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玻璃的着色与脱色
2-
¨³ ² ¤£ ¨Ä É Ã ×£ ©
气泡 与硫化物和硫酸盐比值有关。
•还原条件下,硫酸盐分解成O2或SO2成气泡 。 •氧化条件下,S2-转成S0蒸气,成凹气泡,内 有少量黄色沉淀(S0)
•水的影响:水以(OH) -形式进入玻璃 [—Si—O—Si—]+H2O→2[—Si—OH] 玻璃中SiO2量越多 ,网络外阳离子极化 力越大,进入的H2O越多,易析出成气泡。
硒:在中性条件下成淡紫红色,氧化条 件紫色更纯更美,氧化过分无色(硒酸 盐)。还原条件会生成无色碱硒化物和 棕色硒化铁。
硫硒混合:棕红色
(2)硫碳着色
颜色:棕红,琥珀色 ①着色机理 3+ 2Fe 为中心原子,被三个氧离子(O ) 2和一个硫离子(S )包围,成四面体结构。 3+ 着色中心含有一个氧化物(Fe )一个 2还原物(S ) 2+ 3+ 22Fe /Fe 和S /SO4 有重要作用 23+ 色心浓度=[Fe ][S ] 色心浓度越大,颜色越深。
2. 金属胶体着色 (1)着色机理 金属(Au Ag Cu)以单质形式存在于玻璃中, 形成晶体并聚集而成胶粒,对光产生选择性吸收, 使玻璃着色。 (2)工艺过程 ①金属离子的溶解(前提) ②金属离子的还原 热还原法(预先加入多价元素) 2Au+ + Sn2+ → 2Au0 + Sn4+ 2Ag+ + Sn2+ → 2Ag0 + Sn4+ 2Cu+ + Sn2+ → 2Cu0 + Sn4+
例:见右图。
5 4 3 2 1
•以Li2O取代Na2O, 2Li2O极化力大,S 量↓。 •以K2O取代Na2O,由于 K-O给氧能力大,也使 2S 含量↓,从而影响色 心浓度。
K2O Li2O
0 1 2 3 4 5
Na20Ò Æ È ¥ Ö Ø Á ¿ %
③常见缺陷 颜色不纯
硫碳着色玻璃的光谱特性 见下图
这一类离子中的电子自旋总和等于零,稳定,跃迁 需高能量,通常不产生选择性吸收,故无色、不 吸收紫外线。
(2)18或18+2电子壳阳离子
结构:这类离子每个轨道上也都有两个电 子,相对较稳定,但不及惰性气体型离子。 特点:极化率大,易变形,有变价,吸收 紫外线。
本身无色,易被还原为金属态。与阴 离子结合可有色。
© ¥ £ ¨£ Ê £ ý  ¸ ¹ Í
70 60 50 40 30 20 10 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700
•色泽的纯度和亮度取决于: 550nm波长的透光率。 •硫、铁、碳含量高,色暗。 •硫、铁、碳总量一定,S 3+ 24+ /Fe 、S /C 越大越好。 •Fe多易成硫化铁,色暗。原 料含铁量要严格控制。 •还原气氛有利
钕 •Nd3+:紫红色,有双色效应 •吸收峰复杂且稳定,可做校正分光光度计的标准玻璃。 •固体激光材料。 (6)混合着色 可从透光曲线迭加推测混合色
•铈+钛:金黄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同基础玻璃、比例可得黄、金 黄、棕、蓝等色。
•锰+钴 紫到蓝间颜色,锰调节色调。、
•钴+铜
钴消除铜绿,铜消除钴红,得浅蓝→淡青
(3)硫化镉和硒化镉着色
①概述 着色物质 胶态的硫化镉(CdS)、硫硒化镉(CdS、 CdSe)、硫碲化镉(CdS、CdTe)、硫化锑( Sb2S3)、硒化锑(Sb2Se3)等 着色取决于CdS/CdSe ②光谱特性
在可见光区无吸收峰,而是出现连续吸收区
在可见光区有吸收极限
90
CdO 无色 CdO CdS 淡黄 300 400 CdS 黄 CdS CdSe 橙 CdSe 深红 CdTe 黑
铬
•Cr3+:绿色,着色能力强,高温较稳定,强 还原条件可能全以3价存在 •Cr6+:黄色 低温有利于其存在。
•铬在硅酸盐中溶解度较小,可用于制铬金星 玻璃。 锰 •Mn2+ : 3d轨道半空,着色弱,近于无色 •Mn3+:紫色 ,氧化越强着色越深。 •钠硼酸盐中为棕色,铅硅酸盐中为棕红色。
铁 •Fe2+:蓝绿色 •Fe3+: 3d轨道半充满,着色弱,浅黄绿色或黄色 •通常两种价态同时存在,比例不同而显不同颜色。 •在磷酸盐玻璃还原条件可能全为2价,在红外有吸 收峰,吸热好,透可见光好,可做吸热玻璃。 •两价态均强烈吸收紫外线,用于太阳镜和电焊片。 钴 •常以Co2+存在,着色稳定。 •[CoO6]偏紫色,低碱硼酸盐、磷酸盐中 •[CoO4]偏蓝色,硅酸盐中较多 •0.01% Co2O3即可使玻璃呈深蓝色。
⑤显色
需要使CdS、CdSe长大成微晶体(胶体)实现着色, 因此需要热处理,即显色。
•一次显色(无须热处理):制品成形后就产生颜色。
工序简单,光谱特性要求不高。
•二次显色:成形后,无色,热处理后显色。
适用于光谱特性要求高的玻璃
温度:提高显色温度利于混晶中CdSe比例增大。
温度升高10C吸收限向长波移动5nm
•铜+铬 以CuO:Cr2O3=1.5:1为中心(绿)得黄绿→蓝 绿,铜多偏蓝,铬多偏黄。
不可从透光曲线迭加推测混合色
•铬+锰:少量K2Cr2O7使紫色增强,再多则变 灰色。 可制黑色和黑色透红外玻璃。 •铁+锰:褐紫色和黄棕色,色调无规律。 •铁+钴:灰色,比例不同颜色深度不同。 •钴+镍:比例不同,可得蓝色~紫色系列。 •铁+铬+铜+镍:黑色,几乎将红外、可见、 紫外光全吸收,仅少量透过。
④胶态硫硒化镉的形成
•主要由于熔体冷却时发生分相。由于硫化物
溶解度小,冷却时硫化物析出形成第二相并 长大成微晶体
•一般在含锌硅酸盐中加入硫化镉和硒粉熔制
而成 首先析出硫化锌,进一步降温,反应移 向硫化镉方向,硫化镉长大成为胶态颗粒, 产生黄色——镉黄玻璃 ZnS+CdO→ZnO+CdS
•热处理时硒离子进入CdS晶格,形成CdSCdSe混晶而成红色——硒红玻璃
二次显色温度一般略高于退火温度(600℃~800℃) 时间:保温时间延长颜色加深。
4. 其它着色方法 曝晒着色 在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下,玻璃结 构中或变价离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引起。 被激电子被玻璃结构中某处捕获, 形成新的电子结构,即色心。 最常见的杂质铁,易产生曝光着色。
锡在金属胶体着色中起“保护胶”的作用
(3)影响胶体着色颜色的因素
胶粒大小 太小对光不散射,太大发生乳浊。
金胶粒大小(nm) 颜色 <20 20~50 50~100 弱黄 红 紫红→ 蓝 100~150 透射:蓝 反射:棕
胶粒浓度 影响色饱和度 着色剂种类
3. 硫、硒及化合物着色 (1)单质硫、硒着色 硫:只在硼很高的玻璃中存在(蓝色), 不实用。
50 10
500
600
700
800波长(nm)
CdO、CdS、CdSe、CdTe玻璃的透光率曲线
③着色机理
颜色与胶体大小无关,与CdS/CdSe有关 CdS含量% CdSe含量% 100 75 40 10 0 25 60 90 黄 橙黄 鲜红 深红 随CdS/CdSe↓,吸收极限向长波方向移动
结构因素 2+ 3+ 结构因素对Fe /Fe 影响小。 24+ S 大多处于两个Si 之间, 似桥氧。 24+ 2S -Si 稳定性取决于阳离子对S 的极化作用 2网络外阳离子场强越大(极化作用越大)→S 4+ 2-Si 稳定性差→S 含量↓→色心浓度↓。
È S/SO4 Ó ± Ö × Ë · ¿
(1)惰性气体型阳离子 其电子层结构与周期表中邻近的惰性气体相似。
电子层结构 1s2 1s22s22p6 1s22s22p63s23p6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5p6 惰性 He(氦 Ne) (氖 Ar) (氩 Kr) (氪 Xe) (氙 ) 阳离子 Li+,Be2+,B3+,C4+ Na+,Mg2+,Al3+,Si4+ K+,Ca2+,Sc3+,Ti4+ Rb+,Sr2+,Y3+,Zr4+ Cs+,Ba2+,La3+
Cu+、Zn2+、Ga3+、Ge4+、As5+、 As3+、 Ag+、Cd2+、In3+、Sn4+、Sb5+、Au+、Hg2+、 Tl3+、Pb4+、 Pb2+、Bi5+、Bi3+
(3)不饱和电子壳阳离子
结构:d(过渡金属)和f(镧系元素)亚层有不 饱和电子,很不稳定。电子跃迁所需要的能量Eg 较小,可见光谱范围内的能量足够,故显色。 特点:有色、变价、吸收紫外线等。 (4)离子着色一般规律 电外层(或次外层)含未配对电子或“轨道”部分 填充者:有色 电外层(或次外层)的电子已配对(全充满、全空 )或半充满者:无色或色弱 变价阳离子:紫外或近紫外区有强烈吸收
叶 巧 明 教 授
玻 璃 工 艺 学
第五章 玻璃的着色与脱色
(一)玻璃颜色的表征方法 物质呈色主要为光吸收和光散射,而以吸 收更常见。
(1)颜色 三要素 色相(主波长):颜色的相貌,即颜色的 种类,取决于透过或反射的主波长。 明度(总透过率):颜色的明暗程度,可 表明颜色深浅的差别。 饱和度(色纯度):色彩的浓淡程度和鲜 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