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自由贾湛(扬州电大,江苏扬州225002)内容简介:随着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对立,现代社会有部分人也把科学与自由对立起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应用半形式化方法重新定义了自由的概念,详细讨论了科学对自由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自由人文文化科学文化Science and freedomJia Zhan(Yangzhou TV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Jiangsu, China) Abstract: W ith humane culture being set against scientific culture, some people nowadays cournterpose science and freedom..This essay,basing on predecessors’study, redefines the concept of freedom and details the contributions of science to freedom .Key words: freedom; humane culture; scientific culture人们向往自由,可自由怎么这么难获得呢?回答它,首先要问自由是什么?古今中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自由的概念一直是争议最大的概念,也许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侧面理解去它,而它肯定代表了人们的某种愿望,为了清楚的看出自由究竟指什么,先来看看各种有关自由的观念。
一、古今中外自由观念一般认为自由概念来自西方,古希腊雅典的民主培育了自由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是自由的复兴。
然而虽然东方一直处于专制统治,但对自由的认识却较为独特,只是总体介于保守。
1、东方的自由观念中华民族是有一定的自由传统的,但由于缺少民主的思想,其自由思想主要的是与专制统治相适应的儒、道、释的有关思想。
简单说来,儒家追求"入世的自由",道家追求"忘世的自由",释家追求"出世的自由"。
下面让我们较为具体的了解这三种自由。
①儒家的"入世的自由"所谓"入世",就是对现实生活持一种积极的态度:投身其中,参与其中,负起责任来,担起义务来。
此即孔子所谓"务民之义"。
所谓"入世的自由",就是绝不逃避现实,而是从负责任中求自由,从担义务中求自由。
自由并不在生活之外,而就在生活之中。
孔子自述一生自我修养的经过,就是儒家追求自由的一个写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就是儒家所理解的真正的、现实的自由境界。
比起道、佛自由意识来说,较为积极,但显然可见缺少主动创造的自由意识。
②道家的“忘世的自由”“忘世的自由”即“避世的自由”。
“避世”就是回避现实;“忘世”就是忘怀现实。
因为在道家看来,现实生活是一种羁绊、桎梏,是不自由;甚至于是一种迷误、罪恶。
所以他们要避开现实,要忘却现实。
因此,道家喜好隐遁:或隐身草莽,或遁迹山林。
能避则避,“眼不见,心不烦”;但人有时身不由己,未必能避得开,此刻就要能忘。
“得意忘形”,那是道家的崇高境界。
所谓“得意”,就是“得道”;所谓“忘形”,就是忘掉了肉躯物欲,摆脱了自身的束缚。
由此可见,道家追求的乃是心灵的安宁,追求非社会性的个人的自由。
③佛教的“出世的自由”至于佛家,追求“出世的自由”。
佛教小乘的“自度”,那是追求个体的自由;大乘的“普度”,则是追求群体的自由。
在佛教徒看起来,人间是“无常”的“苦海”;只有依据经、律、论三藏,通过戒、定、慧三学,断除烦恼,渡过苦海,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般”境界——一种高度智慧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佛教中唯识宗是最讲通过智慧求得自由的宗派。
然而这种追求虚拟的自由是以牺牲现实的自由为代价的,本质上是束缚。
由亚·伯林对自由的两种分类(见下文)来看,东方的自由概念基本上是属于消极的自由,缺少积极自由的思想。
显然社会进步的缓慢与这有关。
我国近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为宣传西方的自由思想作有一定的努力。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率先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李大钊针对压迫思想言论自由的人总是强调有所谓危险思想,他说“思想本身没有丝毫危险的性质,只有愚昧与虚伪是顶危险的东西,只有禁止思想是顶危险的行为。
”可惜的是在缺少积极自由传统的中国,没有太多的人能分清思想和行为的差异,把思想的危险性扩大化,过多的禁甚至独尊某种意识,导致不能充分吸收西方的先进的自由意识。
2、西方的自由观念柏拉图把政治自由说成是民主的目标;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自由的意思就是为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他人而生存。
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霍布斯认为自由不过是“法律的沉默”;斯宾诺莎认为:自由在于不屈从于外在的原因,而是摆脱了外在的原因。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唯有服从人们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自由就是做你愿意做的事。
在真正称得上人愿意做的事情中,重要的是思想、信仰和表达的自由。
伏尔泰认为:"自由意味着认识人权,而认识人权就是捍卫人权"。
克罗齐认为:自由是最高规律,是被认识了的必然性;但这种认识意味着不只是认识,而且是善于把认识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
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社会的真正自由是和它的真正强大相等的。
“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
”英国当代政治哲学家伊赛亚·伯林(1909-1997)提出两种自由概念。
第一种“自由”的政治意义,称为“消极的”(negative)自由;这种“消极的自由”,和针对以下这个问题所提出的解答有关,亦即:“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第二种意义的自由,我称之为“积极的”(Positive)自由,则和以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什么东西、或什么人,有权控制、或干涉,从而决定某人应该去做这件事、成为这种人,而不应该去做另一件事、成为另一种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虽然可能有重叠之处,但却显然是不同的问题。
二、自由的新定义站在巨人的头上去看问题就可以比巨人看得更深远,因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模糊认识到清晰认识。
不管是消极的自由还是积极的自由,都实际上说:自由有两大要素,一是人们想做而可以做和允许做的目的性活动,实际上是这就是指的人的各种需要。
二是获得这些需要必须耗费的一定代价。
下面自由新的定义将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
定义:个人具体的自由(Z gi )——指个人进行某项独立活动的自由。
它等于某种特殊需要的满足程度(X gi )与所需付出的代价(E gi )的比率。
即i g gigi E X Z …①个人总体自由等于具体自由加权求和。
即:∑=gi i G Z k Z …② 存在约束:G gi E E <∑…③——指个人有个能力限制。
集体某具体自由(Z Ji )——指个人参与某个集体活动的自由。
它等于某特殊集体活动产生的某种需要的满足程度(X Ji )与集体开展这项活动所需付出的代价(E Ji )的比率。
即iJ Ji Ji E X Z =…④ 集体总体自由等于具体自由加权平均。
即:∑=Ji i J Z k Z …⑤ 存在约束:J Ji E E <∑…⑥——该社会集体活动能力的限制社会自由——指一个人处在在社会中感觉到的自由。
显然应该等于平均个人自由与集体总体自由的和。
即:J Gi JG Z N Z Z Z Z +=+=∑…⑦ 存在约束:∑∑+<Ji Gi E E E ⑧——社会总能力有限制。
解释:我们说一个社会非常美好,常常是指在这个社会里生活非常自由,包括每个人工作的愉快和生活的自由选择以及参与各种社会组织的活动自由。
每个人的个人自由是由许多具体的个人自由构成的。
而每个具体的自由就是指个人的某种需要满足的程度与所付出的代价的比率,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大量举例中具体的体会到这样描述的合理性。
每种自由对具体个人来讲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则个人活动的总自由应该是每个具体自由的加权和。
社会自由应有两部分,即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
又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若承认人权的平等,则社会自由中的个人自由应该用平均个人自由来衡量。
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会能量也的有限的(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所以社会自由有一定的约束。
注:1、自由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新定义完全没有定量化讨论的意思。
只是借助符号,想把自由说得比以前清楚些,或许真的可以定量讨论,那是意外收获。
2、这里是用的理想模型,许多社会集体活动往往不是免费的,因非理想情况下,难以叙说,所以这样理想化定义是必要的。
实际情况可以看成是理想情况的近似。
3、社会自由的概念是很难准确描述的,上述描述最好用于城市社会系统,因为人生活的圈子以城市描述最适宜,太小了如社区,人的自由范围远远超过它;太大了,许多社会集体活动与个人无关。
建立了这样的定义后,再来讨论科学与自由的关系,则应该可以远远超出过去的认识。
三、酒神的自由和阿波罗的自由尽管科学诞生之初,科学理性与人文自由是完全和谐的,然而现代人明显感到理性与人文的对立。
并形成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大对立的文化阵营,即所谓的酒神文化和日神文化的对立。
两种文化是尼采首先提出的。
在古希腊神话中,尼采把酒神(狄奥尼索斯)看成强力意志的代表,因此认为把酒神精神与欲望、激情、强力意志等等联系起来。
把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造型、理性、道德、逻辑等等联系起来。
并认为酒神精神是人的本质,日神精神是人意志的工具。
1、酒神文化是自由的源泉。
尼采认为:“欲望全部是有益的,……这是最大的力量来源。
”这是与他的酒神精神是人的本质的理论一致的。
但很多人都可能不赞同这样的说法,因为这样说没有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有欲望而无理性。
当一个人乱性交时,人们会说他是野兽或原始人。
但如果把自由看成人的本质时,就能把生命的本能与人特有的理性结合起来。
自由的新定义让我们看到可以实现的欲望才是构成自由的组份。
但非理性的欲望和浪漫毕竟是我们的生命意义的核心内容。
往往人的层次越高,所谓的“小资情调”就越多,即越有浪漫的幻想和美梦。
高层次的美好感觉主要来自于翩翩联想。
显然酒神文化可以让我们满足这样的需要,文学作品,电视、电影,各种艺术等让我们生活于动物没有的虚拟世界。
这个虚拟世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不能认为虚拟的生活不是生活,如果过分严肃的理解生活,则真正现实的生活也会被看成“梦的世界”,这不仅佛教等宗教是这样认为的,连尼采等许多哲学家都这样认为,所有生活将是过眼烟云,所有生活都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