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改善税制结构的思路(精)

如何改善税制结构的思路(精)

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是促进“五个统筹”发展,而现行税制结构与“五个统筹”的要求存在诸多不符合的方面。

为此,要采取“取消一批、完善一批、增加一批”的措施来完善税制结构,为财税调控功能的改善和加强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税制结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人点和现实途径是促进“五个统筹”,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重要抓手是完善现行税制。

一、税制不合理、不完善是非科学发展与不和谐的矛盾焦点
当前,我国非科学发展的表现与不和谐的因素很多,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税制不合理是非科学发展与不和谐的矛盾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是直接或间接政府主导型,因而有许多问题的矛头直指政府也就不可避免。

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在政绩考核的外在压力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内在动力驱使下,地方政府把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简化为单纯的GDP增长,纷纷选择粗放增长模式,不顾资源支撑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这是导致非科学和不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

基于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的科学论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上述压力与动力。

如,2006年6月发布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其核心思想是改善外在压力,抑制地方政府单纯GDP冲动,引导科学发展,关注民生。

当前,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有效改善内在动力,而完善税制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前提。

二、税制结构与“五个统筹”要求不相符合的几个方面问题
(一)与“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相符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在促进城镇化方面的作用不大。

如何在税收上吸引、保障农民走出农村、促进城镇化,现行税制则是空白。

(二)与“统筹区域发展”要求不相符的问题。

第一,现行税制刚性太强,地方税制结构不完全符合区域特点。

现行税制刚性太强,地方人大没有适当的税收立法权。

因此,地方税种“一刀切”不能适应各地税基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第二,生产型增值税导致不同区域的实际税负不同。

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行业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税负不同,同时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行业在我国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从而导致我国不同区域的实际税负不同。

我国的轻工、食品等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资源开采、重型工业等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这样,中西部地区的实际税负比较重,不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三)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的问题。

社会进步的源泉在于效率的提高,也在于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则在于公平性的提高和保障公平手段的不断完善。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公平性的提高。

这其中,完善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机制是其重要手段。

完整的收入分配税收调节机制需要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遗产和赠与税等税种协调配置才能完整地建立起来。

而我国这些税种却不完善。

从国际经验看,这几个税种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都会破坏调节机制的完整性。

个人所得税目前实行以分类和综合结合、分类为主的征收制度,加之在具体操作中不顾纳税人的实际负担和纳税能力,不仅没有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促进公平的作用,反而呈逆向调节态势。

如,存款利息所得税,无论存款人贫富与否、存款多少,都一律适用20%的税率。

消费税的首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分配,其次才是增加财政收入,税收重点应是富裕阶层的消费。

但现行消费税却面向生产配置,许多高档奢侈品的消费,如高尔夫球场、高级会员俱乐部、高级夜总会等,没有纳入税收范围,仅有的几个税目的税率明显呈逆向调节作用。

财产税是对个人收入转化为财产时采取的基本调节手段。

目前财产税适用单一比例税率,并且没有区分占有财产的多少及其质量。

这就不能促进社会公平性的提高。

遗产和赠与税的缺失是我国税制结构的一个缺憾。

遗产税可在几乎不伤害效率的情况下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公认的“良税”。

遗产和赠与税缺失不仅使税收在赠与环节上没有调节作用,而且破坏了税收调节链条的完整性,使其整体调节功能下降。

此外,社会保障税缺失也是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长期看,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加速推进,社会保障的预期开支很大。

从中期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攻坚,包括国企彻底脱离“办社会”功能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矛盾和震动,需要社会保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从短期看,近年来下岗失业人数较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压力较大,未来几年这种状况还会持续产生压力,急需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和“润滑剂”作用。

目前,社会保障筹资方式及管理方式等还存在诸多弊端。

如,筹资方法政出多门,方式不规范,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挪用、挤占、浪费社保基金。

面对上述问题,首要的是要建设一个规范、持续、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征收渠道,即开征社会保障税。

另外,在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应培养农民的纳税意识,为人口的城镇化作铺垫。

同时,为使社会保障体系能尽快、尽可能广的覆盖到更大范围的人们,对农民征收较低税率的社会保障税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

(四)与“统筹人与自然发展”要求不相符的问题。

“统筹人与自然发展”,要求税制具备两个系统:一是促进资源节约、合理利用系统;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

现行税制在这两方面的调节机制和功能基本是缺失的。

从第一个方面看。

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增值税似乎具备调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的功能。

但资源税调节范围狭窄,仅对矿产资源征收,其它诸如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都不在调节范围之内。

此外,对矿产资源调节点放在级差收益上,而不是促进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上;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由于和土地增值税搭配不当,导致实际运行中不能充分发挥调节土地资源利用的作用,甚至功能丧失。

由于土地增值税
税率偏高,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税率偏低,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是政府批租的一级土地市场价格偏低,二级土地市场价格偏高,使市场行为人会尽可能争取占用耕地和购买政府出让的第一手土地。

二是两种税率高低不同所形成的利差,使持有多余土地者会闲置、囤积土地,抑制土地正常流转。

另外,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驱使地方政府搞卖地生财的“一锤子买卖”,“只管今年吃肉,不顾明年喝汤”,短期行为严重。

从第二个方面看,现行税制是空白。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节主要是靠收费来实现。

“以费代税”不仅作用有限,而且极大地挤压了税收空间,使税收在政府能支配的财政收入中仅占60%左右,其它的则游离于预算外,无人监督。

-
2.完善国家价值理念的建构,尤其形成社会新的道德体系。

道德体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因为它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为喉舌,明确国家道德规范,针砭时弊,扬善讽恶,为人们树立起弘扬正义的旗帜,不能只讲经济效益,使其他价值规范成为空洞的说教。

3.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价值理念。

个人价值理念的发挥只要不触及国家价值理念纲的限制,会以大量形式在社会中存在。

这既是社会价值理念不断发展进步的可塑性地方,也是人们的价值世界和国家价值理念不断更新的蕴育土壤。

社会在不断变化,人的观念在社会活动中不断产生,价值理念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价值理念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要随生产力不断改变进行更新。

我们要与时俱进,随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价值目标,使其沿着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个人价值理念和国家价值理念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当前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必须着重解决好当前的一些问题。

例如,贪污腐败、两种价值观脱节等,保障和谐目标的顺利实现。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