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
不仅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选择教法、布置作业,还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考”,因材施“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怕努力都能实现预订的目标。
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更好地发挥潜能,教师应结合他们实际,设计合理的分层目标,既让优等生吃得饱,又得让差生吃得了。
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
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
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并且这项任务应贯穿教学的始终。
对优生应以他们自学为主,偶尔进行一些学法指导,尽可能地放手培养他们自学能力,还可能给他们提供当“小老师”的机会。
而对差生,则应领着他们学、适时启发点拨,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并且利用优等生辅导中差生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习效果很不错。
从2003年秋季开始,全国已有一半的农村中小学校走进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行列,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行为正逐渐形成。
但农村中小学在课改中面临的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困难之一:新教材与农村发展落后的矛盾逐步显露。
1.教材起点高,不适应农村学校的实际。
以英语学科为例,人教社出版的英语新教材Goforit在城市学校使用应是一部很不错的教材,但对于大多数小学未开英语课的农村学校来说还是难度偏大,起点过高。
薄弱的学生语言能力使新教材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受到很大的制约。
2.教材内容新,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Goforit是一部从美国原版教材改编过来的教材,语言很有时代感。
但对于知识面相对较窄的农村学生来说,很多内容却因缺乏生活体验而显得十分遥远。
3.教材份量加重,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我们把JEFCbook1(A)和Goforit七年级上册做了一个比较,词汇?包括人名和缩略词在内由466条增加到877条,份量差不多增加了一倍,但课时没有增加,师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对策:要改进教材的编写,增加一些农村学生熟悉的内容,做到中西融合,兼收并蓄,使之更加适应农村学生的实际;可以考虑把教材分成城市版和农村版;增加英语学科的课时量。
困难之二:教学新理念与教师总体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加剧。
1.农村教师素质总体偏低,观念陈旧,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农村学校高素质师资缺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课改之后尤为突出。
这两年恰值中学入学高峰,中学教师的缺口呈扩大之势,很多地方把大批的小学教师拔高充实到中学,要他们马上就能应对课改的挑战是不现实的。
2.教师缺少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提高教师素质困难重重。
面对课程改革,很多教师都迫切要求到外面学习观摩,参加培训,但能够如愿以偿的是极少数,“不培训就不上岗”的要求难以落实。
即便是持有培训证的教师,大多数也只是接受了一两天的短期培训,其效果是很有限的。
对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广开培训渠道,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教研员要多下乡,深入课改一线,走进课堂指导教学;学校领导要把课改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压缩其它开支,创造机会多给一线的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以教研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
困难之三:新的评价体系还没建立,新旧质量观的矛盾还很突出。
1.新的质量观在教育行政部门和老百姓中还没有得到认同,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对课改都持观望、应付的态度,课改中的工作也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消极行为。
2.教师、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大家都害怕课改影响教学质量,不敢放手探索和实验,不敢放手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对策: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课改的意义,提高社会大众对课改的认识;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和请家长进课堂听课等形式,取得家长对课改的理解和支持;要加快新的评价体系的建设,打消对评价改革持怀疑态度的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担心和顾虑。
当然,最关键的是要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旧的教育评价方式。
1.这两年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是不争的事实,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保证工资的层面,真正用于师资培训的经费是十分有限的。
特别是此次课程改革,有的地方政府的投入几乎为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课程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教研活动、师资培训等课改经费使许多学校不堪重负,许多课改措施自然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加大课改投入和师资培训的力度已成为当前课改工作的当务之急。
2.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目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与城里的教师相比,天壤之别的收入差距严重挫伤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这也是影响农村课改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策:各级政府要落实对课程改革的专项投入,为课改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持;教育科研部门对农村学校教师进城参加教研活动要给予适当的优惠,如免收会务费、听课费等,以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有扩大视野,学习提高的机会.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已经很多年了,通过这次的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变化就更为明显。
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处于主体地位,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然而,在我们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虽然也被课改的春风所沐浴,老师们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也知道什么是课程改革。
但多年来的改革,力度不大,成效不显著,问题很多。
笔者作为一个农村县区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员,近几年有机会深入到农村中小进行课改调研,听了上百节语文课,也曾组织了好几次全县区语文教师的赛课活动,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效果却并不是很好,无论是老师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方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都相差很远,甚至有些课与课改前相比,根本没有什么变化。
这使我想到了吕叔湘先生生前所谈到的“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语文水平很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是认识不足。
中小学语文课程所用的时间在多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
……十多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些话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但在今天看来,在我们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却相当严重地存在。
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我们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仍然推行的“四个一”,即:“一张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
”现代教育手段几乎是空白,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是“照本宣”,学生的学习仍然是处于被动的接受,课堂教学缺少活力、缺少生气,在这些学校,看不见教学改革的影子。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一)教师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对课改重视不够在听课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老师也知道什么是课改,也懂得课堂上教师不能独霸讲台,一讲到底,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始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常常用“讲”和“分析”代替学生的“学”和“理解”,教师把课本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害怕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害怕自己教学的知识点与教学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有偏差。
因而以“讲”代“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虽然,也有一些课有学生的活动,学生也有小组交流、讨论,但最终结果是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观点置若罔闻,各种问题都归结到教师的“正确答案”上来,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只是形式而已,只是表演给听课教师看的。
课余时间,我曾与一些老师探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有部分老师,特别是教龄较长、年龄偏大的教师对此很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教书几十年,用惯了的教学方法,现在叫我们改,实在是难以接受,有的老教师认为,教不了几年就要退休了,也不想稿什么课程改革。
即使是部分年龄不大的教师,他们认为语文也就是教学生识字、能读懂文章就可以了,用不着搞那么多形式浪费时间,到时候学生考不到好的成绩,家长不满意,学校考核自己要吃亏。
传统的老观念得不到改变,语文课改工作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向不清。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但我们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却很难准确有效地把握这些目标。
在教学中,有的文章人文性较强,于是老师们在教学中为了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常常把“人文性”当作教学目标,不遗余力的大讲特讲,虚化了教材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空洞而无法测量;还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若干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实现达到这些目标,但一节课下来,似乎什么目标也没有达到,使得若干个教学目标都落空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们注重的是知识目标,常常把知识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而对教学中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视而不见。
这样的教学显然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三)课堂教学的程序陈旧,教学效果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们有相当部分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与课改前的教学没有什么变化。
老师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凯洛夫的课堂教学模式:复习引入新课、作者及背景介绍、学习文章字词段、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而且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学中,大多数时间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采用灌输式的方式给学生“灌”知识,学生仍然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在教学中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在提,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的答案也只能是按照教师备课中预设的意图回答。
偶而也有些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的,于是学生或前后桌,或左右桌,或三五个在一起,叽叽喳喳,看似热烈地讨论起来,等到讨论结束时,老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却不置可否,而是用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给于解答,于是全班学生的认识又都统一到老师的“标准答案”上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为什么所有的问题就只有一种答案呢?文字学科不是数理学科,“1+1”就必须等于“2”。
这样的语文教学,学生根本没有提问的机会和权利,师生不平等,学生只能听老师的,其教学效果当然是很差的了。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受挫,更谈不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了。
(四)课堂教学形式化严重,教学内容不落实。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热闹多了,也许是我们一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贯彻新课改理念吧,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追求所谓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