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脊髓肿瘤

脊髓肿瘤


1.疼痛 Pain
疼痛原因
1 神经后根或后角受到刺激。 2 脊髓感觉传导束受到刺激 3 硬脊膜受到压迫 4 体位改变牵拉脊髓
根痛多见于髓外或硬膜外肿瘤 疼痛的性质较为剧烈,为刀割样、烧灼、撕
裂样等 可因咳嗽、喷嚏或大便等用力而加重 疼痛的部位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感觉障碍 (Sensory obstacle)
▪ 良性肿瘤 边界清
▪ 恶性肿瘤 界欠清
髓外膜内肿瘤(蛛网膜下腔)
▪ 占椎管内肿瘤的60%,多为良性肿瘤以神 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多见,脊膜瘤次之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起源于神
经鞘膜的雪旺氏细胞,为最常见的椎管内 髓外硬膜内肿瘤,占椎管内瘤的29%,可 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颈胸段最多。
椎体血管瘤MRI表现
T1WI呈等或低 信号;T2WI上 呈高信号,椎 体形态正常。 本图为T2WI示 病灶呈高信号
椎体血管瘤MRI表现
T1WI呈等或低 信号;T2WI上 呈高信号,椎 体形态正常。 本图T1WI为增 强扫描
脊髓积水、空洞症
▪ 脊髓积水症是由脊髓中央管均匀或囊状扩 张形成,管壁由室管膜细胞覆盖,与蛛网 膜下腔交通
▪ 脊髓空洞症系脊髓内的真性空洞,多发生 于颈胸段,空洞内为无色或黄色液体,空 洞壁无室管膜细胞而是由胶质细胞覆盖
▪ 脊髓积水症常伴有小脑扁桃体下疝称Chiari 畸形,被认为是先天性
▪ 脊髓空洞症 后天性 常继发于外伤后,肿瘤 性脊髓变性
CT
▪ 脊髓外形有四种改变 粗细正常、膨胀增粗、变扁、萎缩变小,
Imaging)
脊髓血管造影 ( cerebral angiography) 诱发电位 (Evoked Response)
▪ 腰穿
CSF生化:蛋白分离 CSF动力学检查
压颈试验(Queckensted Test) 脊髓肿瘤可使蛛网膜下腔阻塞
脑脊液生化试验: (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平片表现
▪ 50%椎管内肿瘤能引起椎骨改变,可提示诊断 ▪ 椎管扩大 正位 椎弓根破坏、变形,两侧同时受
病理:
肿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常单发, 少数可多发,常累及神经后根,故90% 的神经鞘瘤位于椎管后外侧,肿瘤直径 通常仅几厘米,有时较大易发生囊变, 甚至出血。部分肿瘤可沿神经孔生椎管 外而呈哑铃状。由于肿瘤生长缓慢,脊 髓长期受压,常有明显压迹,甚至呈扁 条状,伴有水肿软化等。
CT
▪ C-软组织窗:仅能显示椎管内局部或全部 硬膜外脂肪闭塞,肿瘤等或稍高密度,有 时见囊变或钙化,骨窗:椎管扩大,椎弓 根侵蚀,椎板变薄,椎体后缘凹陷
脊膜瘤MRI表现
髓外膜外肿瘤
▪ 占25%, 恶性肿瘤常见,特别是来源于附 近脊椎病变,转移性肿瘤最多,其次为同 时生长的硬膜内外肿瘤,少数原发于硬膜 外的病变
硬膜外转移瘤与椎体转移瘤常同时存在。
以胸段最多见,腰段次之,颈段少见。 临床上多见于老年人,疼痛是最常见的 首发征状,很快出现严重的脊髓压迫
▪ 其内小空腔病灶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 囊腔,CT值与脑脊液相似
MRI
▪ 容易发现病变,确定空洞的大小、范围、 矢状面可显示空洞全貌
▪ 病变 T1W脊髓中央低S的管状扩张,T2W高 S,常轴与脊髓一致,无强化信号均匀,能 发现引起空洞的原因
脊髓积水征MRI表现
脊髓空洞征MRI表现
脊髓增粗,其 内见条状或串 珠状水样异常 信号影
神经鞘瘤MR表现--T1WI增强扫描
神经鞘瘤MR表现--T1WI增强扫描
神经鞘瘤MR表现 矢状T1WI和T2WI
神经鞘瘤MR表现--T1WI增强扫描
T神经纤维瘤
T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脊膜瘤的发病率为椎管内肿瘤的第二位, 占25%,以30~70岁多发,女性明显多与男 性。
病理:
脊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80%以上发 生在胸段,颈段少见,腰1以下罕见,通 常位于椎管后外侧。肿瘤呈圆形或卵圆 形,无蒂呈宽基底状,以单发为主,直 径在2~3.5cm,呈实质性。
3.运动障碍:Motor disorder
可表现为肢体无力,上肢不能高举, 握物不稳,精细动作不能等。 下肢有举步无力,行动时不稳易跌 倒,运动障碍出现比感觉障碍晚。 伴有或不伴有肌肉萎缩
▪ 特点:
损伤平面以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弛缓性瘫 痪)
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损伤平面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 性 瘫痪)
脊髓空洞征MRI表现
脊髓增粗, 其内见条状 或串珠状水 样异常信号 影
治疗
▪ 手术 ▪ 髓外硬膜下肿瘤:尽早手术
髓内室管膜瘤有一定边界:力争全切 髓内胶质瘤:充分减压 硬膜外恶性肿瘤:辅以放疗和化疗
累可呈括弧变形,间距增大 侧位 椎管前后径增大
▪ 椎体变形 侧位 后缘受压破坏,呈向前的弧形凹 陷
▪ 椎板变薄消失 ▪ 椎间孔扩大 发生于神经根肿瘤 ▪ 横突、肋骨头破坏,椎旁见软组织肿胀(向椎
间孔外生长的肿瘤) ▪ 椎管内肿瘤钙化 少数肿瘤可发生钙化,有助于
定性诊断 如血管细胞瘤 脊膜瘤
▪ 良性:骨质压迫边缘清、硬化 ▪ 恶性:侵润破坏边缘模糊不清 ▪ 对定位定性诊断价值不大
▪ 显示骨质不规则破坏 ▪ 有时见椎旁软组织肿
MRI
1 椎体转移瘤常见于胸椎,椎体可有形态异常, 但椎间盘未见异常改变
2 病变局部硬膜外见一异常信号软组织肿块,硬 脊膜囊和脊髓受压变形,在肿块与脊髓之间见 一线样低信号(为硬脊膜)
3 病变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高信号, 少数可呈低信号
4 增强扫描病变呈现明显异常强化
定性诊断
▪ 转移瘤 硬膜外肿块边界常不清楚或呈弥漫 性侵润,附件脊椎常有溶骨性破坏,少数 也可由椎旁软组织经神经孔侵入,年龄大 是考虑的一个要点
▪ 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病 根据肿瘤呈哑铃状 骑跨于椎间孔伴椎间孔扩大,可确定诊断
椎体转移瘤或颈段椎管内,呈宽基 底依 附在硬脊膜上
2 肿瘤在T1WI上呈低或等信号, T2WI上呈 高信号,少数可为低信号(与肿瘤易发生 钙化有关)
3 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
4 邻近椎体,椎板及椎弓根因受肿瘤长期压 迫而出现异常信号
脊膜瘤MRI表现
脊膜瘤MRI表现
脊膜瘤MRI表现
脊膜瘤MRI表现
椎体转移瘤--横断T1WI
椎体转移瘤--矢状面T1WI和T2WI
椎体转移瘤--横断面T1WI增强
转移性肿瘤
颈段脊髓内血管畸形
颈段脊髓内血管畸形
矢状T2WI 见局部脊 髓增粗, 可见条状 和点片状 低或无信 号区
椎体血管瘤MRI表现
T1WI呈等或低信 号;T2WI上呈高 信号,椎体形态正 常。 本图为T1WI增强 扫描示病灶强化呈 高信号
转移途径有:经动脉播散;经椎静脉播散; 经淋巴系统播散; 经蛛网膜下腔播散;邻
近病灶直接侵入椎管。血行转移者多位于 影膜外腔之侧后方,可影响椎体及附件,
但椎间盘不受侵犯;恶性淋巴瘤可经淋巴 系统侵犯椎管内结构,但较少累及椎体。
CT
▪ 椎管内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压迫脊髓, 硬膜囊及硬膜外脂肪移位,或沿椎管周边 软组织增厚,或椎管内结构不清
a.刺激期:肿瘤刺激神经根及硬脊膜, 出现根痛和感觉过敏等。
b.脊髓压迫期:肿瘤从不同方向压迫脊 髓的感觉、运动束出现病变以下的感 觉和运动障碍。
c.麻痹期:传导功能完全中断,出现截 瘫和大小便障碍
辅助检查:
腰穿 脊柱X线检查 (X-Ray) 脊髓CT (Computed Tomagraphy) 核磁共振检查 (Magnetic Resonance
感觉异常:感觉过敏、感觉麻木、蚁走感 感觉缺失:受损害部位以下感觉减退或消失
感觉平面:判断脊髓损害节段
▪ 上臂、前臂、手桡侧:C5--7 ▪ 手、前臂、上臂尺侧:C8--T2 ▪ 乳头:T4 ▪ 剑突:T7 ▪ 脐:T10 ▪ 腹股沟:T12 ▪ 股前:L1-3 ▪ 小腿前:L4-5 ▪ 足底,小腿,股后:S1-2
转移瘤多见, ▪ 少见的有骨肿瘤等
临床表现
▪ 刺激期
根痛和感觉障碍(定位)
▪ 部分受压期
传导束症状(受压平面一下运动障碍)
运动纤维较感觉纤维粗 - 先受累 颈-上肢-躯干-下肢
▪ 完全受压期
肿瘤平面以下痉挛性瘫痪、深浅感觉消失、大小便障碍、少汗、 皮肤粗糙、静脉瘀血或水肿
1. 疼痛 2. 感觉障碍 3. 运动障碍 4. 反射异常 5.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6 其它:出血等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 退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脊髓半切综合症 Brown-Sequard syndrome
▪ 同侧运动运动障碍和深感觉丧失
▪ 对侧的痛觉、温度觉消失
▪ 双侧触觉减退
4.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与脊髓损伤有关的主要有 大小便功能 汗液分泌
病人出现运动、感觉、大小便障碍 有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 C+肿块可有不同程度强化
MRI
1 神经鞘瘤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常位于 椎管后外侧
2 神经鞘瘤呈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与脊髓 间界限清楚,邻近脊髓与硬膜囊受压变形 移位
3 肿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4 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 5 部分肿瘤可同时位于椎管内外呈哑铃形
神经鞘瘤MR表现--T1WI
脊髓外肿瘤
脊髓肿瘤 按与脊髓关系分类
▪ 髓内肿瘤 ▪ 髓外膜下 硬膜下 ▪ 髓外膜外 硬膜外 ▪ 哑铃状 硬膜内外,通过椎间孔
硬膜外肿瘤
髓外膜下肿瘤
髓内肿瘤
髓外硬脊膜内肿瘤
▪ 在脊髓外,硬脊膜内 ▪ 以神经纤维瘤及脊膜瘤多见
硬脊膜外肿瘤
▪ 位于椎管内、硬脊膜外 ▪ 最多见的是恶性肿瘤,尤以肉瘤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