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关节影像解剖

骨关节影像解剖

骨关节影像解剖上肢骨关节X线解剖1、肩部肩关节正位片肩关节通常摄前后位片,可观察锁骨、肩胛骨、肱骨上段的形态。

锁骨的肩峰端与肩胛骨的肩峰构成肩锁关节;肩胛骨的肩胛盂与肱骨头共同构成肩关节。

肩关节是人体内活动度最大的关节。

骨关节影像解剖2、上臂肱骨正侧位片上臂的骨骼是肱骨,常规摄影位置是正、侧位肱骨为长管状骨,骨干的上段为圆柱形,中段为三梭形,下段逐渐变为前后向的扁形。

骨干的上端与肱骨大、小结节交界处略变细处为肱骨外科颈,为骨折好发处。

肱骨的上端为肱骨头,与肩胛骨构成肩关节。

为观察肱骨上端,常摄取肩部的穿胸侧位片。

头与干的中轴线形成不小于14O度的角。

肱骨的下端与尺、桡骨共同构成肘关节。

3、肘部肘关节正侧位片肘关节由三组关节共同构成:肱骨滑车与尺骨半月切迹构成的肱尺关节;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构成的肱桡关节;桡骨小头与尺骨冠状突的桡骨切迹构成的上尺桡关节。

肘关节的常规摄影位置是正、侧位片。

侧位片上,肱骨小头中心线与肱骨干中轴线形成前倾角,约为25-45度。

前后位片上,肱骨干中轴线与前臂中轴线形成顶端向内的肘外翻角(或肘外偏角),约为166-170度。

4、前臂前臂正侧位片前臂骨为尺、桡骨,尺骨上大下小,桡骨上小下大。

尺骨上端形成半月关节面,与肱骨滑车形成肱尺关节,其后上较大的为鹰嘴突,前上较短小的为冠状突(或称喙突)。

桡骨上端为桡骨小头,形如环状小盘,与肱骨小头构成关节,内侧还与尺骨的桡骨切迹形成上尺桡关节。

尺、桡骨干的相对缘有骨间嵴。

尺骨远端为尺骨小头,与桡骨远端的尺骨切迹构成下尺桡关节,内侧尚有向下延伸的突起为尺骨茎突。

桡骨远端膨大并形成关节面与腕部的舟骨、月骨构成桡腕关节。

其外侧有向下延伸的突起为桡骨茎突5、腕部腕关节正、侧位片腕骨的X线解剖:八块腕骨分两排,由外到内近排为舟、月、三角、豆骨,远排为大多角、小多角、头状、钩状骨。

各骨相互形成腕间关节。

近排的舟骨和月骨与桡骨远端关节面共同构成腕关节。

远排腕骨与各掌骨构成腕掌关节。

腕部通常摄照正侧位片,为了更好地显示舟骨,可以摄取舟骨位片常规X线片包括腕部后前位及侧位片。

后前位片上,桡骨下端膨大,它向外下方伸出的尖部为桡骨的茎突。

下端远侧的致密边缘是腕关节面,与它相对的腕骨是手舟骨和月骨,其间相隔的透亮带是桡腕关节间隙的外侧半。

尺骨下端的膨大是尺骨头,伸向内下方的突起是茎突。

尺骨头的远侧与三角骨相对,两者之间有较宽的透亮区,是桡腕关节间隙的内侧半和桡尺远侧关节的关节间隙。

因分隔这两个关节的关节盘不显影,所以关节间隙显得特别宽阔。

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形成一凸向近侧的弧形带状影,与桡、尺骨的远侧面相对。

豌豆骨呈圆形,与三角骨重叠。

大、小多角骨的近侧缘与手舟骨相对,远侧缘分别与第1、2掌骨底相对。

头状骨与第3掌骨底相对,钩骨与第4、5掌骨底相对。

钩骨钩呈致密的圆圈影重叠于钩骨的影像内。

侧位片上,与桡腕关节对应的为手舟骨和月骨,月骨的远侧面呈弧形,与头状骨对应。

掌骨、指骨的X线解剖常规摄后前位,掌骨底略呈方形阴影,掌骨头阴影呈球形。

远节指骨末端呈膨大的阴影。

6、手部手部正、斜位片手部有5块掌骨和14块指骨,均为短管状骨。

通常摄取正、斜位片,而侧位片因各骨重叠明显,多不采用。

第二掌骨最长,第一掌骨最粗短。

掌骨的近端与腕骨构成腕掌关节,远端分别与各指的近节指骨构成掌指关节。

除了拇指只有两节指骨外,其余四指均有三节指骨,分别称为近节、中节和远节指骨。

远节指骨末端呈杵状,称为爪甲粗隆或爪甲丛簇。

下肢关节X线解剖1、髋部骨盆正位片。

双侧髋关节对称,Shenton氏线、Calve氏线均连续。

髋关节为球窝关节,由髋臼,股骨头、颈及大小粗隆所组成。

髋臼由髂、耻、坐骨三骨之膨大体部所构成,可容纳股骨头2/3的关节面,两侧对称。

股骨头为球形,表面光滑,中心有一浅窝即股骨头窝,为圆韧带所附着。

髋关节X线测量Shenton氏线(耻颈线):为闭孔上缘与股骨颈内缘自然勾画的连续光滑曲线。

髋关节脱位及股骨颈骨折可使此线不连续。

Calve氏线(髂颈线):由髂骨外缘与股骨颈外上缘自然勾画的连续光滑曲线。

股骨颈干角:股骨纵轴与股骨颈纵轴线的内侧夹角,正常为120-130度。

大于130度为髋外翻,小于120度为髋内翻。

股骨颈前倾角:侧位片上,股骨干纵轴线与股骨颈纵轴线的夹角,正常为12-15度。

Penkin氏方格:作水平线使之经过儿童双侧Y形软骨(髋、坐、耻三骨联合处),再经髋臼窝的上外突起做垂线。

正常股骨头骨骺中心位于此方格的内下1/4区域内,若向外或向上移位,均表示髋关节脱位。

2、大腿股骨正侧位片股骨为人体内最长大的长骨。

骨干为长管状,略向内、后弯曲,其外层是较厚实的骨皮质,X线显示为均匀密实的高密度条形带状阴影,外缘锐利光滑,内缘不光滑。

骨端仅存一薄层骨皮质,X线显示为细线状阴影,其下方为多孔的海绵状松质骨,X线显示为许多骨小梁交叉成的网状阴影。

在骨干的中部,松质骨很少,而由脂肪及造血组织充填,称为骨髓腔。

X线表现为模糊无结构的较透亮区。

股骨上端有股骨头、颈、大小粗隆等结构,与髋臼共同构成髋关节。

股骨下端有内、外髁等结构,与胫骨、髌骨共同构成膝关节。

膝关节正侧位片膝关节为人体内最大的活动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关节内有半月板、十字韧带和滑液囊等结构。

正常膝关节的股、胫关节面相互适应,关节间隙内外距相等。

观察膝关节结构,常规摄取正、侧位片;如需观察髌骨,则须加照髌骨轴位片。

小腿正侧位片小腿的主要骨骼是胫骨,为长管状骨。

骨干外侧与腓骨相邻缘有骨间嵴。

上端有内、外髁,分别与股骨的内、外髁相对应而构成膝关节,前面有突出的胫骨粗隆,为髌韧带附着处。

下端参与构成踝关节,内侧为内踝,外有一凹面,与腓骨相关节。

腓骨为较细长的长管状骨,不承受体重,伴随于胫骨的外侧。

骨干内侧与胫骨相邻缘亦有骨间嵴。

上端略呈球形为腓骨头,其上突出的尖端称茎突。

下端为外踝,外踝内侧面光滑并与距骨构成关节5、踝部踝关节正位片踝关节侧位片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的上面共同构成。

关节面相对应面相互平行,关节间隙规则而等宽。

6、足部足部正、斜位片足部骨骼包括趾骨、跖骨和跗骨。

足部常规摄影位置是正位和斜位;侧位少用,可用于判断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立位水平投照所得的侧位片则用于足弓的测量。

每侧足共有14个趾骨:其中第一趾2节,其余各趾各有3节。

跖骨共有5块:第一跖骨最粗短,第二跖骨最长。

跗骨共有7块:分别为跟骨、距骨、舟骨、骰骨及第1、2、3楔骨。

在第一跖骨远端常可见小子骨;在足舟骨的内侧常可见小副骨——副舟骨脊柱解剖1.形态解剖椎骨上面观脊柱骨由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和尾椎2-4个构成。

颈胸腰椎各椎骨间都可相对活动,而骶椎与尾椎则分别联成骶骨和尾骨。

除1、2颈椎外,每个椎骨由椎体及椎弓两部分组成,两者围成椎孔,各个椎孔连接构成椎管,其内容纳脊髓。

椎弓由一对椎弓根和一对椎板组成,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的椎弓根上下缘切迹构成椎间孔,为神经根通过的部位。

椎弓发出7个突起,分别为一个棘突、2个横突和2对上下关节突。

相邻两个椎骨的椎体靠椎间盘及其前纵韧带、后纵韧带连接加强。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及其上下的软骨板构成。

椎弓部分则由寰枢关节、关节突关节、连接椎板的黄韧带、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棘突尖部的棘上韧带(颈部为项韧带)、横突之间的横突间韧带以及寰椎横韧带连接。

胸椎椎体和横突分别与肋骨形成肋椎关节和肋横突关节(第11、12肋除外),骶骨和骨盆环形成骶髂关节,使脊柱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X线解剖颈椎正、侧、左右斜位片脊柱在正位片上连续排列而成一条直线,在侧位片上则形成一条自然柔和的曲线,并形成4个“生理弯曲”——颈曲向前,胸曲向后,腰曲又向前,骶尾曲向后。

椎间盘在X线片上不显影,成为透明的椎间隙。

颈椎:第1、2颈椎形态特殊,第3-7颈椎椎体在正位上呈鞍形,椎体上缘两侧端可见斜面向内的三角形突起称为钩突,椎体下缘两侧端圆钝的斜面为斜坡,两者形成颈椎特有的钩椎关节。

侧位上可见第2颈椎棘突又宽又大、第7颈椎棘突最长,两者均为计数标志。

颈椎椎间孔需在斜位上观察,注意:左前斜位片显示的为右侧椎间孔,而在右前斜位上显示的是左侧椎间孔。

胸椎正侧位片胸椎:椎体形态较规则,呈四方形。

椎间隙因生理性前曲的关系在侧位上显示为前窄后宽。

椎间小关节的关节面呈冠状位,故关节间隙需在侧位片显示。

椎间孔亦在侧位片上显示。

每根肋骨的肋小头与胸椎椎体的肋凹构成肋椎关节,同时肋结节和横突肋凹构成肋横突关节(第11、12肋无此关节)。

腰椎正侧位片腰椎:椎体形态较粗大,近似四方形。

椎间隙因生理性后曲的关系在侧位上显示为前宽后窄。

椎间小关节的关节面多呈矢状位,故关节间隙在正位片显示良好。

椎间孔在侧位片上显示。

斜位片上椎弓形态类似狗的模样:近片侧横突相当于狗嘴,椎弓根为狗眼,上关节突相当于狗耳,下关节突是狗前腿,狗耳与狗前腿间的间隙为近侧的小关节间隙,椎板相当于狗腹,峡部相当于狗颈;远片侧横突相当于狗尾,下关节突相当于狗后腿。

骶尾椎正侧位片骶尾椎:分别融合为骶、尾骨,再共同形成向后的生理弯曲。

尾骨由于较小而薄,而周围软组织却相当厚实,故显示欠佳,需要认真观察。

3、CT解剖腰椎CT图像,软组织窗,椎间盘平面腰椎CT图像,软组织窗,椎体平面腰椎CT图像,骨窗,椎弓根平面CT检查常用“骨窗”观察椎体、椎弓及小关节等骨性部分,“软组织窗”观察椎间盘、硬膜囊、神经根、韧带等软组织部分。

CT可观察到X线片不能发现的结构,如颈椎的横突孔,并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脊髓、神经根、韧带等结构。

骨性部分:椎骨周缘为致密的骨皮质,内部有松质骨的小梁结构。

椎体中部的前面和后面都有静脉通过的小孔,可使局部皮质显示不连续,椎体内有线形低密度影,应注意与骨折区分。

椎管的颈段近似三角形,前后径平均约为18mm,正常值的下限为12mm;胸段略呈圆形,前后径平均约为14~15mm;腰段上部略呈圆形,下部呈倒三角形,前后径约为15~25mm。

软组织部分:椎间盘的CT值50~110HU,形状大小与椎体大致相似,在腰段其后缘可略有内凹。

硬膜囊由脊髓、被膜及其膜间隙组成,CT 值30~50HU,CT表现为边缘光滑、规则的类圆形影。

脊神经根呈条索状或圆点状软组织影,位于椎间孔部位并可向前外方延伸。

4、MRI解剖腰椎MRI矢状位图像椎骨: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各段椎体在矢状面上大致呈方形,在横断面图像上,颈段椎体呈卵圆形,胸段呈心形,腰段则呈肾形。

正常椎体内的信号比较均一,因含有骨髓,在T1WI呈略高信号,在T2WI呈中等信号,椎体边缘的骨皮质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

椎间盘:T1WI图像上,纤维环及髓核均呈中等信号;T2WI图像上,髓核表现为椭圆形高信号,周围是低信号的纤维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