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六章
End 4
消费者行为假设
例如关于这一点,在家庭汽车的需求 水平上表现最为突出。一般情况下,平 均的实际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对家庭 汽车的需求量越大,且档次也越高。这 种反映一般收入水平的需求水平,我们 称之为“代表性需求”。
5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1961 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中认为,一种工业品 要成为出口产品,首先必须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 投资生产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出口的可能性 决定于其国内需求。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和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 必要条件是存在对其产品的有效需求。
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 就是过于低劣,是其不愿或不能购买的。
End 9
图形说明(3)
图6-1中,A国的品质等级处于C和E之间的商品,B 国的品质等级在F和H之间的商品,均只有国内需求,没 有来自国外的需求,所以不能成为贸易商品。但在E和F 之间的商品,两国都有需求,即存在所谓的重叠需求。 这种重叠需求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 围内的商品,A、B两国均 论
销售量Q
成熟期
衰退期
时间 t t1
23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 容(1)
美国经济学家费农(R.Vernon)于1966年在《产品 周期中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试图用产品生命周期 假设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费农和威尔斯 (Wells)先后采用了市场营销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 比较利益学说动态化,提出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通常把贸易国分为三类:
End28
产品生命周期论的图形说明(2)
到了t2点,生产技术已成型,产品达 到了标准化,由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 密集型。这时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 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该产品,原来 的创新国随后(t3点)成为净进口国。
在t4点,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 集型时,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
End29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稀尔斯哲、斯图鲍格和威尔斯等人分别应用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检验了美国电子工业品贸易、石化工业和耐用 消费品工业的贸易周期。有的学者研究了日本、希腊、 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国的对外贸易,都认为该学说对于 研究工业制成品贸易格局有着重要意义。托里还指出不 发达国家倾向于出口成熟期的产品。为了解释不同产品 在国际间的流向,稀尔斯哲把国际贸易商品分为三类, 即李嘉图式产品,主要是以大量天然资源制造的产品; 赫克歇尔—俄林式产品,由贸易国相对禀赋决定其比较 利益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具有周期特征的产品,是指具 有从创新研制到成熟生命阶段特征的贸易产品。
工业品的品质差异较明显,其消费结构与一国的收 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从需求方面看,发生在工业品 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 所以,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解释工业品贸易。
另外,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之间对 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因此工业品的贸易应主 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End14
对重叠需求理论的评价
如果说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以及相互 倾销贸易理论主要从供给的角度对战后的产业内、 行业内贸易加以概括的话,那么重叠需求理论则是 从需求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加以概括和解释。林德 认为,像瑞典这样的国家应专门生产高质量产品, 并专门向世界各国少部分高收入阶层出口其产品, 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一理论尽管是针对差异产品 贸易而言的,但是其核心内容是收入水平相近的国 家,他们需求水平相似或重叠。因而,应该说这是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End19
技术差距论—图形说明(2)
T2~T3为掌握滞后,是指认识到生产新产品 的必要性到掌握其生产技术的这段时间,它 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 能力等;
T0~T3为模仿滞后,滞后模仿国便会以低成 本为基础进行出口;
T1~T3为两国因技术差距而造成的贸易期间。
End20
二、对技术差距论的评价
技术差距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国 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另一些国家则 处于落后地位。同时也不能确定技术差 距的大小,也没有给出技术差距产生和 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原因。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在这方面作了较好的解释。
End21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形说明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四、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五、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
End13
(二)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 赋理论的区别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 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 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 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 种水平式贸易。
由图6-1可知,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 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 成为贸易商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 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 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 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End10
结论
End2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3)
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创新国由于具有广大的市场、高水平的科技, 科技投入高,且企业将创新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强,因此, 创新发生在创新国,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
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创新国产品在该国的竞争力 下降;
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 受到影响大幅度下降;
根据上面的假设,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接 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 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 必定存在显著的差异。
End 6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图形
q
H
P
重叠需求 G F
E D
B A
C
O
图6—1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YA
YB
Y(收入) End 7
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图形说明 (1)
第六章 重叠需求、技术变 化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第二节 技术差距理论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End 1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需求 偏好相似论)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三、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的异同
End 2
概述
无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 供给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 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而关于 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则并未提及。另一方面, 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 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不变,而在现实中,这些国际贸易 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例如,由于 技术进步或创新,国际贸易中新产品或新品种总是不断地 出现,即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总是在不断更新。
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 间的贸易量就越大。例如,若A、B两国的 需求结构相同,则对任意一个国家的厂商 来说,他会发现对其产品的需求,除了国 内之外,还有来自于国外的需求。那么通 过贸易(出口)来扩大其产品的有效需求, 获取更多的利润,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End 8
图形说明(2)
在图6-1中,横坐标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 纵坐标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q)。所 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 越高,则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 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 等级假处设于A国以的D点人为均基收点入,水上平限为为YAF,点则,A下国限所为需C商点品的的范品围质 内。 等级假处设于B国以的G点人为均基收点入,水上平下为限YB分,别则为其H所点需和商E品点的的品范质围 内。
本章所介绍的内容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 分别从需求和技术变化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问题 的三种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技术差距论和产品生 命周期理论。
End 3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 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 收入越低的消费者越偏好必需品。同时,我 们还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 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根据上述两条假 设,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 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 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研制在开t0点发新出产来品。刚在刚初由始创阶新段国,(由少于数产先品进的国技家术) 尚未成型,生产规模较小,消费仅限于国内市 场。
到了t1点开始有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 出口。由于产品的品质和价格较高,进口国主 要是一些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其他发达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 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并逐渐替代一部分进口 品,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了某一阶段之后, 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 的产品也开始少量出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1)出口新产品的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如美国; (2)比较小的工业发达国家,如大多数欧洲国家 (3)发展中国家。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 要素密集度的改变,这三类国家所处的贸易地位是不同 的,由此形成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周期。
End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2)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要经 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 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 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 是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End17
技术差距论的图形
A国的生产、消费
T0
T1
B国进口
T2
T3
B国生产
A国生产
B国出口
时间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