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纪录片《向死而生》观后感

纪录片《向死而生》观后感

纪录片《向死而生》观后感
纪录片《向死而生》观后感
读完开复先生的《向死而生》,
并观看了由高晓松拍摄的同名纪录片,
感慨颇多:
透过文字,起初觉得开复老师真是一个自负的人,
尽说些自己过往的辉煌成就和当下的创新工场,
满满的好为人师的人生赢家和青年导师形象。

一度想着弃读,毕竟太自恋了。

可随着阅读的深入,
才感受到开复老师的真诚,有痛定思痛的勇气,颇为震撼。

关于父母。

在《我家那小子里》,李维嘉面对嘉宾妈妈催婚催生团,颇为感慨地感慨:
“我作为一个过来人,好多时候我都觉得父母讲的不对,
但是我活到我现在42岁,我觉得父母讲的都是对的。


父母总是无私,默默付出一切不求回报。

总是宽容,即便心有忧虑,依旧让孩子把握自己的方向盘。

父亲总是沉默,身体力行地做着,
看到父亲的背影有一种无法抵抗的酸楚。

看着父亲日渐深嵌的皱纹,爬满了子女的喜怒哀乐。

看着父亲日渐斑白的鬓发,染尽了岁月的斗转星移。

父亲从不要求,但看到父亲穿着自己送的鞋子,有格外的幸福。

母亲总是笑哈哈,尤其是成为坚定的基督徒后。

原本分分钟爆炸地她竟成为了大家的调节器。

我常常把自己压力、恐惧。

担心、害怕一股脑儿倒给母亲。

这一年为了市里的比赛,为了新秀考试,压力大到敏感。

我深知母亲比我更担心我,更心疼我,但每次爆发过后,
母亲总是跟没事人一样,安慰我。

鼓励我。

深知父母是我最大的发动机和安心丸。

只怕,真如李开复所言,在前进的路上忘记了最该守候和守护的人和事。

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安排生活的主次轻重缓急,让生活慢下来。

爱父母从爱自己开始,从跟他们好好说话开始。

关于手足。

我是这一代的幸运儿,有手足的陪伴。

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越发体会到手足情深。

老二活泼机敏,老三真诚踏实。

结婚时,老二开玩笑地跟小周说,你一定要好好照顾我姐。

老三临上车时,拉着小周说,你一定要好好照顾我大姐。

每临大事没有静气的时候,他俩的安慰和关心总是让我自愧不如。

感谢他们没有嫌弃我,一直陪伴着我。

感谢给我最柔软的后方。

这一年,我深深的反省自己,是不是常常自私,
是不是做到了姐姐该做的,答案让人遗憾。

未来的日子我要好好把握,
把希望写进日子里。

关于爱人。

小周敏感可爱,常常做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儿。

小周不言情不说爱,但都在点滴里。

身体不适时的热水,
心情郁闷时的陪伴,发奋求索时的支持。

他常常比我着急,尤其是值得着急的事情上。

可有时这急性子,忍不住暴脾气,
正像歌里唱的,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索性两人也有了默契,小周发火时当做看戏,
就像是看一个小屁孩表演气急败坏,
有时竟能以家长的宽容看待,因为知道他下一秒就雨过天晴。

开复老师的夫人先玲女士,一直是他背后的支柱,
在他每一次华丽转身的时候,默默支持不计牺牲。

在追求事业时,开复老师几乎没有注意到夫人的付出。

直至罹患癌症,忙碌的脚步慢下来,对夫人的依赖才日益让
其反思,
每一次看似华丽的转身背后,是全然不顾夫人牺牲熟悉生活
的改变。

可夫人却不曾言说,只是默默支持。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压力袭来时,对另一半的依赖才愈发明显。

但在平时却少了尊重和换位思考,今后的日子里改变。

关于孩子。

开复先生的大女儿坚守自己的内心,走上路设计师的道路。

小女儿曾是父母眼中的“调皮孩子”,但在癌症期间,开复老师陪着她,
她将纹身由“try”逐渐改为“stay gold”,
读到这儿,我的眼眶湿润了。

在孩子的任何阶段都渴望父母的陪伴和呵护,
只是需要的方式不同罢了。

在小女儿选择大学时,开复老师对女儿说,希望她有多元文化背景,
而不是进入进行职业教育。

这给我很大的思考,自己对学校理解是不是太过于狭隘,
大学给予人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人生观的稳定。

另一方面,深感孩子在儿童是基于民主的生态环境,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常责怪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却总是在包办一切。

下学期,我想在这方面做更多的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