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硫的转化(第2课时)【学习目标】1.根据物质的属类,自主分析和归纳酸性氧化物---SO2的性质。
2.运用化合价的知识,正确分析不同价态的含硫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3.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和化学实验,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相互转化,并掌握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提高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4.进一步巩固运用‘二维知识结构图’研究‘家族物质性质’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归纳某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重点】知知识上的重点:SO2的性质方法上的重点:1、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方法2、运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难点】设计实验,并依据实验现象,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归纳实验结论的分析过程。
【学法指导】【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种类繁多,是造成此部分内容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从物质的属类和化合价两个角度构建元素的家族物质,能把繁多的物质变得更加有序。
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分析,也是从物质的属类和化合价两个角度分析:从物质的属类上分析物质的通性,主要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从构成物质的元素的化合价上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悟。
【课前学习区】1、画出硫及其化合物的二维知识结构图,并标注出所学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化合价2、从含硫元素的价态上,分析下列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H2S (2)S(3)SO2 (4)浓H2SO43、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请依据物质的通性,写出SO2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通性:(1)与水的反应:(2)与碱的反应:(3)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课堂学习区】一、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一)SO2的化学性质1、实验探究SO2的还原性(1)、实验原理的分析【问题组1】①要实验探究SO2的还原性,应该选择具有什么性质的物质?请从所给出的物质中选择。
物质:O2、H2S溶液、H2O2、 KMnO4溶液、氯水、碘水(性质类似氯水,一种常见的氧化剂)HNO3、FeCl3溶液②当SO2做还原剂时,在反应中,其产物可能是什么?【提示:依据二维知识结构图分析】(2)、实验方案的优化【问题组2】①在选择的上述物质中,哪种物质的氧化性最弱?【已知】2KMnO4 + 16HCl = 2KCl + 2MnCl2 + 5 Cl2 + 8H2OCl2 + 2KI =2 KCl + I2H2O2 + 2 HI = I2 + 2H2O2Fe3+ + 2 I— = 2Fe2+ + I2②若要实验探究SO2的还原性,你认为先探究SO2与哪种物质的反应,才是最优化的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分组实验1实验操作现象结论SO2的水溶液(含SO2)1mL碘水溶液2—(4)、分析和实验验证SO2与其他氧化剂的反应【交流和讨论】请同学们尝试写出SO2和O2、SO2和H2O2、SO2和氯水反应的方程式。
【实验验证】---分组实验2实验SO2的水溶液(含SO2)1mL KMnO4溶液SO2的水溶液(含SO2)1mL H2O2SO2的水溶液(含SO2)1mL氯水现象结论2、实验探究SO2的氧化性(1)、实验原理的分析【问题组1】①若要实验探究SO2具有氧化性,应该选择具有什么性质的物质?②若还原剂选择H2S酸,请分析SO2的还原产物和H2S的氧化产物?【提示:依据二维知识结构图分析】(2)、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实验操作现象方程式SO2的水溶液(含SO2)1mL H2S酸3、SO2的漂白性---分组实验2【实验资料卡】取少量(1ml)品红(有色物质)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再将所得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友情提示:加热时请上下不断移动试管,使液体受热均匀;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现象:品红,加热后原理:SO2与品红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因此,加热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又会恢复原色。
【归纳总结】SO2的化学性质【课堂检测】Na2SO3和H2SO4反应生成SO2,如下图是实验室制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
E氯水⑴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⑵B中现象为,说明SO2水溶液有性。
⑶C中现象是,证明SO2有性。
⑷D中现象是,证明SO2有性。
⑸E中现象是,证明SO2有性。
⑹F的作用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课堂小结】【课后学习区】1、复习本节课内容,依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整理笔记。
2、完成新学案第三节硫的转化(第3课时)【课前学习区】的内容。
3、思考: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CO2和SO2,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加以鉴别?详述实验方案。
4、自学课本P90—酸雨的形成和防治第三节硫的转化(第2课时)学情分析从知识上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性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也较强,同时前期学习碳、氮的经验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学生,经历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合作学习、分析讨论问题、归纳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本节课的学习储备了坚实的能力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则是学习思路的养成和“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程序,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结论的归纳。
为有效的突破难点,在课前学习区,先让学生完成二维知识结构图,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把SO2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放在课前学习,把酸雨及其防治放在课后学习,有效的减少课堂学习的内容,重点突破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漂白性。
课堂上则采用问题组层层引导,相互讨论,逐步归纳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归纳、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硫的转化(第2课时)效果分析由于本节课运用问题组层层引导的学习模式,学生讨论、争论问题很积极,而动手实验探究,则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体上,学生参与度、学习积极性很高。
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在【课堂检测】环节,准确度很高,说明学生知识上掌握的很好。
从方法和能力上分析,则本节课从一贯之,课后调研,学生掌握的也很好。
所以,本节课,很好的达成了学习目标。
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方法,提升了能力。
第三节硫的转化(第2课时)教材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鲁科版化学《必修1》整个第三章都是集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的第三节《硫的转化》共有3部分内容。
本课时--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位于教材的的第2部分。
经过前阶段的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系统学习了碳氮两种元素,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技巧,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和类比迁移能力,能够通过物质分类理论知识,来推导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生也能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知识分析出二氧化硫中硫的+4价属于中间价态,从而推出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另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实验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为实验探索做好了准备。
通过本专题学习后,将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进一步归纳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提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实验、归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内容上看,相关内容共有SO2的性质和酸雨的形成和防治。
为突出学习重点,把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放在课前学习,把酸雨的形成和防治放在课后学习,课堂上则重点学习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教学知识上的重点:SO2的性质,方法上的重点:1、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方法 2、运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
本课时内容,在苏教版专题四第一单元。
教材通过介绍酸雨,引导学生学习SO2溶于水以及亚硫酸的性质,SO2的漂白性。
对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学习不系统,运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学习思路体现不明显。
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SO2的性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限。
本课时内容,在人教版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教材通过空气质量报告引出SO2,而后着重介绍了SO2的物理性质、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漂白性和还原性。
对SO2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学习不系统,实验则偏重于溶解性和漂白性的验证,探究性不高。
第三节硫的转化(第2课时)评测练习【课堂检测】Na2SO3和H2SO4反应生成SO2,如下图是实验室制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
E氯水⑴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⑵B中现象为,说明SO2水溶液有性。
⑶C中现象是,证明SO2有性。
⑷D中现象是,证明SO2有性。
⑸E中现象是,证明SO2有性。
⑹F的作用是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第三节硫的转化(第2课时)课后反思本节课,课堂上重点通过实验的手段重点探究了SO2的还原性、氧化性和漂白性,使课堂学习内容重点更突出,学习难点也更容易突破。
把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放在课前学习,把酸雨及其防治放在课后学生自学,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有能力完成上述学习内容。
不足之处,则没能很好的结合相关知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本节课,表面上是学习SO2的性质,实则隐含了更重要的方法引导和“学以致用”能力的提升:首先是进一步巩固学习、研究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从物质的属类分析物质的通性,从化合价上分析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及特性的归纳;其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最后是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应把方法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当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SO2的性质和不同价态硫元素间转化的规律则是学习的顺产品。
在“课前学习区”,很显然,学生运用二维知识图学习、复习元素化合物的思路,重视不够。
对杂乱的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思路,在今后的复习和新知的学习中,还需强化。
运用实验探究SO2的还原性和氧化性,其难点是探究的基本思路。
而本节课则通过问题组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优化实验方案→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再次实验验证,这已完整的学习链则有助于学生形成运用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且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学习牵引力,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
对SO2的漂白性,则通过实验资料卡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实验,自我探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
在学习效果检测上,则通过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虽只有一题,但基本上涵盖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很好的查测学生的消息效果。
最后,在课堂总结上进一步巩固学习思路,抽象各物质间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规律,回扣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