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盟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评析

欧盟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评析

欧盟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Council egulation(EC)No.1383/2003评析□张永亮(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摘要: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是随着国际贸易出现大量盗版和假冒商品等非法货物贸易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欧盟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盗版和假冒商品对国际贸易秩序的危害,对欧盟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其不足也很明显:Council Regulation(EC)No.1383/2003的执行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各成员国政府和海关当局,另外Council Regulation(EC)No.1383/2003允许成员国对其相关内容做出细化或作出不同的规定,这将导致各国海关对知识产权保护出现不同的执法效果。

关键词:欧盟;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0)06-0122-05收稿日期:2010-04-20作者简介:张永亮(1975—),男,河南方城人,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法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商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团队课题“浙江省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与政策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RC07。

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经济组织,欧盟各成员国历来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实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是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关键一环。

并且,包括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在内的各种制度在欧盟成员国范围内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由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基础在于海关,要在全体成员国范围内达到统一管理和保护,其制度基础便是欧盟各成员国海关的联盟,它是27个成员国国家海关管辖领地的总和。

①在知识产权时代,知识产权贸易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使知识产权贸易早已跨越国界与关境。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创造了大量的技术和信息,也使得技术和信息复制极为简单容易。

全球因知识产权侵权所造成的损失每年可达上千亿美元,侵权货物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8%。

[1]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欧盟成员国海关共收缴了价值1.28亿欧元的假冒和盗版商品,海关处理了37000件假冒商品案件,比2005年相比增加了40%。

[2]在这种发展形势下,知识产权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效的、快捷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措施,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和知识产权权利人的经济利益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由于市场上充斥的大量假冒和盗版及侵犯其他知识产权种类的货物,严重损害了受知识产权法保护的权利人的利益及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

对于侵权货物应尽最大可能将其从市场上驱逐出去,并应在不阻碍正常国际贸易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种非法活动,让从事侵权的非法贸易商对于权利人因此受到的损害承担法律责任,并制止此种交易活动的再次发生。

[3]随着侵权案件的增多,第3295/94号条例已不能很好适应国际贸易中假冒和盗版商品增多的形势,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7月22日对第3295/94号条例作了全面细致的修改,其成果便是Council Regulation No.1383/2003(以下简称“条例”)。

其制定目的主要是基于Council Regulation(EC)No.3295/94中规定的“禁止对于正在实施中止程序的盗版和假冒货物在欧盟内自由流通、出口或再出口”措施及从该法令实施所获得的经验,同时也是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立法的透明度。

该条例增加了法律的透明度,减化了知识产权权利人寻求法律保护其权利的程序,并规定了有效的措施来处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

与第3295/94号条例相比,条例不但规定了海关主管部在什么情况下可主动处理涉嫌侵权知识产权货物,而且也规定了当货物被发现侵权时海关主管部门可采取的具体程序。

条例于2004年7月1日生效,同时,Council Regulation(EC)No.3295/94的法律效力被废止。

为了使成员国全面、正确地执行条例的规定,欧盟委员会于2004年10月21日通过了Commission Regulation(EC)No.1891/2004②以此来取代Commission Regulation No.1367/95的法律效力。

2007年,随着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为适122应新的情况,欧盟委员于2007年10月5日对Commission Regulation(EC)No1891/2004作了修改,通过了Commission Regulation(EC)No1172/2007。

③一、对Council Regulation(EC)No.1383/2003的评价从该条例的规定来看,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如下特点:(一)各成员国海关执法中的权力增大海关部门可于知识产权持有人提起申请前,扣留涉嫌冒牌及盗版产品。

只要海关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便可采取行动。

换句话说,如果海关扣留的货物后来被证明不是假冒,在货物持有人对海关起诉的情况下,海关也可以此减轻责任。

所谓有“充分的理由”是建立在一系列风险分析基础上的。

他们通常会核实货物的性质、输出国、运输人的身份等等,然后将这些数据与欧盟先前对假冒行为执法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发现哪些运输更有嫌疑。

为了证明这种怀疑,海关会要求权利人提供所需要的信息,通常为一些关于货物的技术性信息。

知识产权持有人可提出申请,要求海关部门对涉嫌侵权的产品采取行动。

如果申请书中所描述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没有被海关发现,或海关没有提留该货物,权利持有人不能就此向海关提出赔偿的要求。

海关部门须于接到申请后30天内决定是否采取行动并通知申请人,权利持有人不需支付行政费用。

海关部门有一年时间对侵权产品采取行政措施。

海关可能采取的行动包括销毁涉嫌侵权的产品。

海关只须获得有关产品的持有人或声明人同意,即可采取这种行动,事前不需进行法律程序。

这些新变化有利于提高海关部门的执法效率,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利益,阻止侵权货物进入欧盟。

(二)扩大了海关执法所涵盖的环节条例对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所发生的环节规定得很详细,包括进口(import)、出口(export)、复出口(re-ex-port)、转运(transhipment)或者正处于某种中止程序中(placing under a suspensive procedure)以及置于一自由区或自由仓库(placing in a free zone or ware-house)中的涉嫌侵权货物都属于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环节。

[4]然而,该条例只适用于商业买卖产品,并不包括在游客的个人行李内发现的侵权产品。

这与旧条例相比是个极大的进步。

(三)增加了海关执法的客体与侵权行为的种类,并且对侵权货物的处理更为严格欧盟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非常广泛,与之相对应所有侵犯这些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都要受到条例的规制。

首先,条例保护的客体范围具体包括:商标权,著作权及其邻接权,专利权,补充保护保证书,植物多样性权利,原产地或地理标志权或地理标志设计权。

其次,对于所保护的货物,“假货”(counterfeit goods)[5]主要与商标有关,其定义为:⑴货物,包括货物包装上的商标与同类货物上经有效注册的商标相同或实质上无法区别,并且未经商标权人授权。

⑵任何贸易标记(包括专用标识、图文标签、宣传手册及含有这种标记的使用说明书、保证文件),如果与上述⑴中所述情形相同,也视为假货。

⑶印有假货商标的包装材料,如果与上述⑴中所述情形相同,视为假货。

“盗版货物”(pirated goods)[6]主要与版权及邻接权、外观设计和模具或铸具有关。

再次,排除适用的货物。

⑴微量进口(非商业性进口):[7]为了避免在检查旅客私人行李中的物品时造成严重的混乱,在共同体法中规定,旅客的个人行李所包括的在免税限额内、非具有商业性用途的物品,属于豁免的范围。

⑵平行进口:[8]欧盟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不适用于经权利持有人同意而被制造,但其进入进出境环节未经权利持有人同意而处于侵权状态的货物。

⑶在欧盟成员国内自由流动的货物。

[9]另外,任何用以制造侵权产品的模子(mould)或模板(matrix)[10]也被纳入到侵权产品之列,这更有利于从源头上遏止侵权现象的发生。

欧盟的这种规定对其他国家非常有借鉴意义。

如果证实为侵权货物,将不得自由流通,也不得在隐藏在欧盟海关区内,或者出口、转口或放置在自由贸易区或仓库内。

当局有权销毁有关产品及采取其他所需的行动。

这种规定不仅防止了假冒货物直接出现在欧盟市场上,还防止了假冒货物投放在其他市场上而再次转运到欧盟市场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些货物将会被销毁或以不会对权利人造成损害的方式在商业渠道外被处理掉。

此处,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只要它们能有效的剥夺相关人通过该交易获取的经济利益。

除非有例外情况,仅仅去除附在货物上的未经授权的商标不能被认为具有这种效果。

假冒货物也可以被移交国库而不被销假。

(四)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与义务更加平衡,权利保护程序更加简便条例一方面在保障权利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护的同时,也注重防止权利人滥用权利,以达到权利人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在权利人的权利方面,条例规定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权利人不必向海关提交担保。

权利人只要递交一次权利保护申请,海关就给予一年以上或更长的保护期,而且这种期限还可以续展直至知识产权本身失效。

如前所述,知识产权人的受保护的权利范围也大大扩展。

这都有利于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但同时,权利人也要承担一定的义务防止权利人滥用权利。

条例规定,权利人在申请海关保护时123应当同时承诺,同意承担海关扣留货物的相关费用,同时,当海关保护程序因权利人的原因中断或所扣留货物最后被证明不侵权的,权利人要向收发货人承担赔偿责任。

权利人必须保守收发货人的商业秘密,权利人对于其所掌握的侵权货物的有关信息,不能用于其他用途,如果权利人非法使用有关信息的,权利人除承担必要的民事责任外,还将导致海关保护申请被搁置,已经生效的申请也将被终止并不予续展。

从保护程序来看,权利人只要递交一次申请,海关就可以予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期间的保护,而且这种期限还可以续展直至知识产权本身失效;海关在启动保护程序方面具有较大的主动权,不必每一次扣留都需要权利人的再次申请;在案件调查方面,只要在规定的期限内收发货人不能提供有效实施知识产权的证明的,海关即可推定构成侵权。

在案件的处理方面,当海关对于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予以扣留或中止放行时,成员国应当根据其国内法,提供一个简化程序,通过与权利持有人达成一个使海关能够对这些货物在海关控制下予以销毁的协议,而不需要根据国内法来确定该货物是否侵犯了知识产权。

实施简化程序的条件是:权利持有人在收到涉嫌侵权货物的通知时,在10个工作日(易腐烂货物在3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海关主管机关并提交一份书面申报人的协议,协议的内容为货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放弃货物,并同意销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