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管检验技师临床化学讲义第十四章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

主管检验技师临床化学讲义第十四章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临床化学常用分析技术

一、光谱分析(分光光度技术)

利用各种化学物质所具有的发射、吸收或散射光谱谱系的特征,来确定其性质、结构或含量的技术,称为光谱分析技术。

特点:灵敏、快速、简便。

是生物化学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技术。

分类

(一)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是朗伯-比尔定律。

mber-Beer定律:

A=k·b·c

A为吸光度

k—吸光系数

b—光径,单位:cm

c—溶液浓度,单位:g/L

2.摩尔吸光系数:在公式“A=k·b·c”中,当c=1mol/L,b=1cm时,则常数k可用ε表示。

3.比吸光系数:在公式“A=k·b·c”中,当c为百分浓度(w/v),b为cm时,则常数k可用E%表示,称为比吸光系数或百分吸光系数。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元素所产生的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所发射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技术。

即在一定条件下,原子的吸光度同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的浓度成正比。

常用的定量方法有:

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内标法。

1.标准曲线法:将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标准溶液按照一定操作过程分别进行测定,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相同条件下处理待测物质并测定其吸光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找出对应的浓度。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每次实验都要重新制作标准曲线。

2.标准加入法:把待测样本分成体积相同的若干份,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标准品,然后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标准品加入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用直线外推法使工作曲线延长交横轴,找出组分的对应浓度。本法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消除样品基质效应的影响,较为常用。

3.内标法:在系列标准品和未知样品中加入一定量样本中不存在的元素(内标元素),分别进行测定。以标准品与内标元素的比值为纵坐标,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再根据未知样品与内标元素的比值依曲线计算出未知样品的浓度。本法要求内标元素应与待测元素有相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只适用于双通道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三)发射光谱分析法

有些物质物质受到有较高能量的光(如紫外光)照射时,在吸收了某些波长的光后,会发射出不同波长和不同强度的光(光致发光),照射停止,发光亦随之消失,这种光称为荧光。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利用荧光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荧光法。

在荧光分析中,待测物质分子成为激发态时所吸收的光称为激发光,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荧光称为发射光。

发射光谱分析法测定的是受光激发后所发射的荧光强弱。

(四)火焰光度法

火焰光度法是利用火焰中激发态原子回降至基态时发射的光谱强度进行含量分析的方法。

样品中待测元素激发态原子的发射光强度Ⅰ与该元素浓度C呈正比例关系,即Ⅰ=aC,式中a为常数,与样品组成、蒸发和激发过程有关。

火焰光度法通常采用的定量方法有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和内标法。

(五)透射和散射光谱分析法

主要测定光线通过溶液混悬颗粒后的光吸收或光散射程度,常用方法为比浊法,又可称为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临床上多用于对抗原或抗体的定量分析。

二、电泳分析

在直流电场中,带电粒子向带符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醋酸纤维素是指纤维素的羟基乙酰化形成的纤维素醋酸酯,由该物质制成的薄膜称为醋酸纤维素薄膜。

这种薄膜对蛋白质吸附小,能消除电泳中出现的“托尾”现象。

具有分离速度快、样品用量小的特点,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

2.凝胶电泳:

以淀粉胶、琼脂或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法称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普遍用于分离蛋白质及较小分子核酸。

琼脂糖凝胶电泳适用于分离同工酶及其亚型、大分子核酸等。

3.等电聚焦电泳:

等电聚焦(IEF)是利用有pH梯度的介质分离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的电泳技术,特别适合于分离分子量相近而等电点不同的蛋白质组分,在区带电泳中分辨率最好。

常用的pH梯度支持介质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葡聚糖凝胶等。

4.毛细管电泳:

利用电泳和电渗流的电动力学原理,在一种空芯的微小内径的毛细管中进行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技术。

毛细管电泳可分为:

毛细管自由溶液区带电泳

毛细管凝胶电泳

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

胶束毛细管电动力学色谱

三、离心技术

(一)离心技术的基本原理

离心技术是根据一组物质的密度和在溶液中的沉降系数、浮力等不同,用不同离心力使其从溶液中分离、浓缩和纯化的方法。

离心技术分为制备离心技术和分析离心技术。

制备离心技术主要用于物质的分离、纯化。

分析离心技术主要用来分析样品的组成。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二)离心技术种类及在检验中的应用

离心技术在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

①对悬浮液中颗粒的分离,如从全血中分离血清、血浆等;

②分离两种密度不同液相,如从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有机相等。

离心法的分类

1.平衡离心法:

可用来分离细胞、细胞膜或细胞碎片。

2.差速离心法:

又称差级离心法,其原理是交替使用低速或高速离心,也可采用逐渐增加离心速度的办法,通过不断增加相对离心力使一个非均匀混合液内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粒子分部沉淀。适合分离大小和密度差异较大的颗粒。

由于分辨率不高,常用于定性分离手段之前的粗制品提取。

3.密度梯度离心法:

该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以同时使样品中的各个组分得到分离。其做法是将样品放在密度梯度介质中进行离心。常用的梯度材料有蔗糖、甘油、KBr、CsCl等。

此法可分为:

(1)速率区带离心法:

根据分离的粒子在梯度液中沉降速度的不同,使具有不同沉降速度的粒子处于不同的密度梯度层内分成一系列区带,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

一般用于分离大小相异而密度相同的物质。

(2)等密度区带离心法:

离心前预先配制介质的密度梯度,待分离的样品铺在梯度液顶部或与梯度液混合,当梯度液由于离心力作用逐渐形成底浓而管顶稀的密度梯度,同时,原来分布均匀的粒子也发生重新分布。此法常用于分离大小相似而密度差异较大的物质。

4.分析性超速离心:

主要是为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沉降特性和结构,如测定大分子的相对分子量、生物大分子的纯度估计、分析生物大分子中的构象变化等。

四、层析技术

(一)层析技术的原理

层析法是利用不同物质理化性质的差异而建立起来的技术。

所有的层析系统都由两个相组成:

固定相:大多是固体物质或是固定于固体上的成分。

流动相:由水和各种溶媒组成(液体或气体)。

当待分离的混合物随流动相通过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与两相发生相互作用(吸附、溶解、结合等)的能力不同,在两相中的分配(含量比)不同,且随流动相向前移动,各组分不断地在两相中进行再分配。

分部收集流出液,可得到样品中所含的各单一组分,从而达到将各组分分离的目的。

(二)层析法分类

层折法分类

而按层析原理还可将层析分为:

1.凝胶层析: 2.离子交换层析

3.高效液相层析 4.亲和层析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请联系网站删除

只供学习与交流

液体 气体

液体

液-液层析 气-液层析

固体 液-固层析 气-固层析

1.凝胶层析:

又称分子筛过滤或排阻层析等。

固定相是多孔凝胶,各组分的分子大小不同,因而在凝胶上受阻滞的程度(移动速度)也不同。

本法的优点是所用凝胶属于惰性载体,吸附力弱,操作条件温和,不需要有机溶剂,对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

常用的凝胶有SephadexG(葡聚糖凝胶)系列。

凝胶层析可用于脱盐、分离提纯、测定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高分子溶液的浓缩等。

2.离子交换层析:

采用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物质作固定相,利用它与流动相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交换的性质来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也可用于分离核酸、核苷酸及其他带电荷的生物分子。

3.高效液相层析:

在经典液相层析法基础上,引进气相层析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颖快速的分离技术。

具有分离能力强、测定灵敏度高、可在室温下进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对分离蛋白质、核酸、氨基酸、生物碱、类固醇和类脂等尤其有利,根据流动相和固定相相对极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可分为正相和反相两种。

4.亲和层析:

利用待分离物质和它的特异性配体间具有特异的亲和力,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将可亲和的一对分子中的一方以共价键形式与不溶性载体相连作为固定相吸附剂,当含混合组分的样品通过此固定相时,只有和固定相分子有特异亲和力的物质,才能被固定相吸附结合,无关组分随流动相流出。

改变流动相组分,可将结合的亲和物洗脱下来。

亲和层析中所用的载体称为基质,与基质共价连接的化合物称配基。

具有专一亲和力的生物分子对主要有:抗原与抗体,DNA与互补DNA或RNA,酶与底物、激素与受体、维生素与特异结合蛋白、糖蛋白与植物凝集素等。

亲和层析可用于纯化生物大分子、稀释液的浓缩、不稳定蛋白质的贮藏、分离核酸等。

五、电化学分析技术

(一)基本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