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学习的动力
信军红作为教师都希望学生要求上进,自觉、刻苦,成绩好。
然而事实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总是有些学生不自觉,或不太自觉;不愿学习,怕学习。
我认为学生不愿学习,怕学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态度、方法方面的,也有信心、毅力方面的;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
而最关键的、最根本的则是缺少学习动力,缺少一种内在的催促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的学习动力。
那么,学生学习动力从哪里来呢?作为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适度的压力、不断的成功是产生动力的几个来源。
下面浅谈一下中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激发良好的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有目的”,同样,学生的学习也有一个动机。
“学习与动机是不可分割的,动机提供目标和方向,无目的的学习常常是无益的。
”(美国珍尼特. 沃斯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产生于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对所学内容的兴趣、集中的注意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注意状态、兴趣状态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学习动力。
动机可以由学生内部自发产生,也可以由外部激发产生。
内部的如学生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外部的如家长、老师的开导教育,环境的熏陶,他人的感化。
动机具有多元性、可变性、层递性等特点。
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甚至同一个学生,支配其学习活动的动机也不止一个——这就是动机的多元性。
因此,了解学习动机不能只根据谈话或问卷所得到的材料,而应当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特别要根据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各种行动表现来作出判断。
老师应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应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结合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然而老生常谈,枯燥无味,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敌对情绪。
根据动机的可变性特点,老师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把握学生的动态心理,说服教育也应作相应的变化。
但也不能盲目变化,大的目标、方向,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目标、方向不能改变。
根据动机具有层递性的特点,老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满足一定层次的需求后向更高一级的层次发展。
比如说学生在某一范围内领先的目标实现后,可刺激其产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领先的动机及目标,并努力使之实现。
无论怎样,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产生正确、良好的学习动机。
否则,不顾一切激发动机,会使学生发展不健全,造成畸形发展——成绩不错,思想品德很差,这样是会出危险品的。
二、培养浓厚的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密切的关系。
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教学中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
那么,什么叫学习兴趣呢?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
正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认为“好学”、“乐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二十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
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
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中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杜威也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时期的“指示器”。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
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主动”发生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
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引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鲍比.迪比特在《定量学习》中说:“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而积极的态度来自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有了一种积极的态度,
三、施加适当的压力
给学生施加压力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教师们普遍不敢提及。
见诸报端杂志的大多为愉快教育、放松教育,提倡让学生无忧无虑地、轻松愉快地学习。
这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年龄、生理、心理、经历、环境等不同的差异,更要求老师有相应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施加适当的压力。
俗话说,“挑着担子跑得快。
”就很形象的说明了压力与动力的关系。
我们通常也说压力产生动力。
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充满压力的:学习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
著名的心理学家、医学家赛勒曾说过“压力是人生的燃料”,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是以压力作为燃料,作为动力的,作为能量的源泉的。
可见压力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忧患,就是国内外压力而产生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学习的压力只是人生压力的一种形式,一个方面,作为学生不可能不遇到学习压力。
学习是苦乐相伴的过程,有苦也有乐,只靠一时的热情是不行的,更多需要正确认识,冷静对待。
何况如前所述,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对学习也不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认识。
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懒惰行为、放松情绪的时候,教者应施以适当的压力,促使其奋发。
压力有内在的外在的。
外在的如老师、家长及其他人施加的明确的学习任务与责任的等,内在的如学生自我施加的学习压力等。
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就可以把压力转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励学习动机。
老师的职能是点燃导火线——引爆,通过这些压力,帮助学生转变,促使学生内化,激发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比如说,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让学生制定目标,提出要求,再根据目标、要求,时时提醒学生;达不到目标、要求,则需做出原因分析及补救措施;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生理、心理特点,家庭的特殊情况,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奋、努力;还可以根据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劳动力就业市场形势的严峻、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等等,让学生产生一种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通过这些学生易于感受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压力,进而把压力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学习
动力。
压力当然一定要保证有个“度”,有个限量,切不可因压力过重而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负面影响,应张弛有致,刚柔相济。
四、给予不断的成功
最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还是学生取得的学习上的成功。
确立一个个小的目标,并努力使学生达到这个目标。
“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与能力就会猛增。
”(贝蒂.B.扬斯《自我尊重的几个关键要素》)目标教学、成功教育为许多学校、许多老师所推崇,它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增添了学习的信心,更使学生爆发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求知动力。
作为教师应不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进步和所学知识在生活、工作中的意义,努力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
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就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言,有的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而有的学生则是一次不小的失败。
因此,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制定的目标是衡量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尺码。
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特点、基础及教学要求,制定各自的目标。
这种目标,不仅仅是指每门功课考怎样的成绩,也指每个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还指这些知识点的掌握、运用,达到了这个目标,就取得了成功。
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安排学生生活,并创造一定的条件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功感,同时给学生的学习目标难度要适中:过度容易不能激发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念,过度困难则不能完成任务,而使他们心灰意冷。
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给予正确评价和一定的奖励。
教师应低起点、分层次,多鼓励、多肯定,少提过高的要求。
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表扬。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成功既是他自己努力取得的,也是教师给予的。
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施加适当的压力,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几个来源。
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
动机提供目标,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压力促使学生坚持,并快速前进,成功则坚定了学生的信心,获得了希望,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兴趣,增添毅力,实现理想,达到目的。
这四者有机统一,不可或缺。
找到了动力的来源,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求知,这样的教育应该是
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