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十大核心理念1当代高等教育的十大核心理念徐显明人物简介:山东大学校长,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著名法学家。
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主席,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美法律教育联合委员会中方主席。
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法学理论、法治原理、中外政治法律思潮、人权原理等学术研究。
内容简介:自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波罗尼亚大学诞生以来,大学已经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成为世界潮流。
把握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大学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是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总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规律性,可概括为十个具有普遍性的核心理念:第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第二,教学科研是大学不变的中心工作;第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第四,学科建设始终是大学的龙头工作;第五,大学的主体工程始终是师资队伍建设;第六,学术自由和学术追求是大学的最高价值;第七,创新是大学的生命力所在;第八,大学的管理目的在于服务;第九,特色是大学的魅力所在;第十,大学对待知识是它态度的全部。
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所以我们今天用时间离我们更近的概念。
教育的基本概念或基本范畴。
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引领人的灵魂。
在本质问题上无法区分近代与当代的差别,但教育学的第二个问题,把近代和当代区别开来,即教育的功能是什么?教育的功能应当是达成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手段。
我们之所以需要教育,之所以说教育不再是一种特权,就因为它变成了要实现平等而由社会与国家提供给我们的一种通用手段。
这就是教育的价值观。
所以现代教育要求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
在教育的理念当中,受教育者从接受教育的那天开始,就应当把公平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
这是现代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我们是在现代价值观中来营造现代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所以现代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它是在制度环境当中进行的。
即把受教育当作人的基本权力。
既然是人的基本权利,那履行义务的是谁?当然是国家和政府。
这是国家和政府必须向人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
所以必须是由财政来做保障的。
因此现代教育就是在制度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
这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尤其是基础教育。
在一些发达国家里,高等教育也被视作是人人普遍享有的公共产品。
现代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以能力为核心展开的一种教育。
过去的教育可能是以兴趣为主的,也可能是以知识为主的。
所以知识只是基于能力的前提,知识是人类对以往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利用知识就是人的能力。
而当人的能力能够稳定在你身上的时候,就成为素质。
所以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中间环节,而教育就是要养成你的能力,包括你的创新力、领导力、想象力、创业力。
这三个特点应该是现代教育所具有的。
所以我们的主题是探讨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有时叫主流意识,有时也叫现代大学基本理念。
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理念是全面的,是数不尽的。
我在这些全面当中,梳理了十项作为核心理念。
我在政法大学工作了七年多的时间,发表了上百次的演讲,我把这些与教育理念有关的抽出来,集成一个集子,四月份将出版。
原来叫我的大学理念,现在改成名字叫寻大学之道。
所以今天我们讲的这十个核心理念就是我这几年的体会。
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核心理念是回到教育的本体使命上来,就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培养人才。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行业的本质。
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回答。
中国若干所大学都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
但所有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定培养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不具备这个特征的,就不是一流大学。
高等教育从建立那天起,我们讲近代的高等教育,寻找它的起点,是1088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
这个大学在迎来自己900周年的那一天,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都汇集到这所学校里去了。
我在他的校长带领之下去看这些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的留言。
看到最后没有发现中国的大学。
1988年正是中国大学最激荡的年份,中国很多大学的校长都忙政治去了。
顾不上世界的高等教育。
所以中国的大学校长缺席了这所大学九百年的庆典。
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当然那个时间,波罗尼亚大学也认为中国没有值得他邀请的学校。
波罗尼亚大学不是现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这点大家是肯定的,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受人尊重的大学。
原因就是几乎后来所有的大学都以波罗尼亚大学为自己的传统。
这是人类的第一所大学。
这所大学之后,我们才知道有了牛津,牛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所大学,然后到了法国索班,一会儿再讲一下德国。
这些世界一流大学,象牛津和波罗尼亚是什么关系呢?它是把波罗尼亚的知识体系接收过去,所以到2003年,欧洲各个国家的大学校长包括各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再一次回到波罗尼亚,召开一个对欧洲高等教育有历史意义的会议。
这个会议形成了一个文件,叫波罗尼亚进程。
为什么再回去呢,因为波罗尼亚提供的知识体系成了欧洲对待全部知识的态度。
波罗尼亚大学把人类的全部知识,分成了三大类,大家现在看欧洲的大百科全书,基本上按波罗尼亚的知识体系来划分的。
我们现在的学科设置体系,实际上也起源于波罗尼亚。
它把全部知识分为第一类,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之王是法学。
因为波罗尼亚大学设立的第一个专业就是法学。
设的第二个专业是医学,所以在他的知识体系中始终认为医学代表着人类自然科学的最高水平,它把人类与自然有关的全部科学叫自然科学。
设置的第三个专业是神学,后来发展成为哲学。
哲学在波罗尼亚大学知识体系中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使用的思维科学。
他把全部知识就分成了这三种。
因此2013年大家为一个知识体系又回到了波罗尼亚大学,而波罗尼亚大学最初就是为了培养人而设立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培养其它人所需要的人。
那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
当时,意大利有个复兴的前奏,因为各种贸易事件增多,人们在利益上非常痛苦。
一旦发生了贸易上的纠纷,谁来帮助我们解决?所以最早有人开始宣扬古罗马法。
最初时是在街头宣讲,听的人越来越多,不得不找个固定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大概就是人类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间教室。
这个教室后来逐步扩大,就成了波罗尼亚大学。
人们为了解决利益上的纠纷,需要法学,因此法学这个学科产生了。
培养了大量懂得法律的人走向社会,为需要解决纠纷的人提供服务。
后来人们发现,人们还有另一种需要,即身体上的痛苦也需要解除,最早可以从古希腊里寻找,如我们现在知道的希波克拉底,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一个神医,他那个时间也做过手术,收过徒弟,但他当时没有形成班级。
波罗尼亚了不起的地方是根据人身体上的痛苦,开始系统地教授人。
所以形成了医学的班级。
产生了医生专业。
现在波罗尼亚大学的博物馆里还保存着这张900年前的解剖床。
他的校长说,这是我们的镇校之宝。
这张床就证明了我们学校的历史。
同时也证明我们是近代医学的起源之地。
再后来他们发现神父的培养也非常重要,宗教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了,神父也需要系统的知识。
所以开始设立宗教的专业。
即神学专业。
这个专业是为了解决人的另一种痛苦,即心灵上的痛苦。
当时在波罗尼亚看来,人离这三种痛苦是最经常的。
利益上的痛苦由法学来解决,身体上的痛苦由医学来解决,心灵上的痛苦由神学来解决。
他培养的这些人就是为解决人的痛苦而准备的,这就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传统,即第一个使命:为培养人而准备的。
所以大学始终是培养人的场所。
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这就是现在讲的大学的第一使命。
这个传统我们后来会涉及到,在两百年前被打破了。
即人类高等教育发展九百年来,有七百年的任务是单一的,就是专门培养人才。
高等教育进入现代,使命始终没变,以培养人才为本质使命,所以大学就是为培养人才而准备的。
我还有一个观点,大学与大学不同,应该根据他培养的人才的不同而进行划分。
一流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还要有一流的成长率,教育统计学上已经开始证实我这个想法了。
当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到社会上以后,每天为生存而奋斗的时候,这样的大学培养出来的肯定不是一流的人才。
当这个学生脱离了这种生存感而进入到另一种状态,即有事业感的时候,这个学生开始步入成功的殿堂。
所以看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你是教会了他生存的能力,还是教会了他领导社会的能力。
实际上这个标准已经把大学与大学区分开来了。
所以有一些大学就是以培养领袖做为自己使命的。
我们看看耶鲁和哈佛,这两所大学,奥巴马上台以后,打平了,每个学校各培养了5个总统。
他上台之前,耶鲁出的总统比哈佛要多。
所以世界最好的大学应该是以培养领袖型人才做为自己目的。
但是好的大学一定能够培养学生创业,让他们进入到事业担当中。
差一点的大学,只能培养学生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
所以一流大学有一流的成才率,二流大学有二流的成才率。
三流大学的成才率是相对比较低的。
这里我还有一个教育学的观点,并不是人读了差一点的大学就成不了才。
我是说就普遍性,就数量比例而言,他的成材率比其它大学要低一些。
大家可以看改革开放以来,恢复高考以后,从1977年以来,我们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院士,有六七所大学培养的相对比较集中的。
这里面包括山东大学。
我以本科学生为计算,分别为中科大、复旦,浙大,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
这些数据大家可以看资料去。
在前年的咨询会议上,中国农大的党委书记屈书记就在校长书记这个班上,放了个PPT。
把自己培养的院士数量排下来,但我们也发现,象一些师专类的院校,一些很不出名的地方类院校,也培养出了院士。
这就符合我们刚才说的那个现象,好的大学成才率也高的,但也不排除普通大学也有使学生成才的可能。
但无论如何说,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才。
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理念。
这个理念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变化。
这就是教育区别于其它行业的最本质特征。
教育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教学科研是大学不变的中心工作。
这个中心地位是不受任何干扰的,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动摇的。
我们刚才讲了波罗尼亚了,他是把培养人才做为大学的全部工作。
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现在讲讲洪堡大学。
今年正好是二百周年,今天我们要重新来谈洪堡精神,重新来谈怎么样来弘扬洪堡精神。
洪堡大学了不起的地方在于这所大学不再分教师与学生,他们认为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保守而传统的概念,而用新的概念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