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风俗变迁课题组长:廖明兴课题其他成员:牟丽、张浩宇、汪旭鹏、舒宇、文俊杰、王益指导教师:胡鸿敏一.开题报告:《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
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
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变迁1、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意。
2、服饰变化的原因(1)A、在古代,服饰和阶段、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内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外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3、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情况(1)男子服饰变化情况A、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装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D、在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列宁装、干部装流行。
E、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装由单调走向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B、接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C、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中期总结: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深宅大院普通民居传统饮食地方特色长袍马褂布衣鸦片战争以前近代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风俗传统旧俗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裙子、长袍、粗布衫西餐、面包、咖啡、西式的糖、烟、酒西式的住宅、花园式的楼房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姻制度;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朴素单调食物简单、凭票供应住房拥挤陈设简单涤荡封建糟粕;制定《婚姻法》服饰多姿多彩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安居乐业、“安居工程”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
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
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早期西装(穿西装的蔡元培)西装革履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共和国建立后: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中国传统八大菜系川菜、徽菜、鲁菜、苏菜、闽菜、湘菜、粤菜、浙菜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西餐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改革开放前:人们凭票购买改革开放后:人们自由挑选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中国传统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水立方香港艺术中心现代花园别墅现代建筑迫令放足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
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1)女子裹足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
“裹脚”是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禁止裹脚社会风俗(2)男子留辫剪辫易服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外人贻笑为“豚尾”、“半边和尚”。
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3)婚姻风俗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B、一夫多妻、指腹为婚、童养媳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一夫多妻制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交通工具的进步: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1.火车机车演变和谐号号动车组2.公路交通和汽车制造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场,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
4)、城市交通的发展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由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3水路交通:(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轮船招商局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4航空运输:(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在中国(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
(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解放初期的电报2、电话在中国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20世纪初,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成就:1报纸1833年在广东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中国报刊的发展史上,早期的报刊实际上“报”和“刊”不分的,后来二者才逐渐分离。
刊期短的成为报纸,以日报为主,主要刊载新闻报道和评论,刊期长的变为杂志,以月刊、周刊为主,主要刊载文章。
2.广播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3.电影无声电影有声电影彩色电影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1906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演员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1926年)1、问世时间:20世纪30年代2、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北京电视台(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3、发展过程和现状(“四多”)4、电视的发展过程:黑白电视彩色电视数字电视4.电视一是出现一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新闻类节目;二是现场直播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三是播映许多优秀的电视连续剧;四是出现了许多受欢迎的综艺类节目。
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的表现《秦时明月》中国第一部3D动画片5.互联网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跳跃式特征。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2、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3、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4、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居世界第五位。
5、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
三.结题报告:《中国百年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一调查研究成果世纪之交,百年话题成了热点和亮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回顾一个世纪来中国社会的变化。
社会是文化的载体,俗话说“俗随时变”,历来风俗的变迁总是和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作为民众生活组成部分的风俗文化,适应社会的变迁,变得越来越五彩缤纷,目不暇接。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信仰禁忌……哪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变俗之风不可逆转。
就依婚俗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广大的民族和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成了婚姻的代名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被自由恋爱婚姻所代替。
婚礼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空中婚礼等五花八门。
婚姻制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过去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代人居住的小家庭。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使这种小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越来越普遍。
居住风俗也是如此。
在城市,过去单门独户的居住方式,被现代化的居民小区所取代,人们从一个平面的空间,迁入立体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社区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真有点“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人际关系疏远了。
衣着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曾经是国服的长袍马褂已经是很遥远的记忆,唯有旗袍还出现在礼仪生活之中,连中山服都退出历史舞台时,时装领导了服饰文化的新潮流。
流行色彩和款式成为时尚。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风俗文化的变迁。
民众创造风俗文化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供人们欣赏和享受。
创造和享受是一种美学的追求。
愚昧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化,在美的法则面前,会自然追求和淘汰,21世纪的中国风俗文化,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
二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意义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这些重大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动荡中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以来;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人们有了新生活和新风尚,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发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重大飞跃,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三课题探究1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
(2) 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2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的的特点(1)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思想启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