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

二陈汤的内科运用【摘要】:二陈汤出自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系由唐代《千金方》温胆汤蜕变而来,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组成,即温胆汤去竹茹、枳实、大枣。

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

原书载其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而脾胃不和”。

本方既是治疗痰湿的主要方剂,又是调理中焦之圣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关键词】:二陈汤内科杂病证治加减【正文】二陈汤的组成及用法:1、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陈皮)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药仅四味,但配伍严谨,标本兼顾,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为化湿祛痰的通用方剂。

2、用法: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3、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4、传统应用: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5、现代应用: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埃病,妊娠恶阻,神经性呕吐,甲状腺肿,闭经,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等。

二陈汤的内科临床研究一、呼吸系统疾病1、肺源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肺心病两类。

临床上以后者多见。

【病案例证】赵某某,男,65岁,咳嗽史15年,每遇寒冷而诱发,近几年加重,动则心慌气短,时足浮肿,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肺心病”。

1个月前原因不明症状加剧,咳吐白色泡沫样痰,门诊多以宣肺平喘、补肺益气、补肾纳气等法治疗,疗效不佳,于2000年2月收住院治疗。

查体:桶状胸,气息短促,呼多吸少,不能平卧,吐痰色白量多,下肢浮肿。

双肺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20次/Min,舌淡暗、少苔根微腻,脉沉细数。

血象正常,心电图及胸透均提示肺心病。

综观病情,病机复杂,既有根本不固,肾不纳气,又有痰浊阻肺之症,宜先治其痰,待其肺气自宣,再治其本,拟化痰降气之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12g,茯苓20g,陈皮10g,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葶苈子20g,泽泻20g,款冬花10g,桂枝6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5剂后咳喘、心慌等症明显减轻,已能平卧。

上方继进10剂,咳喘明显减轻,已能下床活动,足肿消失,继以调治月余出院。

按:本病属于中医咳嗽、痰饮、水肿、心悸范畴。

该病的病因复杂,痰是主因之一。

丹溪曰:“哮喘专主于痰”。

并认为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本例患者是由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停聚为痰,痰湿阻肺,升降不利则为咳嗽,痰浊扰心则心悸,流泛肌肤则浮肿不退。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款冬花降气袪痰,止咳平喘;葶苈子、泽泻、桂枝通阳化气,泻肺行水。

痰湿袪则咳嗽止,肺气降下则喘自平,肺气通则水道行,水肿消则病情自可向愈。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如患者每年咳嗽、咯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并可除外其他已经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吸烟者,在气候多变的冬春季咳嗽、咯痰明显,多为白色泡沫黏液痰。

感染急性发作时才出现脓性痰。

两肺可有散在干、湿性啰音。

【病案例证】于某,女,48岁,2003年3月首次发病而入院,以西医抗炎平喘治疗一周,气喘缓解不明显,在征求病人意见后,未停用西药抗炎平喘治疗,服用加味二陈汤(当归、陈皮、半夏、甘草、五味子、茯苓、桑白皮、川贝母,杏仁各6g)2个疗程而治愈。

2004及2005年冬季再次发作,均在门诊服用加味二陈汤一个疗程治愈。

服药方法:上方3剂药为1个疗程。

把药煎好后加冰糖服下,每剂只熬1次,1次服完。

第一剂:第一天下午5点熬好,晚上9点服下;第二剂:第二天晚上9点熬好,第三天早上7点服下;第三剂:第三天或第四天早晨7点熬好,中午11点服下;3剂药渣合在一起,第五天下午5点熬好,晚上9点服下。

服药期间忌烟、酒、茶、盐、葱、蒜、辣椒。

7~8天为一个疗程。

按:上例属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喘证”范畴。

临床分虚、实两大类。

加味二陈汤治疗以实喘为主,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肺失宣降所致。

方以二陈汤为主,加用杏仁、桑白皮、川贝母化痰降气,五味收敛肺气,当归和血以降气。

王海藏曰:“当归血药,如何治胸中咳逆上气,按当归其味辛散,及血中气药也。

况咳逆上气,有阴虚阳无所附者,故用血药补阴,则血和而气降矣。

”全方共奏化痰降气、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疗效关键在于服药方法特别,如若按常规煎服方法则无此明显效果。

可能与各脏腑对应的时辰有关,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3、肺炎肺炎是指感染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寄生虫等引发的肺组织或肺实质的炎症,是儿童和老人的常见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多痰、胸痛等,严重者有呼吸困难。

肺炎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处理不当或延误治疗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病案例证】袁某,女,4岁,1998年10月初诊。

咳嗽半月余伴发热1天,曾在外院应用抗生素治疗1周,今日咳嗽加剧,喉间有痰,咳剧作恶,胃纳欠佳,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舌质红,舌苔白腻,脉滑数;两肺呼吸音粗糙,右肺闻及少许细小湿性啰音;查血象白细胞计数 6.6*10^9/L;胸片示右下肺心缘旁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其内密度不均,提示右下肺炎;冷凝集试验1:64.。

临床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予三子养汤合二陈汤加全瓜蒌15g,,炒谷芽、炒麦芽各9g。

3剂后,患儿发热除,咳嗽明显减少,胃纳渐増,大便日行1次,继予前方去连翘,加黛蛤散(包)10g、丝瓜络5g,服5剂善后。

按:中医学认为,支原体肺炎表现咳喘痰多者属喘嗽范畴,多因外邪侵袭,肺气郁阴发热,肺热熏蒸,炼液为痰,痰阻肺络,壅塞气道,致肺气上逆;且小儿脾常不足,输布运化失职,水液停聚而成痰,痰阻气道,升降失常,从而出现发热、咳嗽阵作、喉间痰鸣、咳逆喘急泛吐,苔薄白腻、脉细滑等症。

三子养亲汤降气快膈、化痰消食,二陈汤健脾消痰,辅以杏仁、葶苈子利咽开肺,连翘轻清入肺经以宣解肺卫之邪热,诸药合用,清宣开闭、健脾化痰。

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只要辩证准确,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病案例证】陈某,女,2岁6个月。

流鼻涕,咳嗽1个月。

患儿体态偏小,咳嗽痰多,流鼻涕,多汗,食欲差,大便溏,脉浮。

证属:脾胃湿滞,外感寒邪。

治则:辛温发散,和胃除湿。

处方:麻辛二陈汤(麻黄根5克、细辛2克、木香3克、砂仁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克、甘草1.5克)加苍术、杏仁。

服2剂后,出汗、咳嗽均减少,继服5剂痊愈。

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麻杏二陈汤了具有除寒、健胃、散寒除湿之功效。

其中麻黄、细辛宣肺除寒、木香、砂仁健胃,二陈汤化湿除痰。

麻黄有致头疼之弊,可用麻黄根代替,此用法乃著名中医蒲辅周所创。

《医宗金鉴》说:“虽云脏腑皆咳嗽,要在聚胃关肺中。

”“聚胃”二字说明呼吸道感染与胃有关系,邪气聚在胃中,如饮食寒热之气,五味偏食之邪,均可留在胃中。

六腑以通为顺。

木香,砂仁行气驱邪,在本方中是不可缺少的。

风寒闭肺重者,初服咳嗽加重,此乃佳兆,至咳出痰后,病情好转。

本方不但治疗感冒初期效果好,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也有较好疗效。

许多虚不受补的患者,脉虽弱,但肺中留有大量痰液。

体虚不受寒,痰多不受补。

稍受寒或稍受补均可增加痰量,内外合邪,引发疾病。

本方驱邪为主,邪去正安。

所用剂量虽然较少,但不可随便增加用量。

以免攻伐太过。

二、循环系统疾病1、冠心病冠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改变一起,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患者以心前区疼痛为主,属中医“胸痹”、“心悸”等范畴,其主要病变在必和血脉,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利密切相关。

【病案例证】何某,男,52岁,干部,1997年6月16日来诊。

自述反复胸痛4年之久,经某县医院心电图检查,诊为冠心病。

近日胸部心前区隐隐作痛,无晕倒,伴有胸闷憋气,头晕,精神疲倦,胃纳一般,二便正常。

形体肥胖,舌淡红、苔白湿润,脉弦滑。

此为胸痹。

证属痰湿内阻,心不畅。

处方:陈皮、川厚朴各9g,法半夏、茯苓、薤白、瓜蒌仁、桔梗、郁金各12g,丹参15g,甘草6g.。

2剂。

兼用救心油外擦人中穴。

18日复诊,痛大为减轻,余症好转。

药已获效,于上方加党参13g,白术9g,3剂。

21日再诊,痛已消失,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原方去郁金、瓜蒌仁。

再进20剂,随访1年无发作。

按:此例胸痹反复发作达3年之久,本为虚证,但症见胸闷憋、舌苔白湿润、脉滑等,属于痰浊标实。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投以二陈汤加味,燥湿化痰,理气止痛。

并以救心油外治,增强止痛效果,内外合治,相得益彰。

2、眩晕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称为眩晕。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是如坐车船,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病案例证】梁某,女,18岁。

1987年3月28日初诊。

自诉患眩晕已5年余,间断性发作,近日病情加重,眩晕、动则更甚,不能站立,神疲懒言,胸闷恶心,头重如蒙。

饮食减少,心悸失眠,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微腻,脉沉细。

即予四物二陈汤加味治之。

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黄12g,半夏10g,陈皮12g,茯苓10g,甘草6g,石菖蒲10g,炒枣仁15,五味子10g,3剂水煎服。

4月1日复诊,自诉头晕消失,诸症减轻,守原方继服6剂而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对眩晕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论述颇多,《丹溪心法·头眩》则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

临床上因痰浊引起的病人多见眩晕,动则加剧,神疲懒言,心悸失眠,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饮食减少,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滑等。

现代西医认为,眩晕与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有关。

三、消化系统疾病1、胃炎胃炎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

据临床发病的缓急,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多数患者表现为胃部的胀满,疼痛,并可见嗳气、胃纳差、饭后疼痛加重、恶心、嘈杂不适等症状,本病分属于中医的“痞”、“痞胀”、“胃脘痛”等多种病症范畴。

【病案例证】王某,男,65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