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善南中心小学德育导师制方案

善南中心小学德育导师制方案

善南街道中心小学“德育导师制”活动方案为进一步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和实施途径,动员更多的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挖掘学校、社会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帮护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构建“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全员育人”新局面。

结合我校实际,就“德育导师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构建“全员育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展,对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和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校将结合我们的实际,认探索实施,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量,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促进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二、德育理念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德育教师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片面认识和现状。

“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为理念,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队伍,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德育导师制”的内涵“德育导师制”旨在动员全体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关心帮助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目标:尊重个性,引导个性;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口号:科学关爱,引领成长。

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方式:用心沟通、以情动情;用身垂范,以行导行;用理疏通,以理服人;用史鞭策,以志励志。

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内容:品行塑造,理想引领,人际润滑,学业激励,生活点拨,心理疏导。

为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进行,由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少队和学校工会的有关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依靠年级组、教研组的协调,落实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转化职责,定点到人,经常、及时、细致地开展转帮工作。

领导小组成员:组长:班开金组员:王磊陈英任凌云石海霞刘磊高兢崔峰汤超李实五、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学校德育导师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全校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定期召开有关德育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会议和德育导师工作研讨活动;及时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根据德育导师的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办法,于学期结束时对各德育导师工作进行考核与评定;通过各种形式对优秀德育导师的先进经验进行表彰、宣传、推广,提升德育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六、德育导师的工作原则德育导师在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

德育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的发展目标。

2、个性化原则。

德育导师要善于发现、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开展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人本化原则。

德育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关爱受导学生,努力成为受导学生的良师益友。

4、渐进性原则。

德育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受导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5、保密性原则。

德育导师在施导过程中,要尊重受导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受导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七、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导师定位:学生的良师益友,倾诉对象,不是训导是引导,不能给受导学生贴标签。

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力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参与管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全面提高素质,为学生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导师通过参与管理、活动协助受导学生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协助寝室搞好寝室管理与寝室文化建设,为受导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具体有以下职责:1、思想上引导:(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优秀学生各类学生积极进步。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特别是要促进责任感、诚信与感恩孝顺等道德品质的形成。

2、学业上辅导:(1)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按照学生的个性、经历与基础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2)定期向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了解该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3)每次大考以后要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4)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参考用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3、心理上疏导: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各类问题、烦恼、挫折。

对受导学生反映的问题要与各相关部门、教师、家长联系,及时为指导对象分析情况、排忧解难。

4、生活上指导:(1)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2)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5、成长上向导:导师确定联系班级后,要加强与班主任联系,要更多地关心联系班级。

(1)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抓好班级管理,出好点子,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要积极参加该班级的活动,重点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每学期至少要参加一次班级的主题班会,进行一次专题发言。

(3)与班主任一起进行家访,调动各方力量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4)班主任请假时应代理班主任,协同处理各项工作,搞好班级日常管理。

八、德育导师的权利1、担任导师的有优先安排各类培训、进修的权利。

2、学生如果不尊重教师,导师可以要求调整。

3、担任德育导师的教师在评职、评先评优中优先考虑。

4、担任导师的教师每学期结束根据考核与学校财力给以一定的报酬。

优秀导师享受优秀班主任待遇,并在学期教师考核中加分。

5、导师可以按一定比例计班主任年限(参照上级文件规定)。

九、学生义务(一)与导师坦诚交往,彼此尊重,互相信任;(二)恳请导师分析自身状况,制订发展规划;(三)主动做好阶段发展分析,定期向导师汇报;(四)虚心接受、认真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

十、学生成长辅导档案的填写内容(一)学生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情况;(二)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三)学生学习风格、同伴关系;(四)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状况;(五)学习计划;(六)对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录,分析对照;(七)谈心辅导内容记录;(八)家长联络、家访记录;(九)学生个案分析(每1~2 月撰写一个学生的成长故事、教育札记等辅导案例);(十)对学生的评价。

十一、实施步骤1、选配德育导师(1)全校教职员工自愿申报(建议中层干部、班主任、课任老师和共产党员积极报名,争取担任德育导师),学校再对相关年段(班级)教师的学科特长、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人风格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选配好导师。

条件成熟时可以从校外聘请有经验和热情的退休教师担任导师。

(2)导师应有正确的价值观;有工作热情;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为人师表。

(3)导师在学习德育导师制的有关材料后方能上岗。

2、确定受导学生(1)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

(2)优秀学生是本着“自愿选择、教师引导”的原则;其他学生则主要由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人选,再征求本人意愿与任课教师意见,为其配备导师。

(3)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群体应优先予以考虑。

3、受导学生主要要求(1)尊敬师长,听从师长教导,在约见的时间应当按时到。

要尊重导师,要主动跟导师联系,取得帮助。

(2)要积极进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合理安排时间。

(3)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4、双向选择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关系在本学期初,由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具体步骤如下:(1)向学生提供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名单。

(2)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要。

(3)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初步列出导师名单。

(4)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班级的情况,选择受导学生。

(5)根据师生双方选择的情况,适当进行调配,最后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

为了保证指导效果,导师和受导学生的比例控制在左右。

(6)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对导师进行聘任(一年一聘),明确导师的职责。

(7)导师和受导学生见面,确定结对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5、导师与受导学生关系的调整(1)如果学生不尊重导师,导师无法对受导对象进行指导,导师可以要求调整。

(2)当导师不尽责,觉得导师对自己没有帮助,受导学生可以提出中止,有更合适人选的可以请求调换导师。

(3)任课教师调整任课班级,年级段可以对结对关系进行适当调整。

(4)结对关系无特殊情况,一般一年调整一次。

6、建立工作制度(1)档案制度。

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

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变化曲线。

(2)家访联络制度。

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联络制度,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

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商教育之策。

(3)谈心与汇报制度。

导师每2 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4)会诊制度。

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一是由班主任组织召开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班级德育会议,本班级的导师针对前一阶段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难点,进行交流、探讨,研究对策,发挥“整体、合作、优化”的功能。

二是由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组织召开的会诊会议,一学期两次左右,通常采用个案研讨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分析处理,切实提高德育导师“导”的水平和艺术。

7、考核评估(1)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

平时由政教处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每学期由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通过检查导师工作记录、受导学生的反馈和发展表现、班主任、年级组教师情况反映、受导学生家长情况反映等评价导师工作成效。

相关主题