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研究1现行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1概、预算定额方面1.1.1现行定额的消耗量和价格合一,难以适应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的变化,适时地对工程进行调整。
定额应是确定分项工程消耗量的标准。
但现行定额为便于满足编制工程概、预算,事先确定工程造价的需要,绝大部分的定额是把“量”、“价”合一。
1.1.2现行定额综合程度较大,施工手段消耗部分统的较死,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发挥。
现行定额基于满足事先确定工程造成价的需要,减少了必要的、结合工程实际调整、换算的“活口”把企业的技术装备、施工手段、管理水平等属于竞争机制的活跃因素固定化了,不利于施工企业各自发挥优势。
1.1.3不少地区定额配套不全,缺项多,跟不上建设发展的需要。
目前不少地区缺乏概算定额,只有预算定额。
以至于使初步设计深度达不到预算定额项目划分过细的要求,造成概算缺项多,造价不准。
1.1.4现行定额的管理体制不利于促进全国统一的建设市场的开拓和发育。
现行定额的管理体制按其管理分工,分为全国统一定额和地区统一定额。
由于部分定额的适用范围相互界定不清,定额项目定义重复,甚至同一定额项目水平相差悬殊,计算方法也各异,在全国范围内应该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至今未能统一,从而给跨地区、跨行业的设计、施工招标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同时也削弱了国家对定额水平的宏观调控能力。
1.2费用定额和取费方法方面1.2.1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内容繁多混杂,既有施工现场发生的费用,又有企业经营性费用,综合费率过大。
1.2.2其他费用更名目繁多,政出多门且各地费种不一。
1.2.3取费方法上存在着取费基础不一,计算繁琐费时的问题。
一、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土建工程是以直接费为基础计取间接费的,而安装工程则采用基本工资为基础计取间接费的,其间虽然有一定的理由,但也不是不可逾越的;而至今不敢碰它,造成这样长期采用工资作为计取间接费的基础而繁琐费时。
此外在计取利润、税金和贷款利息等费用时,更是计取基础不一,有的要扣某些费用,各地不尽相同,取费时必须严格按照当地规定的取费等程序表进行,而且,不注意就要出错。
1.2.4工程造价管理与国际惯例脱节方面从工程造价的组成、工程量的划分、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方法等整个造价管理上,国内现行体制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不少方面与当前国际通用的作法很不一致,难以对口,国际投资方要想弄清国内的现行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一套做法很不容易,而我们对国际上的做法也不够熟悉,这对适应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开展国际工程承包都是不利的。
2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改革的必要性2.1.1纵观前几个方面的情况,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一、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工程造价管理也有两种管理,一种是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二是工程价格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了对工程造价的计价依据,计价行为的管理,也包括对工程造价编制与确定、咨询单位资质、从业人员资格的管理监督,它是保障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与效益,维护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
总结起来,工程造价管理基本内容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按照我国目前的计划模式。
即对于一个工程项目分别计算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无论是确定还是控制造价都是以统一的工程建设定额为依据的。
因此在整个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中,定额管理体制是其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处。
定额管理制度的改革,从定额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
定额是在我国建国后计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和成熟的。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投资体制的集权管理模式,政府既是宏观政策的制订者,又是微观项目建设的参与者,因此计划色彩浓厚的统一定额就能够为政府进行宏观的投资调控和微观的建设项目管理提供有利的方法和手段。
二、但是也应该看到,统一定额的存在依赖于投资主体的一元化而忽略市场的调节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增大,经济加速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已初步形成,国有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下降,这种转变也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建设项目管理方式,过去那种不分项目统一的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定额改革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所以现行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上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有待解决。
其主要问题为:把工程建设简单的理解为一种计划行为,而不是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行为,因此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建设市场的价格扭曲现象,即价格不能反映其价值。
区分工程价值理论意义在于,为投资者和以承包商为代表的供应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市场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当政府提出要提高工程造价,提高利润率,并获得更多实际利润,它是要实现一个市场供给主体的管理目标,这是市场运行机制的必然,不同的利益主体决不能混为一谈。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计价模式是采取定额概预算制度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标志就是计划色彩浓厚,消耗是法定计划的。
人工价格是计划的,材料价格是计划的,机械台班价格是计划的,所有的调整均要经过计划部门批准。
这种“量价合一”的定额,是一种计划的综合单价而不是通过市场竞争而成的。
所以,我们称这种计价模式为“过渡时期计价模式”,这种综合单价即为过渡时期计价依据。
三、过渡时期的计价模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产物,出于对国有投资实施控制考虑,工程造价这种管理机构融合了计划与市场两种色彩的折中方案,迎合了政府中的计划部门的需要。
对出于保护国有大中型施工企业的需要,地方政府不得不保护国有大中型企业。
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WTO的加入,将迫使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应建立在市场经济的计价模式。
这种计价模式是一国际惯例,控制量,放开价,由企业自主报价,最终由市场形成价格。
2.2改革的可行性2.2.1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但是这一目标如何实现,尤其是对于其中的定额管理制度应如何改革,甚至提到还要不要定额的问题,目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在定额管理的改革中,以下几方面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定额概预算制度是新中国建立后从前苏联引进的,在这一时期,我国实施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全国只有一个投资主体,就是国家,不存在其他的投融资渠道。
此时国家作为宏观调控主体和微观投资主体这两者是统一的。
为了保障国有投资的节约和高效,当然要通过定额这一强硬手段来进行调控。
可以说,定额从我国建国一直到70年代末这一段时间内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国有投资已不再是唯一甚至是主要的投资主体。
此时,这种不分项目,不分投资主体的统一定额就显得弊端越来越多。
虽然对改革从来没有间断过,但是一直没有改变其统一性。
对于多数项目,政府已经不是参与者之一,如果此时还是按照国家统一颁布定额来计价的话,就好像买卖双方进行交易,而由第三者定价一样,是一种不符合市场机制的行为。
随着建设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市场多方主体迫切需要一种自己能够参与的交往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应该是一种适于市场运作的方式。
二、定额本质应该是一种消耗量的指标,即只含量不会变。
但是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价格长年不变动。
因此,为了使用方便,我国实施的定额一直是即含量又含价的,即实际上是一种单位估价表。
这种定额的表现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我国市场价格的放开,这种定额的表现形式已越来越不符合实际的需要。
虽然有规定各地造价管理机构应该定期发布各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信息,但这种发布的价格住处仍然不能摆脱其统一性,只不过是从统一的单位估价表换成了统一的工程价格信息,这种经过改进的价格依然不能完全反映某一个施工企业的实际水平,而反映的是社会平均水平。
在这种价格基础上,各施工企业之间是很难展开竞争的。
三、“量价合一”中的“量”是指工程还是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数量,这一原则在提出时“量”毫无疑问指的是物质消耗数量。
但从我们上一部分所介绍的国际惯例的作法来看,世界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只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而没有统一的消耗量指标。
这是因为完成单位工程量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数量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是施工企业之间展开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采用统一的做法,无疑把这种竞争无形之间抹杀了,因此,此处的“量”如果理解为统一的工程量应该更加合理一些,也好符合市场定价的总体目标。
“量价合一”:工程量及价格为一体来计算工程造价,国家不能宏观调控,其定额消耗量,对于人工、机械、材料等消耗量不能直观控制,只反应在其价格中,但是定额的局限性,使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沉积,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性招投标。
2.2.2定额的最大问题应该归结到它的统一性和指令性上,这也是多年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所以定额的改革也好应该从这方面入手,即弱化全国行业地区的统一定额的指令性,当然,使取消定额的论调也好是不可取的,一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和完美,并且市场的真正成熟估计还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定额的存在还是有相当的必要性,它可以作为建设市场计价指导性依据。
因此定额的改革方向应明确为:弱化其指令性,发挥其指导性,区别不同的工程项目采用不同的计价方式。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施工企业和设计咨询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制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定额,使得建设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能够真正符合市场的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2.3转变政府职能问题,经过多年改革,政府已由原来对工程造价进行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转变为现有统一工程量、预算规则和消耗量定额,施行政府指导价与市场价相结合的价格制度,政府职能已经很大转变。
接下来政府应当进一步转换职能。
国外工程造价管理经验表明,政府确定指导性定额社会咨询机构以及建筑企业制定自己的定额两者结合,创造适合竞争环境,能够比较好地实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目的,政府应当加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间接调控,严格控制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品质,善于应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从而更好地促进工程造价管理。
2.2.4经济与技术相结合概预算工作不仅反应设计、计算工程造价,还要影响设计,优化设计。
以往现在的大部分情况是设计与造价分离,设计人员不必考虑降低造价问题,往往导致造价偏高的问题,所以说经济要与技术结合起来,设计时充分考虑降低造价的因素,使经济与技术目标统一起来,提高其合理性,从而建筑设计也好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2.2.5工程造价咨询也要逐渐向规范化发展,国外工程造价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咨询服务业,它取代政府行使大部分的管理职能,它为工程造价管理的规范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国政府也需要逐步完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发挥造价协会的监督作用,促进咨询单位的服务向规范化发展,公正、中立地各方面提供服务,确立自己的声誉,明确并严格执行违规操作的惩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