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风湿病中医辨证论治
加减:
高热不退加牛黄粉、羚羊角粉或紫雪散;关节痛加忍冬藤、桑枝、防己;衄血、尿黄加藕节炭、白茅根、水牛角粉;如有头痛呕吐寒战,舌苔转黄厚者,为热毒之象,加黄连、黄柏、大黄、贯众、板蓝根、大青叶等;若神志不清者急服安宫牛黄丸。
(3)热郁饮停型
主证:
胸闷气促,胸痛不已,心悸怔忡,时有微热不寒,咽干口燥,渴不欲饮,烦热不安,红斑丘疹隐现。。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偶见脉结代。相当于SLE引起的心脏损害,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心瓣膜炎及胸膜炎等。
(4)湿热阻络型
主证:
腰骶、脊背、髋部酸痛、僵硬、重着、活动不利,或伴膝、踝等关节红肿疼痛。或见烦热、口苦、胸脘痞闷,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通络
方药:
四妙丸合宣痹汤加减
薏米、滑石各20克,黄柏、牛膝、连翘各15克,苍术、防己、山栀、半夏各10克
(二)、治疗风湿病主要症状的中药:
治法:
清热泻肺蠲饮
方药: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加减
葶苈子、桑白皮、薏米、生地各30克,茯苓、沙参、黄芩、猪苓各15克,知母、郁金、杏仁、枳壳各10克,大枣6枚,甘草5克
加减:
体实者可加制甘遂末吞服,但不宜多用,得泻即可;发热加生石膏;畏冷或白痰多加桂枝、白芥子;心悸、脉结代加龙齿、丹参、五味子并重用炙甘草;咳痰加象贝、百部;气急胸闷加苏子、瓜蒌皮、厚朴。
7、晨僵:
与寒湿、湿热、痰瘀痹阻经络、关节、气血不畅有关,可选用当归、红花、川乌、防风、透骨草、伸筋草、乳香、没药等。
(三)、不同部位病变引经药的使用:
上肢病变:
选羌活、威灵仙、桑枝、桂枝、姜黄等。
下肢病变:
选独活、牛膝、木瓜等。
颈部病变:
选葛根、芍药等。
肩部病变:选细辛、麻黄、威灵 Nhomakorabea等。胸腰部病变:
方药:
生地黄散加减
生地、红藤、丹参、六月雪各30克,知母、黄芩、牛膝各15克,川芎、玄参各10克,甘草5克
加减:
若肌衄、鼻衄,出血不止加藕节、生地榆、水牛角;雷诺征严重、寒热错杂加桂枝、红花;闭经加当归、益母草;关节肿痛加忍冬藤、桑枝、木瓜。
(5)脾肾两虚型
主证:
面色不华,但时有潮红,唇甲无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时而午后烘热、口干,小便短少,两腿浮肿如泥,进而腰股俱肿,腹大如鼓。舌胖,苔薄白,脉弦细。见于狼疮性肾炎、低蛋白血症、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用量用法】口服:
每日每千克体重1~1.5mg,分3次饭后服。一般首次应给足量,控制症状后减量。宜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注意事项】
1.孕妇忌服。服此药时应避孕。
2.老年有严重心血管病者慎用。
3.偶有胃肠道反应,可耐受。
4.罕有血小板减少,且程度较轻,一般无需停药。
5.可致月经紊乱及精子活力降低,数量减少,上述不良反应停药可恢复正常。
一、常见风湿病中医辨证论治:
1、类风湿关节炎:
(1)活动期:
风寒湿痹阻型
主证:
肢体关节冷痛,肿胀或重着,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恶风发热,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
蠲痹汤加减
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川芎、防己、乳香各10克,桑枝、海风藤各15克加减:
选狗脊、续断、土鳖虫、红花等。
颞颌关节病变:
选白芷、细辛等。
胸锁关节病变:
选香附、桔梗等。
周身疼痛:
选桂枝、秦艽、花椒等。
(四)常用中成药的应用
1、雷公藤多甙片
本品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根(去皮)经粉碎、提取、精制得雷公藤多甙,压制成片剂。
【适应症】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麻风反应、白塞氏病、复发性口疮、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病、肾病综合征、紫瘢性及狼疮性肾炎、红斑狼疮、亚急性及慢性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亦可用于过敏性皮肤脉管炎、皮炎和湿疹。
治法:
化痰活血,搜风通络
方药:
桃仁饮加减
当归、威灵仙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地龙、穿山甲、白芥子、土鳖虫、僵蚕各10克
加减:
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痰瘀化热者加忍冬藤、牡丹皮;肢凉恶风者加麻黄、细辛、桂枝。.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型
主证:
痹证日久不愈,骨节疼痛,入夜尤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筋脉拘急,关节变形,难以屈伸。舌质淡,脉细。
(2)肾虚督空型
主证:
腰骶、髋部、颈部酸痛、冷痛,痛势隐隐,喜暖喜按,劳累或遇寒加重。或见关节强直,屈伸不利。或伴腿膝酸软无力,或肌肉萎缩,或畏寒肢冷,或大便溏稀,小便清长。
舌质淡,脉细。
治法:
温肾补督,祛痹通络
方药:
青娥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牛膝30克,核桃仁、桑寄生各20克,杜仲、熟地、独活、川芎、白芍、茯苓各15克,肉桂、补骨脂、秦艽、防风各10克,细辛3克
治法:
散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
蠲痹汤加减
羌活、独活、当归、海风藤、桑枝各15克,桂枝、秦艽、川芎、乳香、木香各10克加减:
寒邪偏重者,加细辛、川乌、干姜;湿邪明显,有关节肿胀者,加茯苓、猪苓、泽泻、薏米、防己、车前子;血瘀明显者,疼痛日轻夜重,舌质紫暗或见淤斑,加桃仁。红花、牛膝、穿山甲、王不留行、皂角刺。
(4)淤血阻络型
主证:
口眼干燥,肌肤甲错,眼眶黧黑,四肢关节疼痛固定或屈伸不利,肢端紫暗。舌质紫,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生津润燥
方药:
大黄蛰虫丸加减
赤芍、生地、麦冬各15克,大黄、桃仁、红花、水蛭、杏仁各10克,蛰虫3克,甘草5克
4、强直性脊柱炎
(1)肝肾两虚型
主证:
腰背疼痛,腰骶及项背强直畸形,活动功能障碍,胸廓不张,低热形羸,腰膝酸软,头晕目糊,耳鸣耳聋,畏寒肢冷,阳痿,面色苍白。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
xx肝肾,补气血
方药:
十全大补xx独活寄生汤加减
黄芪、桑寄生各30克,党参、熟地、杜仲、牛膝、茯苓各15克,独活、秦艽、防风、当归、芍药、白术各10克,细辛、肉桂3克,甘草5克
加减:
阴虚明显者加枸杞子、龟板胶;阳虚明显者加菟丝子、熟附片;血虚甚者加阿胶、龙眼肉;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兼淤血者加桃仁、红花;痹久、肢体麻木者加地龙、土鳖虫、全蝎。
加减:
关节痛者加海风藤、木防己;低热加青蒿、地骨皮;口干加石斛、芦根;脱发加首乌、熟地。
(2)气营热盛型
主证:
但热不寒或稍恶寒,面目红赤,高热不退,斑疹显露,咽干口燥喜冷饮,尿少而赤,关节热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相当于SLE急发期。
治法:
泻火和营
方药:
三石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石膏、滑石、生地、寒水石、薏米各30克,玄参、银花、黄芩、丹皮各15克,知母、赤芍各10克
加减:
关节肿痛甚加忍冬藤、木瓜、桑枝;热毒盛者加地丁草、蒲公英、忍冬藤;热盛者加石膏、寒水石;湿盛加萆解、土茯苓;热灼伤阴去滑石、赤小豆,加元参、生地。
寒热错杂型
主证:
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局部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全身热象不显,关节屈伸不利。舌质红,脉数。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清热除湿
寒盛加附子;湿盛加苍术、薏米;风盛加防风、白芷。
湿热蕴结型
主证:
四肢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疼痛、重着、触之灼热,下肢尤甚,或关节积液,屈伸不利,或伴发热,口苦口粘,口渴不欲饮,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祛热利湿,宣痹通络
方药:
宣痹xx三妙散加减
薏米、牛膝、赤小豆各30克,蚕砂20克,防己、黄柏、滑石各10克,连翘、苍术、山栀各15克
1、关节疼痛:
与经络痹阻、气血不畅有关,可选用忍冬藤、木瓜、桑枝、乳香、没药、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五灵脂、川芎等。
2、关节肿胀:
与湿邪、痰浊、淤血留滞关节有关,可选用忍冬藤、木瓜、桑枝、知母、丹皮、石膏、黄柏、大黄、生地、茯苓、猪苓、泽泻、薏米、防己、车前子等。
3、麻木:
与气血不足、寒湿痹阻、痰瘀痹阻有关,可选用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红花、桃仁、苏木、附子、麻黄等。
【规格】片剂:
每片30mg、50mg、100mg。
2、昆明山海棠
本品为昆明山海棠经加工制成的浸膏片。【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色;味微苦、涩。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
治法:
xx热,凉血解毒
方药:
xx清络饮加减
桑枝30克,蒲公英25克,生地、金银花各20克,丹皮、石斛、青蒿、白薇各15克,秦艽、牛膝、独活各10克
加减:
兼有湿热者加苍术、xx、薏米。
(2)缓解期
痰瘀痹阻型
主证:
肢体肌肉关节疼痛,痛处不移,关节肿大,甚则强直变形,屈伸不利,周围看见硬结,肌肤甲错或干燥无光泽。舌质紫暗,脉涩。
加减:
畏寒肢冷、腰腿酸软明显者加桂枝、巴戟天、仙灵脾;督脉空虚、腰背酸软乏力者加鹿角胶、狗脊、续断、蛤蚧、锁阳、菟丝子;淤血较重、疼痛明显者,加桃仁、红花、穿山甲、王不留行、鸡血藤、土鳖虫、水蛭。
(3)寒湿痹阻型
主证:
腰骶、脊背酸楚疼痛,痛连颈项,伴僵硬和沉重感,转侧不利,阴雨潮湿天加重,得温痛减,或伴双膝冷痛,或恶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濡缓。
(4)淤热痹阻型
主证:
手足瘀点累累,斑疹暗红,两手白紫相继,两腿青斑如网,脱发,口糜,口疮,鼻衄,肌衄,关节肿胀刺痛,月经衍期,小便短赤浑浊,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易怒。舌光红或边有淤斑,苔薄,脉细涩而数。相当于SLE慢性活动期手足血管炎、关节炎为主,并出现狼疮样肾炎、蛋白尿。
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