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增长理论的现代观点

经济增长理论的现代观点

经济增长理论的现代观点摘要:本文通过对经济发展演进历程的分析,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主要贡献。

通过对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理论比较,更加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从以资本积累为核心的哈罗德多马理论到外生技术决定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到80后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理论从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生技术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

这一理论的形成表明经济增长不是靠外部力量,而是内部力量如人力资本、研究开发、劳动分工、边学边干等转化的。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模型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main contribution. Through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he more clearly the various periods of growth the main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s the core of Harold Daumas theory to exogenous technical decisions for the new class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o 80 to Roemer, Lucas and other human representation of the economist, to new classical theory from a new thinking on the basis, put forward the endogenous technology as the core of the new growth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this one theory suggests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not the external force, but the internal forces such as human capit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 of labor, learning-by-doing and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odel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经济学理论研究过程中增长理论研究一直是比较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humpeter 最早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以“创新理论”为核心,探讨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周期波动,提出了独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熊彼特,1990)这是最早提出经济增长理论观点之一,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情况出发,提出了增加投资弥补需求缺口的理论,其目的是消除短期的、周期性的经济不稳定。

哈罗德(R.F.Harrod)则把短期波动理论发展成为长期的增长理论并与美国学者多马(E.Domar)不谋而合,因此被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式”。

50年代,Solow 将经济增长理论引入了“新古典”时代,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增长路径的稳定性问题,并发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作用,这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第二次飞跃;80年代中期以来,以Romer、Lucas 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致力于技术进步的内生化研究,探讨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理论从外生均衡分析到内生机制分析的第三次飞跃,将经济增长理论引入了“新”时代。

1.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资本积累理论哈罗德和多马都是运用资本增长和产出的增长关系来构建的增长模型。

任何经济增长必须以国民收入储蓄(S=s·Y,设国民收入为Y,储蓄率为s,储蓄为S)的一部分来抵补等资本品的损耗,但若谋求增长,则必须注入体现资本品增加的新投资。

资本品和GNP之间存在着由技术水平决定的某种直接经济关系,这一关系称为资本产出比(K/Y=k,K表示资本存量,Y表示国民收入)。

由此可见,要谋求产出增长,必须得到一定储蓄的保证。

可见,增长的快慢和收入水平、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密切相关。

(谭崇台,2004)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一个时期储蓄转化为资本即新资本形成时下一个时期产出增长的源泉,产出的增长近一步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

资本存量的变化即是投资。

资本存量为可K,投资为I,△K为资本存量变化,则I=△K,资本产出比为K/Y=k,即△K=k△Y。

一国的总投资必与总储蓄相等,由上述可知I=△K=k△Y△Y/Y=s/k, △Y/Y表示国民收入即产出的变化率或增长率,如用G表示,则G= s/k这就是哈罗德模式。

说明GNP增长率是由国民储蓄率和国民资本产出比例共同决定的。

(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2005)多马模式与哈罗德的模式基本相同,基本公式是:G=s·σ两个模型基本区别就是在多马模型用资本生产率代替哈罗德模型中的资本产量比率。

资本产量比率又称投资效率,是指每单位资本可得到的产量,用σ表示。

与哈罗德模型中k相比,不难看出,σ=1/k。

(车维汉,2006)并且哈罗德和多马两人的增长率中都假定资本产出比是既定的,因此只要有一定的储蓄率,从而经济增长率就是既定的或者说是“有保障的增长率”。

然而问题在于s和k变量都是独立的,不能保证都是按一定比例不变的方式运动的。

所以在哈罗德的理论中所希望的稳定状态是不确定的。

因此充分就业的均衡经济增长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哈罗德增长理论的“刃锋”问题。

意指均衡增长途径似一把刀的刃锋那样狭窄,以致经济难以沿着这一途径增长。

2.第二阶段:新古典增长理论正如以上所说从凯恩斯理论发展起来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的主要缺点是把资本看成是促进增长的唯一因素,没有考虑投入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动会引起投入要素相互替代的可能性,新古典经济家对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式的批评就集中在这一点上。

如果劳动的供给超过资本的供给,工资率比起利息率将相对地下降,或者相反都会引起劳动与资本的相互替代,这种替代将减少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最早是由索罗(1956)和斯旺(1956)首先提出的,其后由米德、萨缪尔森和托宾等经济学家对其补充和发展,形成了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主要的还是以外生技术决定经济的增长。

新古典经济学家把生产函数定义为Y=(K、L、R、t)式中:K、L和R各自表示为资本、劳动、及自然资源,t为时间(表现为技术不断改进趋势的因素),F表示函数关系。

如果R固定,L和增加,时间在前进(意味着技术在不断改进),于是:△Y=V·△K+ W·△L+△Y`式中V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W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Y为由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产出增长量。

由于对技术进步的增长率衡量存在着实际困难,所以一般用产出增长率超过总计的生产增长率的情况来衡量的。

△Y/Y-V·△K/Y-W·△L/Y=△Y`/Y新古典的增长模型一反资本积累是决定因素的传统看法,提出了技术进步是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的观点。

新古典增长模型提出了增长的条件,但却没有提出达到某种具体增长率的条件,这样就避免了哈罗德的刃锋问题。

新古典增长的索罗模型:人均资本净变化△k是储蓄超过必须投资的部分:△k=sy-(n+d)k稳态的定义为△k=0,并且在y*、k*值满足:sy*=sƒ (k*) = (n+d) k*根据模型可知,稳态的增长率是被人口自然增长率这样一个外生的变量所决定的。

当资本增长率等于储蓄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是才满足稳态条件。

因此被称为不愉快的经济增长。

并且索罗模型不能解决经济增长的全部,除了劳动和资本以外,经济增长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余值的存在,即技术进步。

新古典增长理论在面对现实分析的时候也存在困境。

在生产函数的假设下,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且与资本存量成反比。

由此可知,资本存量较大的富国因其较低的资本收益报酬,将导致资本积累减速从而放慢经济增长,相反穷国因较高的资本报酬是资本积累加速,直至赶超富国世界各地区收入最终趋同。

但实践经验表明:增长趋同只是在小样本富国之间(Maddison,1992),相反大样本支持趋异观点。

这是新古典增长模型无法解决的。

资本和智力外流也是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符的,因为穷国具有较高的资本收益率。

强调技术的外生性。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一个隐含结论是若无外在技术冲击,经济增长难免划入停滞陷阱,这也与事实不符。

3.第三阶段:准内生技术决定论最早用内生技术进步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是由阿罗在他1962年的《边干边学的经济含义》的文章中提出的。

由于不满意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看成外生变量,阿罗假定技术进步或生产率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副产品,即投资产生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而提高其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提高生产率(胡永远,杨胜刚,2003)。

在阿罗模型中,总量生产函数可以写成:Y=F (K, AL)式中知识存量A=Kv,v<1;知识是投资的副产品;总量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而每个厂商的生产技术则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但这一模型仍然只是部分的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技术进步随着内生资本的存量变化而变化。

并且增长率仍是由人口活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所决定,而并未考虑劳动力质的方面。

另一个重要的内生增长模型是由宇泽弘文在他1965的《经济增长总量模式中的最优技术变化》提出的两部门模型。

宇泽通过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生产人力资本的教育部门,将索洛模型中的外生技术进步内生化。

&#256;=G(A,LE)式中&#256;为技术进步的变化率,G为技术进步函数,LE为教育部门劳动力。

此方程表明技术进步速度取决于现有技术水平和教育部门资配置。

在技术进步方程下,宇泽进一步得出了他的生产函数:Y=F(K,&#256;Lp)式中Lp为生产部门劳动力配置。

这一函数表明:产出是有形要素和教育部门带来的技术进步的函数。

由于引进教育部门,这一模型又被常常成为最早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

在宇泽模型中,尽管不存在收益递增,也不存在任何外部性,但由于人力资本部门的生产函数具有线性的规模收益不变的形式,并且经济中不存在任何固定的生产要素,因而经济将实现平衡增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