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中国古典四大园林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时的囿,历经五千年的的历史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园林工作者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具体的特点包括自然山水、建筑风格、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即审美文化、民族文化和艺术文化的融合;建造思想包括3点,即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集诗字画与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和追求“诗情画意”的造园手法;追求“立意,塑造“神似”表现手法。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典四大园林出发,即苏州拙政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北京颐和园,对其建造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和发展过程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对比,从而强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识,使园林艺术和造园思想能够很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关键词: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颐和园历史特点风格一、苏州拙政园1、基本介绍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2万平方米,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筑。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划分形成序列组合。

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

整个园林以大水池为中心,水面有聚有散,聚则辽阔,散则曲折。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水尾,以体现疏水若为无尽之意。

池中利用两土山结构岛山,把池水划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南水面开阔,山北溪涧清流,主次分明。

两岛山上,西山顶建“雪香去蔚亭”,东山顶建“待霜亭”。

岛上南面黄石参差错落,北面芦苇丛生,两山之间跨溪架桥。

西山西南角建六方形“荷风四面亭”,三面环水,一侧临山,犹若半岛。

西面三曲桥可通“柳荫路曲”廊,南面五曲桥与“倚玉轩”相连,不仅是全园的交通枢纽,而且又把水池分为三个彼此通透的水域。

其次,拙政园以“林木绝胜”著称。

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2、风格特点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因此,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二、苏州留园1、基本介绍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坐落在苏州市,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

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留园的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基本保持了晚清盛氏园林的格局。

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同时,留园的建筑分布形式很具特色,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

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弛而不张。

当然这种疏密的对比与变化,不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上,而且还关系到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

留园中部景区建筑沿园的四个周边排列,则使人处于园内可以同时环顾四个周边的建筑。

东南两面建筑排列很密集,另两面则较稀疏,充分体现出园林的布局特点。

2、风格特点1)、顺其自然,布局灵活留园的平面布局采取不规则的形式,辽阔疏朗与紧凑迂回相结合,构成许多曲折而富有变化的风景。

园内以假山、树木、房屋、走廊、围墙等阻隔视线,采用曲桥、曲径、曲廊,是人几经曲折还未窥见全园之貌,步移景异,耐人寻味。

留园整体布局以中部为主,主要厅堂又在东部,但由于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仍为全园精华所在。

由此看来,中国园林通常都是采取以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来突出重点这一构图原则的。

2)、小中见大,大中有小留园空间结构的处理,采用了空间大小对比,以及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将空间进行空透、灵活、虚实的处理,使园林占地不大,却让人感到园内层次丰富。

3)、曲径通幽,步移景异全园以廊为脉络,在中部爬山狼与云墙结合,沿山脊线明暗变化,高低曲直,透违延伸;在东部游廊迂回于厅堂轩斋之间,穿珠引线,将建筑与峰石、树木分割成大小变化、特色分明的园林小空间。

曲折的长廊增加园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空间流畅,虚实有致留园的设计主要是以山、池、树、石为主,亭、台、楼、阁为辅,通过景物与房屋的空间组合,使之相互穿插、渗透、融合,将小空间转化为视觉的大空间。

当人们走进苏州园林,会感到每个空间序列,虚虚实实,层层布局。

内部空间通过门、窗、廊达到互相流通,并以虚实明暗做对比。

外部空间则用山、石、树、池,进行有限的划分,组织大小不同的空间,并由亭、廊等建筑物穿插组合,相互流通,构成各种不同环境,从而使景观丰富多彩。

三、承德避暑山庄1、基本介绍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

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二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

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山庄的布局,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

避暑山庄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把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和道路等造园要素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

2、风格特点1)、树木花卉的有机布置,极大丰富了园林景色以树木花卉与其它园林素材相结合,组织风景构图的。

这样起来,几乎山庄的每一“景”都与树木花卉有关。

正是由于树木花卉为园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风景素材,从而大大丰富了园林景色。

2)、树木花卉的合理布局,提高了对园林风景的艺术欣赏树木花卉还有力地加强了山庄园林风景构图的节奏感。

任何艺术都要有一定的韵律,要有节奏感,它对艺术品起着丰富和变化的作用。

否则,艺术的统一就会变得呆板,这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也是园林风景构图的艺术标准之一。

3、对“宜人调养之功”的园林“小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以乔木、灌木、草坪混合配置的25米宽的绿带,可净减噪量3-5.5分贝。

山庄作为数里宽的大绿带,其减噪作用是很大的,这些对于改善山庄的气候和环境无凝起了良好的作用,所以说树木花卉合理布置有力地提高了山庄的园林功能。

综上所述,山庄的树木花卉在植物的配置、园林风景构图艺术性等方面,都有强烈的特点。

山庄的合理布置和植物素材对于提高园林风景艺术,加强园林功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而现在从实践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今后山庄树木花卉植物科学布置,改善现代的园林景观效果都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北京颐和园1、基本介绍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为清漪园。

颐和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属于皇家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决定在瓮山一带动用巨额银两兴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

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重建几次虽然在某些局部上逊色于当年的清漪园,但总体上还是沿用了乾隆年间清漪园的规划与布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