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相应对策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相应对策
社 科新论
当代社科视野 2 1 年第 9 01 期
自下而上的社会问责 ,是建构完善的权力监 督体系所不可或缺的,针对 当前社会问责所面临 的机制 缺失 及现 实 限制 ,应 当着重 注 意从 如下几 个 方 面人手 : ( 健全问责机制设置 , 一) 拓展公 民参与途径 从广义上说 ,社会 问责从属于行政 问责 , 因 此, 完善社会 问责 的法规体系和问责程序 , 实际上 是包含在行政问责体系完善之 中的。规定问责程 序 。必须用程序来保证问责制沿着法治的轨道进 行, 防止陷入人治的误 区。主要包括 : 责任的认定 程序 、 问责的启动程序 、 问责的回应程序等。规定 问责救济。明确对被问责公务员及行政行为受害 人 的救济条款。 ( ) 立和 完善 政府 应 责 的相 关机 制 和程序 二 建 随着公 民权利意识的增长 ,广泛的公 民问责 正在对治理体系形成“ 倒逼 ” 效应 , 进而要求建立 和完善政府应责的相关机制和程序。这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在政府机关建立和完善 社会问责的回应机制 ,促使政府机关及其官员必 须正面回应 民意 , 具体的做法如设立新闻发言人 和网络发言人等 ;二是需要某些权力监督部门介 入, 迫使政府“ 接招” 。 ( ) 三 完善 政务 公 开机 制 , 障公 民知 情权 保 作为一种特殊 的政治参与形式 ,公民问责只 有在一个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 中才是可能的。为 此, 首先必须继续大力传播信息公开的理念 , 培育 公众的知情权意识 , 扭转政府官员 的“ 信息保密” 思维 , 树立公开行政的现代观念。其次 , 要尽快健 全《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的实施细则 , 明确信息公 开的内容、 形式 、 程序和时限等 , 特别是要廓清信 息公开与不公开的界 限,使信息公开落到实处 。 最后 , 健全知情权的救济渠道 , 关键是加大对隐瞒 信息或抵制信息公开的惩戒力度 ,防止政府官员 以各种方式和方法来阻碍信息公开。 ( ) 强对社 会 问责 者 的权 利 保护 四 加 在任何社会当中,社会 问责者所面对 的都是 个组织严密的机构 、 一种 习以为常的观念 、 一套 盘根错节的体制和一个 ( 或一群 ) 掌握权力的政府 官员。如果权力监督机关懈怠失职 , 无所作为 , 公 民不得不与权力滥用作斗争 ,这对公 民本身就是 不公平的。 强化保护问责者的人身安全、 工作安全 和家庭安全 , 遏制打击报复者 的嚣张气焰 , 防止来 自当权者的再度侵害。
一
境外非政府组 织在 我国的 发展现状及相应对 策
目前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开展的活动 已 初具规模 , 在中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已不容忽视 。 境外 非政府 组织进入 中国的方 式主要有六 种: 第一 , 在香港澳门等地建立总部或分部 , 由此 指导在大陆的项 目运作 ;第二 ,在北京开设代表 处, 由中国政府 机构做挂靠 或接待单位 ; 第三 , 在 北京 以外的其它城市开设办公机构 ,昆明成为境 外非政府组织最集 中的城市 ; 四, 第 在工商局注册 为公司 ; 第五 , 与中国政府机关或其它机构合作开 展项 目, 通过这种方式在中国活动不需要在政府 部门登记 ; 第六 , 国家外 国专家局 申请 “ 在 国际专 家服务执照”另外 , ; 境外非政府组织如果只在 中 国设 立项 目办 公室 , 不需 要在 政 府登 记 。 也 境外 非政 府 组织 活动 在 中国社 会转 型 过程 中 的作用 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在 中国的活动 ,不能片面 地看 ,应根据其实际的作为 、效果和影响做出全 面、 客观 、 公正的评价 , 以此作为制定 和实施相 并 应 对策 的依 据 。 客观说来 ,境外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活动对 中 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 一是带动了国际资金、 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 的输入 , 有利于科技、 民生、 公益事业的发展进步。二是有助于 中国新型社会 体制的创建 。境外非政府组织参与 了中国许多社 会组织的改革 , 特别是在许多新型的所谓“ 草根组 织” 的建立和发展方面起 了很重要的作用 。 三是有 助于中国公共政策形成过程的改进 。 境 外非政 府 组织 的消 极 影 响 第一 , 反华势力利用 N O对我国进行思想渗 G 透、 学术渗透 、 人员渗透 , 网罗和组织“ 异议” 力量 , 非政府组织 已成为我 国反渗透、反颠覆的一条重 要 战线 。 第二 , 刺探和收集我 国的政治、 经济和军事情 报。各种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掌握信息、 收集情报、 制造话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多媒体 、 许 政要 所得到的信息和资料来 自各种非政府组织。 第三,介人中国基层选举和地方 自治能力建 设活动 , 对中国政治改革进程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第四 , 一些具有宗教背景 的境外非政府组织 也 在 中 国开 展活 动 。 第五 , 中国推行外来模式。 中国的境外非 在 在 ( 汤摘 自《 四川行政 学院学报)0 1 ) 1 年第 3 2 期 政府组织多数可以在引入国外经验和提供资助时 何延昆, 晓玉 / ) 张 文 尊重中方合作伙伴 , 通过协商的方式 年第 9 01 期
励中方伙伴 自主开展活动。但也有一些境外非政 渗透破坏活动 , 引导舆论 , 教育群众 。 府组织以及它们的工作人员在 中国开展活动时 , 自觉或不 自觉地将其所在国家的一些既定经济和 ( 汤摘 自《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总第十六期 社 会领 域 的发 展模 式 和活 动方 式 , 照搬 到 中 国来 , 孙先伟 / ) 文 在中国强行推销一些既定的模式和方式。 应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对策 中国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开放 , 必须既要欢迎 又要引导、 既要管理又要保护 、 有鼓励也要有限制 后危机 时期积极 财政政策 的调整 乃至禁止 , 要体现在具体实在的政策、 策略 以及法 律法规上 , 通过积极作为 , 致力于境外非政府组织 与风 险防范 在中国活动的法治化 、 制度化和基本秩序的建立。 后 危机 时 期 积极 财政 政 策调整 的依 据 1完善我们 的法律制度。 、 一是建立准入制度 , 1积极财政政策调整的现实依据 、 明确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开展活动 、设立机构 第一 , 居民消费率太低使内需严重不足 , 影响 的规范 ,不批准在境外从事反华 活动及在我境 内 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 。 外支持、 资助其他机构 、 组织 、 个人实施危 害我 国 第二 ,经济结构失衡 ,产能过剩普遍且很严 家安全、 国家统一 、 土完整 、 领 民族团结 和社会政 重。 治稳定活动的境外社会 团体进入我国活动或成立 第三 , 通货膨胀压力大 , 房地产市场泡沫没有 代表机构。 二是加强登记管理 , 明确境外非政府组 完全 消除 。 织在我国开展活动必须 与中方法人签订协议并 向 2 积极财政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 、 管理部 门备案 ,设立机构必须在登记管理机关依 从理论上分析 ,财政政策在运用当中会面临 法注册 , 申明在华 活动领域 、 范围和资金来源 , 依 诸多政策风险: 法接受有关部 门监管 、明确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措 第一 , 政策投资行为可能产生“ 挤出效应” 。 施。 三是建立重点项 目和资金审核制度 , 禁止境外 第二 ,政府的财政投资有可能造成财政资金 非政府组织开展与政党 、 军队 、 司法 、维权” “ 及基 的浪费 ,这是积极财政政策最直接、最典型的风 层选举等有关 的活动 , 对于从事与民族 、 宗教及我 险。 内部人员培训 的项 目 要报主管部门审批 ,对于境 第三 ,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可能诱致严重的通 内人员、组织接受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数额较大的 货膨胀。 资助 , 必须向工商 、 税务部门申报并依法纳税 。 二、 后危机 时期积极财政政策调整的选择 2加强重点监控 , 、 严厉打击境外非政府组织 1长短结合 : 、 政策功能结构调整 非法活动。 一是公安 、 安全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 第一 ,注意将政策短期应急与长期结构调整 用 ,切实掌握西方势力利用境外非政府组织对我 相结合。在短期内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刺激经济增 渗透破坏活动的动向 ,严密监控重点组织在华活 长,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 以减轻全球金融危 动, 掌握其活动网络 、 骨干分子、 目实施 、 项 资金渠 机和经济衰退对我国的冲击 , 遏制经济滑坡。 需要 道等深层次 、 内幕性情况及渗透破坏活动, 搜集固 做的是增加居 民收入, 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 , 发 定证据 , 为领导决策和打击取缔提供依据 ; 二是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