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风水理论
郭璞晋朝公元300年 《葬经》 内涵:人与自然和谐、 城市生态环境和局部 气候,选址关键确定 风水地——寻龙认脉、 察砂、观水、点穴、 定向。
西方近现代城市设计
缘 起
近现代城市设计缘起
——19世纪末艺术原则论 ——1898年田园城市论 ——19世纪末城市美化论 ——1922年现代城市论 ——1943年有机疏散论 ——1956年美建筑师协会《城市设计》 ——1960年城市意象论
图底关系理论
倡导者:诺利Nolli1748年 绘制罗马地图——时空分析; 1915年鲁宾Rubin绘的杯, 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引 用图形和空间关系;鲁原义 信引用中国传统的“阴阳互 易”双鱼图。 源于心理学视知觉研究,以 知觉选择性为基础,选择的 是知觉对象,模糊是是背景
图底关系理论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路径
路径—— 交通联系的道 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包 括主次干道和步行路、水路、 铁路等。 特征——连续性、方向性 作用——影响城市整体秩 序的空间骨架系统,在城 市形象建立上占主导控制 地位的“线状”空间。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区域
区域——应该有共同的形 态特征和使用功能,并与 其他区域有明显区别。其 规模变化较大,如历史区、 居住区、工业区等。 特征:文化社会性、共同 使用者、一致使用功能、 一致空间特征,具有地方 性、特色活动、领域感。
联系理论
——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 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 “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 视线 作用:空间秩序化、标志 建筑层次化、建筑与公共 空间联系走廊,提高城市 效率。
联系理论
培根Bacon《城市设计》 运动系统论,提出“城市 结构”,以活动中枢构成 城市功能及视觉骨架,形 成城市主要空间走廊,建 立和谐有续的城市结构。 空间的四维性、运动空间 和谐秩序、空间感受连续 性、运动系统连接点、运 动速度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现代城市论
法.勒.柯布西埃1922年 《明日城市》,提出300 万人口现代城市; 1933 年《雅典宪章》。
现代城市论
内涵:城市布局严 谨、几何构图、追 求秩序,大尺度元 素界定城市空间, 功能分区,多层面 立体交通、高层低 密度、城市风貌反 映时代。
有机疏散论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943 《城市—其发展.衰败与未来》 内涵:城市形体环境应放入社会、经济、 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中考虑,提出表 现原则、相互协调原则、有机秩序原则。
田园城市论
英.霍华德E.Howard 1896年《明日:走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之路》 内涵:”花园城市”同心圆模式 的基本空间,中心中央公园 围合的公共建筑中心,放射 性林荫道想外延伸,划分的 各个分区以环形道联系,针 对新城建设。
田园城市论
城市美化论
美.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19世纪末”城市美化运 动” 内涵:不仅建设中心公园、街道广场、 城市景观,注重整体性城市设计 观,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公园与 公共开放系统,社区建筑群布局 等综合规划、通盘考虑,呼吁对 城市美化运动立法。1916年纽约 第一个美国区划法产生。
场所理论
50年代初“10次小组”提 出了“以人为核心”和 “人际结合”的思想 雷昂.克莱尔提出城市空 间应统一、和谐、有秩序; G.库仑的空间序列分析; 80年代克里斯丁.诺伯 休兹《场所精神》 舒尔茨 《存在空间建筑》
场所理论
——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 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为满足使用者要求而设计,城市环境 不再是种视觉艺术空间,而是综合的社会 场所,城市设计进入人情与心理领域。 ——场所是为人的行为活动、情感体验而 提供的,具有社会文化内涵、人性特征或 有生活呈现的特定环境。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开放空间体系
美.奥姆斯特德 Olmsted《公园与城 市扩建 》 1870年 内涵:人与自然和谐, 城市里建田园风光, 提供大量开放室外活 动空间,城市设计从 整体出发。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带形城市
西班牙.马塔Mate1882 年提出,1894年实践, 1912年西班牙马德里 内涵:交通干线为布局 基础,城市沿干线保 持一定宽度纵向延伸, 市区接近自然,防止 城市过于集中。
城市设计 理论与方法
第一讲
缘起与理论
城市设计的缘起
传统城市设计
古代: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 古印度、中国 中世纪: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
近现代城市设计(1917年始为现代)
传统城市设计
缘 起
传统的城市设计与理论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理论
历史回顾: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 理论:网格城市、理想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带形城市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边界:开放边界,增加开发程度 视觉明确,形成连续 最强的边界是不可穿透的 区域:主题连续强化,重复出现, 有连续感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节点
界面特色 与街道关系明确 活动支持 尺度合宜、人情味 以标志为核心组织节点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标志
城市形象理论-环境形象性
环境形象性:个性、结构和意义 个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或特征, 即可区别性和可识别性; 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 和视觉条件; 意义:主要指与观察 者在使用和功
能上的重要性。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
城市印象是多种元素的 综合,是感知、感受和 实际当中的综合。 路径——Path 区域——District 边界——Edge 节点——Node 标志——Landmark 1976年林奇在《地区感的经营》强调城市的 活动元素——人及其活动
强化与背景对比 ——色彩、质感、 形状、细部 必要时做标志群, 形成序列加强参照 增加联想性
印象性的质量标准
识别性——引人注意 简明性——形式清晰、几何性单纯 连续性——形式、主题连续 支配性——对比突出、印象深刻 方向性——以其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运动性——动态感 意义性——归属感、认同感、满足感
城市触媒论
美.韦恩.奥图Wayne Attoe 和唐.洛干Down Logan,1988 《美国的城市建筑》。 内涵:提出“城市催化”、 “可用元素”概念,一项独立建筑、城市设计项 目、一个计划、政策都会带来相关影响,影响 城市开发和城市形式改变。促进城市设计与城 市开发、管理联系起来,开发建设与城市结构、 经济的影响联系起来。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节点
节点——指观察者可 以进入的具有战略意 义的焦点和人们生活 往来的聚集点。 多是道路交叉口、方 向转换处和空间结构 的变换处,功能和特 征的集中点,即区域 的中心,城市的核。 如广场、交通枢纽、 市中心等。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标志
标志——认知环境的参照点, 观察者不进入其内,只是在外 部认知,通过它来辨别方向, 是城市印象中的突出形象。 包括形象突出地形地貌、突出 建筑物和环境设施、奇特植物等 特征:单一性、外在性和地域性 作用:方位感的导向、城市结构的暗示,形成 城市形象和认识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
中国现代
城市设计理论
——山水城市论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边界
边界——区域与区域间的 界线,通过自然、人工形 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线性 要素,标志区域的范围和 形状。如绿化带、水岸线、 建筑群体界面、围墙、道 路边界、各种空间分割手 段。 分类:清晰、模糊、渗透 作用:侧向参照物,区分 与限定区域及联系不同区 域,具有连续性。
——研究城市空间与实体 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 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城 市积极空间和 消极空间,分 析城市发展动 向。
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反转
图形特点:明确、集中、 规则、事物性质强; 背景特点:模糊、松散、 不规则、事物性质弱; 图底关系图:建筑——图 空间——底 图底关系反转图: 空间——图 建筑——底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路径
特色鲜明:用途、活 动、空间形式、建筑 立面、细部装饰等 保持连续性:重复特 征、空间开口、沿街 建筑有节奏,方向明 确,交叉口形象生动、 路网有规律等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
营国体系、城市营建思想、风水理论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格网城市
古希腊.希波丹姆 Hippdamus,公元前5世 纪 内涵:棋盘式路网、整 体秩序和形式美、几 何和数的和谐、城市 中心是城市广场、城 市分三区:胜地神庙、 公共区、居住区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理想城市
古罗马.维特鲁威 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 《建筑十书》,倡导者意 大利阿尔伯蒂Atberti.影 响到文艺复兴时期。 内涵:八角形几何布局, 市中心神庙和广场,放 射路+环路,城门与路不 直对,每边长是公建的 服务射程。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城市设计目的——建立有强烈印象性的城 市或城市环境。
西方近现代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理论分类
功能主义——雅典宪章的居住、工作、游憩、 交通 体系主义——路易斯.康的费城中心区交通分析 和丹下健三“带形城市” 形式主义——卡米罗.西特空间设计观点和 丹尼尔.伯纳姆的城市美化运动 人文主义——Team 10提出人类和谐阶层 理性主义——雷昂.克莱尔公共空间、城市肌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