过严会影响工作开展和队伍稳定,教育提醒不够,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