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导学案(曾传华编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1、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3、背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
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导学】一、初读(一)基础知识1、重点记住并读准下列字音米粟.()亲戚畔.之()2、解释一词多义:道: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得道者多助()③伐无道,诛暴秦()固: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池非不深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3、解释加点词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③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④兵革..非不坚利也()⑤、委.而去.之()()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⑦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翻译下面句子:①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二)整体感知1、用“/”标出排比句的朗读节奏,有感情朗读课文。
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
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
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2、提取主旨,找出论点句。
3、理清思路: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短文的论述结构。
二、精读(一)探究1、本文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2、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一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3、这篇短论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4、孟子和孔子一样,历来主张“和为贵”,反对战争。
但是,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通篇讲的都是战争,讲攻城守城的例子,讲“兵革”和“威天下”,这是否与他的政治主张相违背?请你结合当时的背景和课文内容理解。
(二)品析★品析语言的对称之美: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语工整,表达凝练。
★品析语言的气势之美: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排比说理,富于气势。
★品析语言的对举之美:★品析语言的变化之美:★品析语言的意蕴之美:(三)积累积累名句:积累论据:积累古代名词:如“郭”:古代外城例句:出郭相扶将积累活用词语: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域”,名词作动词用,限制。
积累通假字:背诵课文。
【自测】1、课内精段阅读。
再读课文。
①显示文章结论的语言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文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中采用正反对比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结合课文,你是如何理解“人和”的具体含义的?⑤联系你对孟子的了解,你如何看待他的“道”?2、美文联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①~④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⑴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是以善为.国者( ) ④必先富.民( )⑵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⑶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⑷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_ ,【甲】文从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
【自测】答案1、课内精段阅读①故曰。
②总—分—总。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④战争中人的因素,指民心所向。
⑤指的是正义之战,如有道伐无道。
2、⑴①委:放弃②域:限制③为:治理④富:使…… 富裕。
⑵B ⑶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⑷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富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独立翻译课文,能辨析常见文言虚词、实词。
2、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分析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知识链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
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导学】一、初读(一)基础知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
阐述了孟子_________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困于心衡于虑③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苦.其心志()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整体感知1、正确朗读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理清短文论证思路:二、精读(一)探究1、课文第一段列举列举六圣贤的典型事例,六个事例共同点是什么?这在论证中受于什么论证方法?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3、你怎样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4、与上一章比较,本文在论证思路上有何异同?(二)品析★品析语言的对称之美:★品析语言的气势之美:★品析语言的对举之美:★品析语言的变化之美:★品析语言的意蕴之美:(三)积累积累名句:积累论据:积累古代名词:积累活用词语:积累通假字:背诵课文:【自测】1、课内精段阅读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①—③题。
①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美文联读甲:齐人伐燕①,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②,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③。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④。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⑤。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⑥,以迎王师。
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⑦而已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①齐人伐燕: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五年),燕王哙将燕国让给他的相国子之,国人不服气,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进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了市被和太子平,国内一片混乱。
齐宣王趁机进攻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②五旬而举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当齐国的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士卒不战,城门不闭”,因此齐国军队五十天就攻进了燕国的首都,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③不取,必有天殃:因齐宣王认为他攻打燕国太顺利,“人力不至于此”,是天意。
所以,如果不占领它就是违背天意,必有灾殃。
它是当时人流行的观念。
④武王是业:指武王灭纣。
⑤文王是也:指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服事殷商而没有造反。
⑥箪:盛饭的竹筐。
食:饭。
浆:米酒。
⑦运:转。
【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大获全胜。
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
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
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遭到天灾吧。
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占领它而使燕国的老百姓高兴,那就占领它。
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