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痛(中医)

胃痛(中医)

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气慎防伤阴”原则,使 木气条达,胃不受侮,毋伤肝阴,毋耗胃液。
柴胡疏肝散
柴胡、香附 白芍、川芎、陈皮、枳壳
疏肝解郁
理气止痛
临证加减
气滞胀重:可加青皮、郁金助理气解郁。 胁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理气止痛。
嗳气频作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代赭石理气降逆。
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中制酸。
气滞重者,加佛手、香橼、元胡索理气止痛。
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加苏叶、生姜、藿香、
佩兰,或服生姜汤散寒止痛。
若兼见胸脘痞闷,呕吐等寒挟食滞者,加枳壳、神
曲、鸡内金、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生姜 性味辛温 疏风散寒 温中止呕 干姜 辛热 温中化饮 高良姜 辛热 专攻温中止痛 善于温散脾胃寒邪
适用于胃痛兼有风寒表证 适用于胃寒较重,兼 者或伴有呕吐者。 有水饮内停。无论寒邪 内侵之实证与阳气不足 之虚证均适用。
胃阴亏损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 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
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生地、 芍药、甘草、枸杞子、当归
川楝子
养阴益胃
和中止痛
临证加减
见脘腹灼痛,嘈杂泛酸,配用左金丸。 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玉竹、 芦根清胃泄热,。 便秘明显,加郁李仁、瓜蒌仁等润肠。 痛甚者可加厚朴花、玫瑰花、香橼、佛 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
历史沿革
张仲景《金匮要略》涉及到 胃痛的论治,提出“按之不 痛者为虚,痛之为实”的辩 证要点。创立了大建中汤、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理 中汤、吴茱萸汤、芍药甘草 汤等治疗胃痛有效的方剂
历史沿革
金元时代,李杲在《兰室秘 藏》中首立“胃脘痛”一门, 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 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 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 杂,口苦口干。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
丹栀逍遥散
牡丹皮、栀子、柴胡、 白芍、当归、薄荷
茯苓、白术、甘草
清肝泄热
健脾益气
临证加减
若见胀满痞塞,身困,苔腻等湿阻之征,可加茯 苓、白豆蔻、半夏等化湿之品。
总结
胃痛多由外感邪气、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 因而引发。
主要病变脏腑在胃,常与肝脾等脏腑有关。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是胃痛的主要病机。 胃痛初期,病变脏腑单一,久则累及多个脏腑。寒邪、食 停、气滞、热郁、湿阻、血瘀等多属实证;脾胃虚寒、胃 阴不足多为虚证。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或 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可由寒化热,寒热错杂。胃痛日久 可发生吐血、便血、呕吐、反胃、癥瘕积聚等变证,可参 照有关章节进行辨证治疗。
临床分型治疗
实证 寒邪客胃证 饮食伤胃证 肝气犯胃证 肝胃郁热证 瘀血停胃证 虚证 胃阴亏损证 脾胃虚寒证
寒邪客胃
主症:有受寒饮冷史,胃痛暴作,恶寒 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止痛。 方药: 良附丸
临证加减
寒重者,加吴茱萸、干姜、小茴香、温中散寒。
饮食伤胃
主症:暴饮暴食史;胃脘胀满疼痛, 拒按,嗳腐吞酸。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保和丸
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
茯苓、半夏、陈皮
酒食
肉食
面食
食热
消食化积
理气和胃
临证加减
食积化热者,可加黄芩、黄连清热泻火;
大便秘结,可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 荡积导滞。
历史沿革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着重强 调了“气滞”这一病机并主张治 以“理气为主”。
历史沿革
叶天士《临证医案指南》指出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 气,络主血”。认为胃病不仅与 气滞有密切关系,而且“久病入 络”必然导致血行不畅,在治疗 上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历史沿革
林佩琴《类证治裁· 胃脘痛》则概 括了胃痛之寒、热、虚、实及在 气、在血的病机、主症、治法。 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更加完善。
不通则痛
病变演化过程
久病脾 胃虚损
胃阴不足
胃失濡养
素体脾 胃虚弱 脾阳不足
不荣则痛
病变演化过程
日久入络
胃 痛
加 重
瘀 血
诊 断
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 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 寒等诱因引起。
诊 断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 检查,可见胃、十二 指肠粘膜炎症、溃疡 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
在气:胀痛或连胁或走窜不定,脉弦,多为初病 辨气血 在血:刺痛、痛有定处或夜间痛多,脉涩,多为 久病 在胃: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多属初发 在脾:胃中隐痛,进食可缓,劳倦则重,属久病 在肝:与情志有关,胀痛连胁、走窜不定、太息 为快
辩脏腑
治疗原则
基本治疗法则——理气和胃止痛。 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 正虚以养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又当邪 正兼顾。 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使用散寒、消食、 理气、泄热 、化瘀 、养阴 、温阳等法。 实者祛邪使通,虚者助之使通。 用药应做到:祛寒勿过于辛燥,养阴谨防 滋腻,补脾注意运脾,化瘀宜兼理气。
胁痛
两胁(肝胆) 少阳枢机不利 两胁胀痛或窜痛刺痛, 或见积块,或见发热、 黄疸治从肝 胆
辨证论治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辨寒热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辨虚实 虚证: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病案分析
请回答该患者的中医诊断、证型、治法、 方药
病案分析
参考答案: 诊断:胃痛 证型:肝胃郁热 治法:疏肝理气 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12克 栀子 12克 柴胡 12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白芍15克 黄连9克 吴茱萸6克 7剂
陈皮12克 甘草19克 水煎服
病案分析
辩病辩证依据: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患者自绝经 二年来,情绪不稳,心烦易怒,肝气郁结,日久 化热,邪热犯胃,故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肝胃 郁热,逆而上冲,故嗳气泛酸;肝胆互为表里, 肝热夹胆火上乘,则口干口苦;肝火上扰心神, 则夜寐不安,早醒梦多;大便干结,喜喝冷饮, 舌质红,苔黄腻,均为里热之象;脉弦数,乃肝 胃郁热之征。
脾胃虚寒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 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 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黄芪、饴糖 益气健脾
桂枝、生姜 温中
芍药、炙甘草、大枣 和胃止痛
临证加减
泛吐清水较重者,加干姜、吴茱萸、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胃痛的病因病机 2.熟悉胃痛的诊断和类证鉴别 3.掌握胃痛的辨证要点,以及各型的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 经》。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 肝、脾有关。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 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 不下。”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胃 病者,腹缜胀,胃脘当心而痛”。
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和中制酸。
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喜长叹 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型胃痛乃肝气横逆所致,故立法处方均以治 肝为重点,《临证指南医案》“治肝可以安胃,
凡醒胃必须治肝” 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夏温胃化饮。
脾虚湿盛者,可合二陈汤。
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
阳虚者,可加附子、肉桂、助肾阳以温脾
和胃。
预防与调摄
胃脘痛患者,要重视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 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 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暴 饮暴食,或饥饱无常。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病因病机
病因: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脾胃虚弱
外感寒邪,内客于胃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忧思恼怒,情志失调 禀赋不足,脾胃受损
病因病机
病机:脾胃受损,和降失司,气机阻 滞,不通则痛。 脾胃虚弱,胃失濡养,不荣则 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病变演化过程
外感寒邪 情志郁结 饮食不节 内客于胃 肝气犯胃 损伤脾胃 气机阻滞 胃失和降
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 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 证。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 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 能症、十二指肠球炎,以及部分 肝胆疾病、胰腺炎等以上腹部疼 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 辨证论治。
要点提纲
历史沿革 病因病机 诊断及类证鉴别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临床分型治疗
瘀血停胃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 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 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失笑散合丹参饮
蒲黄、五灵脂、
丹参、檀香、砂仁
活血化瘀
理气和胃止痛
临证加减
痛甚可酌加延胡索、三棱、莪术。 伴吐血、黑便时,可加三七、白及。 心悸少气,体倦纳差,脉虚弱者,可加 党参、黄芪。 口干咽燥,加生地、麦冬滋阴润燥。
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
病案分析
黄某,女,53岁,公务员,已婚。2011-05-22上 午初诊。 主诉:反复胃脘部疼痛2年 现病史:患者自绝经二年来,情绪不稳,容易发 火,心烦焦虑,面部烘红,口干口苦,夜寐不安, 早醒梦多,时觉胃脘灼痛,痛势急迫,伴嗳气泛 酸,喜喝冷饮,胃纳尚可,大便偏干,三、五日 一行。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五年,常服降压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