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Civil Procedure Law冯莉莉编辑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第一节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一、民事纠纷概念和特点所谓民事纠纷(civil dispute),又称民事争议或民事冲突,它是就私法关系发生的纠纷,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或民事责任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它有下列特点:1、民事纠纷主体的平等性。

2、民事纠纷内容是民事权利义务之争。

3、民事冲突的可处分性。

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缓解、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就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方法。

在我国,解决民事冲突的方式有下列三类:1、自力救济——自决、和解2、社会救济——调解、仲裁3、公力救济——诉讼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替代性(替代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是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总称。

例题:1、村民甲乙发生借款纠纷,经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双方达成协议,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了调解书并送交二人,后乙未如约履行义务,甲应怎办?()A、直接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B、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C、到法院提起诉讼D、到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具调解证明后方可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第二节民事诉讼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一)民事诉讼的概念(civil action)主流的观点是“活动加关系说”,认为所谓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据民事诉讼法和适用民事实体法来解决民事纠纷的诉讼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

(二)民事诉讼特点1、具有公权性质。

2、具有强制性。

3、严格的程序性(依法进行)。

4、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性。

5、法院的审判活动在诉讼中起重要作用。

6、民事诉讼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民事诉讼与其他救济方式的差异1、从参加者上看。

2、从程序上看。

3、从解决争议的方法上看。

4、从解决争议的效力上看。

三、民事诉讼的目的(了解)1、私法权利保护说。

保护当事人私法上的权利。

2、私法秩序维护说。

设立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是单纯为了某个人的私法权利。

3、纠纷解决说。

民事诉讼就是解决纠纷的程序和手续的总和,民事诉讼的目的不是实现私权,而是为了解决纠纷。

4、程序保障说。

为当事人解决纷争提供程序上的保障。

5、权利保障说。

保障的范围仅限实体法上的实质权,而不包括请求权。

6、多元说。

民事诉讼的目的既有对当事人私权的维护,又有对民事纠纷的解决,也有民事程序的保障,还有统治阶级私法秩序的维护。

四、民事诉讼模式(了解)(一)民事诉讼模式的含义民事诉讼模式,又称民事诉讼结构或民事诉讼构造,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和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地位及其法律关系的基本格局。

(二)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1、当事人主义模式当事人主义指在民事诉讼中,诉讼请求的确定,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

主要特点:1)诉讼程序的启动、终结以及审理对象完全取决于当事人。

2)诉讼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

3)诉讼双方当事人共同推动审判进程,而法官处于消极中立的裁判者地位。

4)法官通过双方当事人的法庭辩论(而不是自己主动调查)发现案情真相。

2、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职权主义具体指在民事诉讼中程序的进行以及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等权能由法院担当。

主要特点:1)诉讼程序的启动、终结以及审理对象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法官。

2)法官可依职权调查收集诉讼证据。

(探知)3)法官主导审判进程。

(进行)第三节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概念和性质(★★)(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civil procedure law )民事诉讼法,是指由国家制定的规定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

(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1、公法(public law)。

2、部门法(branch law)。

3、基本法(basic law)。

4、程序法(procedure law)。

二、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指民事诉讼法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发生作用。

(一)对事的效力(3条)也称法院的主管。

(二)对人的效力(4条)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的人。

(三)对空间的效力(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领域,包括我国的领土、领空、领海以及领土延伸部分。

(四)对时间的效力(270条)2 、一位美国游客和一位法国游客在中国杭州旅游时因购买旅游纪念品发生争议。

现该美国游客向中国杭州某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下列关于民事诉讼法适用的表述哪一个是正确的?()A、应适用中国民事诉讼法B、应适用美国民事诉讼法C、应适用法国民事诉讼法D、应适用双方当事人选择的民事诉讼法,既可能是中国民事诉讼法,也可能是外国民事诉讼法3 、下列关于民事诉讼法对事的效力,不正确的说法是()。

A、对事的效力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受理案件的范围B、对事的效力是人民法院主管的范围C、对事的效力是人民法院管辖的范围D、对事的效力包括平等主体之间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引起诉讼的案件4 、民事诉讼法适用的空间范围是()。

A、在我国领域内发生的民事纠纷B、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诉讼C、我国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的民事案件D、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民事案件三、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主要区别:⑴调整对象不同。

⑵参与的司法机关及其职能不同。

⑶管辖原则不同。

⑷举证责任分担不同。

⑸证明标准不同。

⑹起诉制度不同。

⑺审判程序不同。

飞程序法与实体法第四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述(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civil jural relations)受到民事诉讼法律法规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第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

第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多个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的多种社会关系,体现了审判权与当事人诉权的有机结合。

(三)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学说(了解)1、一面关系说当事人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

2、两面关系说一是原告与法院之间关系,一是被告与法院之间关系。

3、三面关系说法院与原告、法院与被告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原告与被告之间的横向关系。

4、法律状态说法院的判决使当事人形成一种状态,即对判决进行预测的状态。

5、多面系列关系说法院同所有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的关系。

6、审判关系加争讼法律关系说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发生在法院同每个诉讼参与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具体分为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

以往的学说将当事人之间的这些行为理解为要经过法院这一表象关系,而忽视了实质上的与他们的实体权利义务相关的他们之间的争讼法律关系。

双方当事人之间可以根据“诉讼契约”来规定他们在诉讼程序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诉讼上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契约,主要有:(1)管辖合意,从便于当事人进行诉讼和调整当事人之间的利害考虑,法律允许当事人合意变更法定管辖。

(2)诉讼上的和解,是指在法院面前,当事人就彼此之间争议的问题通过互谅互让达成使争议得到解决的协议。

(3)证据契约,指有关诉讼中的事实确定方法的诉讼契约。

狭义上证据契约还单指为方便法官认定事实活动而订立的契约。

该狭义证据契约的典型例子有:承认或不争议特定事实真实性而约定对此无需证据的契约(自认契约);约定不提出一定的证据方法的契约(证据方法契约或证据限制契约);将构成法律关系基础的事实存在与否委托第三人判断的契约(鉴定契约);确定各种证据方法和证明力的契约等。

广义上包括变更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举证责任契约。

(4)放弃型的诉讼契约,具体有当事人不起诉契约、不上诉契约、撤回起诉契约、撤回上诉契约、合意停止诉讼程序的契约等。

(5)执行程序中的诉讼契约,包括担保方法契约、担保物变换契约、关于执行方法的契约、执行和解、不为强制执行的契约等,其中尤以执行和解为普遍。

此外,有的国家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越级上诉的合意,如《日本民事诉讼法》第360条规定:“对地方法院作为第一审的终局判决或简易法院的终局判决可以提起控诉。

但在终局判决后,当事人双方协议保留上告的权利而不提起控诉的,不在此限。

”美国民事诉讼法甚至规定案件可以用“合意判决”(judgment by consent)的方式加以解决。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要素(★★)(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object of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并承担诉讼义务的人。

1、人民法院2、人民检察院3、诉讼参加人4、其他诉讼参与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content of~)(细化)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中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subject of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应当是统一的、一元的而不可能是多元的或分散的。

“民事案件”属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我们可以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归纳为:“民事实体事实”和“程序上的事实”。

第二章诉与诉权第一节诉一、诉的含义和特点(一)诉的含义(lawsuit;action;litigation)诉可作动词和名词来理解,作为动词,可理解为“起诉”;作为名词,可作如下理解:诉是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出对民事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的请求。

(二)诉的特点1、诉是当事人对法院的请求。

2、当事人提起诉的目的是请求法院解决纠纷,保护自己受到侵犯的民事权益。

3、诉是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前提。

4、提起诉的前提是民事法律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

二、诉的构成要素(★★★)诉的构成,是指构成一个诉所必不可少的、能使诉特定化的因素。

1、诉的主体(即当事人)2、诉的客体包括诉的标的与诉讼请求: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实体争议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即当事人之间争议并由人民法院裁判的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实体权利。

诉讼请求是当事人通过法院向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具体的权利主张。

3 、诉的原因P28诉的原因,即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审判保护和进行诉讼的根据。

诉的原因是指案件实体事实。

案例:某人乘坐某汽车公司的客车时,因司机急刹车导致其被摔倒挡风玻璃上,眼镜被摔碎,碎片插入眼中,致其左眼失明。

某人即以侵权为由将汽车公司诉至法庭,获赔12万,但汽车公司以无钱为由拒绝履行。

此时某人才想起请求强制执行,但已过申请执行的法定期限。

无奈某人又以违约为由将汽车公司再次诉至法庭,对此诉讼,法院应否受理?三、诉的种类(★★★★)(一)给付之诉(action of performance)给付之诉,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判令对方当事人履行一定义务之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