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时宝红 雷庆 蒋媛媛 刘娟[摘要]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6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9例,发生率为0.3%;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32例,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初次献血者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可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献血;心理状态;护理作者单位:7100611 西安市中心血站供血科 (时宝红 雷庆 蒋媛媛) 体采科 (刘娟)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容易出现献血反应,特别是初次献血者和政府组织的计划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更高。
为了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1]、减少献血中的不良反应,笔者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6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其中男1800名,女1200名,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32.5岁;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1岁;所有献血者均为初次献血,两组无偿献血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对照组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
1.3 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心理状态分析 无偿献血者大多数为初次献血者,他们对献血抱着很大的热情,但同时又有一定的紧张和恐惧,笔者总结影响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献血前精神过度紧张,一方面怕献血对身体造成损伤,另一方面惧怕疼痛。
(2)献血者情绪不稳定或采血工作人员态度欠佳。
(3)穿刺原因造成穿刺部位红肿。
(4)看到有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后而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
(5)采血环境,由于无偿献血,采血车多停在闹市,人流、车流量大,而且采血车内人员嘈杂,环境温度等不够适宜。
(6)献血后护理不到位,出现出血及采血部位淤血等情况。
1.4 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对无偿献血者的心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我们首先加大对义务献血的宣传力度,重点讲明献血对身体无害,对献血知识和献血意义进行广泛宣传,以消除和减少无偿献血者对献血的担心。
其次,在采血过程中,主动与献血者进行交流,特别是穿刺时,尽量选择献血者感兴趣的话题,指导献血者将头偏向一侧,以免目睹穿刺针加重紧张与恐惧。
尽量转移其注意力,从而减轻对疼痛的反应。
第三,献血前对无偿献血者的睡眠及饮食情况进行了解,对暂不适合献血的献血者劝其改期献血,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第四,通过各种培训,提高采血护士的业务水平,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在采血过程中保持采血通畅,尽量减少采血时间。
第五,献血后充分告知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对献血者的爱心及奉献精神给予鼓励并代表受血者向他们的爱心奉献表示感谢,同时告知献血者可能有困倦感和疲劳属于正常反应,指导献血者保持正常饮食,48h内避免剧烈运动,适当休息,多喝水,使无偿献血者有一个温馨愉快的献血经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 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共发生献血反应9例,发生率为0.3%,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32例,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献血者机体不能适应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当这一系列反应出现时[2],若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一旦刺激超过阈值,就会发生献血反应。
无偿献血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是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我们在采血过程中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一方面要重视生理因素对献血者的影响[3],同时对心理因素对献血者的影响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无偿献血者均来自社会各阶层,职业、文化层次等均存在很大差异,表现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献血前、后通过与他们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针对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一方面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促使他们再次献血具有积极的意义[4-5],并有利于发展他们成为固定献血者。
我们通过对无偿献血者心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后,大大降低了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从两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显示,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共发生献血反应9例,发生率为0.3%;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32例,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初次献血者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可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采血过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加强献血对身体无害的宣传,积极提高操作技能,通过一系列护理手段控制高危因素的影响,以帮助无偿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无偿献血活动参考文献[1] 张孟红,杨海燕.对机采献血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248-3249.[2] 刘丽静,周淑珍.流动采血车献血反应现场处理的体会[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4(3):67.[3] 柴世学.现代医院护士的角色类型[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153-154.[4] 赵廷秀.护理心理学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J].亚太传统医学,2007,10(3):84-85.[5] 乔清伟.驻马店市大学生无偿献血认知和行为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0):162-163.整体护理对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孙玲 李修军[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整体护理对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 观察组自我管理合格率为92.5%,对照组为8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2.5%,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胰岛素;糖尿病;整体护理作者单位:271117 山东省莱芜市雪野镇雪野中心卫生院 (孙玲 李修军)胰岛素治疗为临床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加强整体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
本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酮症酸中毒、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感染者。
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在34~65岁,平均年龄为(46.2±7.5)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35~67岁,平均年龄为(42.9±7.1)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胰岛素治疗,包括胰岛素泵强化应用、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心理干预 1型糖尿病患者因终生需采取胰岛素注射治疗,认为自身疾病给家庭及社会均造成沉重负担,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
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就其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让其明确糖尿病的可防可控性,采取合理的治疗,并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配合适宜的锻炼及科学的膳食即可与正常人一样。
2型糖尿病患者,需向其讲明胰岛素注射并无依赖性,以增强患者信心,促进疾病康复[2]。
1.2.2 胰岛素应用期间干预 (1)注射时间及剂量:掌握各种胰岛素的起效时间、高峰时间及持续时间,合理安排进餐及注射时间,中长效胰岛素注射于餐前1h实施较为合适,普通胰岛素注射于餐前30min实施较为合适。
用餐不固定时需适当调整,剂量需准确,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发生。
(2)注射部位:需做好注射部位的选择,避免组织增厚或萎缩使药物吸收不良,通常选择在臀部、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腹部。
并注意位置轮换,以免形成硬结和疤痕。
(3)饮食指导:依据患者具体活动量、现有体重、正常标准体重,对每日的饮食量进行计算,以使能量消耗与摄入的热量平衡。
在注射胰岛素时间需控制总热量,选择高纤维素、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饮食。
适当补充新鲜蔬菜和维生素A、C,避免食用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4)低血糖干预:活动量过大、进食不足或胰岛素剂量太大,均会引起低血糖反应,多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发生。
长效胰岛素多在夜间,即注射后14h,普通胰岛素多在注射后2h,需提高警惕。
低血糖发生时通常以情绪不稳、饥饿、面色苍白、神志不清、头晕等为主要症状,需立即进食饼干、糖水等高糖食品,必要时给予50%葡萄糖注射[3]。
1.2.3 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感染:糖尿病患者因抵抗力及免疫力低下,易出现皮肤感染,故护理人员需重视对患者卫生情况的观察,特别是做好口腔、会阴部皮肤等部位的清洁工作,保持干燥,协助患者建立健康的日常清洁习惯,若有发热情况发生,立即通知医生有效处理。
(2)糖尿病足:嘱患者使用宽松鞋、袜,袜子宜为棉布或羊毛,防止足部受压对血液循环造成影响,保持足部清洁。
(3)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长期受到高糖损害,易引起肾小球硬化,出现系列病理变化,如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使毛细血管基膜增厚、肾增大等。
可出现蛋白尿和水肿,严重者会造成肾衰竭。
临床需对高血压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对蛋白质的摄入量进行有效限制,除控制饮食外,可给予抗凝血药物及降脂药口服,以使肾小球内循环状况得到改善。
(4)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多有严重的双下肢病变,因疾病进程较缓慢,麻木、疼痛、针刺、灼热等为首先出现的肢体症状,肢体在之后会有疼痛,为刺痛、烧灼感,寒冷时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