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评价的导向性思考
——一以《长方形正方形认识练习》为例
一、问题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体现于数学课堂外,而且体现于数学课堂内,体现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它促进数学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动作技能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并借助它有效地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功能?可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的发展呢?有哪些积极适宜的方式评价学生呢?
二、课例描述
在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安排了一道练习题是“在方格中画出周长为20cm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个。
”这道题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内涵:1.学生辨析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形状不一定相同。
3.长与宽的长度不同,但长与宽的和不变。
4.有序思考。
如何以评价引导学生思维的提升,达成这道题的思维目标,成为自己在备课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执教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题目。
期间发现2名学生画出由20个正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面积20cm²),进行了个别指导。
然后再请不同的学生展示汇报。
生1:长6cm,宽4cm.
生2:长8cm,宽2cm.
生3:……
生4:长4cm,宽6cm。
师:这个长方形好像很熟悉呢?
生:对,这个长方形已经有了。
生4:不对,他说的是长6cm,宽4cm,和我的不同。
(大家争执不下)师:同学们有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很好。
我想,一定还有同学不仅有看法,也能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
生1:从图形上看,这两个长方形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生2:其实长和宽只是长方形两条边的叫法而已。
这两个长方形的长边都是6cm,短边都是4cm。
所以就是一种画法。
(掌声) 问生4: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生1羞涩点点头同意。
师(摸摸孩子的头):你真会学习,既有自己的想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还让我们对长方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孩子高兴的坐下。
师:请同学们看这5种画法,是不是感觉有点乱乱的?你能不能给他们拍拍顺序呢?
生:能啊,先排长9cm,宽1cm.长8cm,宽2cm, 长7cm,宽3cm.长6cm,宽4cm,长5cm宽5cm.
师:现在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1:我发现他们一个比一个短。
师:你关注了他们长的变化。
生2:我发现他们越来越接近正方形。
师:你发现了他们在形状上的变化规律。
生3:我发现他们宽依次增加1,长依次减少1.
师:哦!你还从数值上将变化规律描述得更具体了,其实我们就是按照这种顺序来排列的对吗。
生4:我还发现他们的长和宽都在变,但是长和宽的和一直都是10.
师: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举例
师:太棒了,你还在变化之中还发现了不变。
生5:当然啦,因为长与宽的和是10,所以周长就是20.才符合题目的要求。
师:有道理,你们的意思是,如果要画一个周长12cm 的长方形,只要长和宽的和是几就可以了?能画出这样的几个长方形呢?
学生回答略。
师:孩子们,你们从这一个题目中收获如此之多。
回头想一想,是什么方法让我们找到这么多发现?
生:有序思考。
师:对,有序思考能让我们找到所有的方案,既不重复也不会遗漏。
现在你还有什么感受想和同学们分享吗?
生1(汇报长4cm,宽6cm的孩子):我觉得既要认真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还要和同学分享,认真倾听别人意见。
这样才有更多的收获。
……
三、课例分析
1.以评价促成错误反思,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与认知方法。
比如当课例中生4汇报“长4cm,宽6cm”的长方形时,教师以轻言“这个长方形好像有点熟悉”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答案。
而非直接下判断“这种方法和前面的方法重复”。
将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辨析。
当学生以单纯的相同和不同为争论焦点时,教师再次出手“同学们有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很好。
我想,一定还有同学不仅有看法,也能说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
”引导学生不仅有据,还得有理。
引导学生的认知与思考走向深刻。
促成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以数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在发现学生有错或者是认识不够时,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做出对与错的判断, 还要指明为什么是对的, 错误的原因以及如何改进等, 真正体现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使得学生在评价中体
会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 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还要特别注意,教师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不能处处打断。
因为对学生而言, 不准确的回答常常反映了他们当时对于问题的思考
状态。
因此教师要做一名耐心的倾听者, 以“嘿! 我从来没那么想过这个问题,你能再详细说说吗?”或“你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创见, 你怎
么得出这个答案的?”等语句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思考、民主交流的平台, 在畅所欲言的同时给予更好的点拨和启发。
2.以评价促成良好习惯养成,引导班级学习氛围健康成长。
在课例中,当孩子们得出“长4cm,宽6cm”与“长6cm,宽4cm”是相同画法结论时,教师回头面对生4。
生4这时的情绪是低落的。
但是老师用“你真会学习,既有自己的想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还让我们对长方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这样的方法,让孩子既知道了自己的答案的价值,也明白了学习的方法。
所以才有练习结束交流感受时,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我觉得既要认真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还要和同学分享,认真倾听别人意见。
这样才有更多的收获。
”
在课堂学习评价有意识引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引导学生的倾听习惯——“你真会倾听”“你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从他的发言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表达的习惯——“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把语速放慢些,他们会听的更明白”“你很有创建,请再响亮的说一遍”;引导学生思考的习惯——“我想他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我喜欢开动脑筋的孩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每一个学习个体的良好习惯融合成健康的班级学习氛围。
健康的学习氛围又反过来影响着团体中的每个个体。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3.以评价点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
在让学生通过有序排列发现规律时,每个学生的回答,老师在认真倾听的时候都给予了方法上贴切的评价,特别是当学生发现长与宽变化,但他们的和始终没有发生改变时,教师评价油然而生“太棒了,你还在变化之中发现了不变”。
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巨大。
在学生沉浸在发现中的喜悦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回顾策略“回头想一想,是什么方法让我们找到这么多发现?”并对有序思考的作用进行点拨“有序思考能让我们找到所有的答案,不重复,不遗漏。
”再次引导学生数学思想的感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概括性等思维品质是数学学习活动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让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强化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的数学教学活动。
为了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可以设置能检测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品质的目标,通过形成性评价要求学生能动地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如用思维的概括性去概括数学规律,用思维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思维的相似性激发学生对同类问题、异类问题作比较,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每一次走上讲台,都是一次全新的旅程。
每一次师生之间的对话,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
当我们树立起对课堂学习评价的导向意识,
认真倾听课堂中学生的每一次交流,就能快速的抓住课堂生成,将课堂生成变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